互金巨头“去金融化”:科技赋能成发展趋势
近几年,BATJ等巨头相继完成从互联网企业向 互联网金融 企业“蜕变”。而在强 监管 下,互金巨头纷纷表示“去金融化”,强化科技属性,争做向传统金融机构输出技术的服务商。在此背景下, 金融科技 的未来发展趋势成为业界瞩目焦点。
互金巨头“去金融化”探由
互金巨头为何要“去金融化”?招银前海金融互金行业研究员詹莹雨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监管趋严是互金巨头去掉金融‘标签’的重要原因。2017 年,从P2P、ICO、互联网资管、互联网小贷、现金贷到第三方支付,一系列专项整治文件下发,为互联网金融划上合规红线。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4月初下发《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必须持牌上岗,这令许多平台的主要盈利业务受到巨大打击,如支付业务、征信、基金销售、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等领域,都受政策制约。强监管背景下,做传统金融的‘挑战者’越来越难。另一方面,金融牌照是互金企业‘必争之地’,而在获取牌照的过程中需投入大量资金。定位于科技则能更快开拓市场,且能比金融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
詹莹雨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进一步表示,互金巨头“去金融化”,更多是意识到科技在未来竞争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普惠金融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数字化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共享 人工智能 、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的力量,能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詹莹雨表示,首先,传统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仍需抵押物才能完成授信,风控成本较高。而大数据可以深入各种场景,既有效管理风险,又保证用户体验。其次,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自学”来有效识别欺诈,为风控提供多重维度,规避隐蔽的行业交叉风险。第三,传统银行信贷风控流程存在“重贷轻管”的软肋,而贷后管理恰恰是持续时间最长、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利用科技手段可以提供贷后预警机制,判断贷后发生逾期的可能性。
投入金融科技生态圈建设
当下,“去金融化”的互金巨头纷纷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输出。那么,未来金融科技将如何发展?詹莹雨向《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科技赋能实体经济,不仅要向传统金融机构输出技术,还要让中小微企业获得普惠金融服务,并让监管机构和政府的监管能力得到提升。换句话说,‘三向’科技赋能(面向传统金融机构、面向中小微企业、面向监管部门)将成为金融科技未来发展趋势之一。不过,随着监管不断完善,若单纯复制商业模式且缺乏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将被市场淘汰。”
詹莹雨认为,真正有生命力的金融科企,除了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还应积极投入金融科技生态圈建设,包括与外部机构合作及企业内部生态构建。“一方面,金融科企应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围绕产品、渠道用户、大数据风控、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客服等,共同孵化、创新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打造数字化的技术支撑能力。另一方面,金融科企应根据业务类型及定位,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切入保理、供应链、消费金融、互联网普惠金融、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细分领域,打造金融科技闭环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迅速推广,詹莹雨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对银行来说,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自助服务水平,帮助客户快速办理业务,提高服务的可获得性。而远程客服、线上客服等智能客服体系的铺开,智慧柜员机等机具的推广应用,将有效降低客户对金融服务有形渠道的依赖,实现银行业务流程精简与再造,进一步挖掘人员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