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野心家
【编者按】从解决8亿中国人出行难,到 自动驾驶 业务独立, 滴滴 业务动作愈发频繁,和所有互联网巨头一样,在“流量+金融”的巨额变现面前,滴滴飞速向前。而滴滴的 野心 似乎远远不止于此。
文章转载自autocarweekly,原作者为李一帆,由亿欧汽车编辑整理,供行业人士参考。
8月5日,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独立,由部门升级为公司, 滴滴出行 CTO张博兼任CEO。
这一趴,滴滴走出了科技巨头的步子。
今年4月,Uber估值72.5亿美元的无人车业务正式拆分为独立公司,同时拿到了软银、丰田等联合财团的10亿美金投资。
2016年,谷歌将自动驾驶汽车业务从X实验室分拆出去,成立新公司 Waymo ,以期更好地留住人才。
媒体们的评价是,一直说着要拆分自动驾驶业务的百度还没消息,滴滴却这么快抢了先。
滴滴当然也必须快,因为没有人比滴滴更切身体会,自动驾驶相比人类司机能省多少成本。
在滴滴2018年的财报中,数据显示其在司机补贴方面的投入高达113亿元,同时其2018年的年度总亏损,是109亿元。
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兼Mobileye首席执行官Amnon Shashua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今天,驾驶员在经济中占据80%的成本。一旦消除驾驶员成本,并代之以资本支出,即汽车成本和技术成本,那么技术成本可以控制在几万美元。”
所以包括Uber在内的移动出行平台都不得不押注自动驾驶业务。
比如无人车运营,其实Uber早在两年前就这么干了。只不过由于一起致死事故,又被紧急叫停。
但滴滴“快”的领域,其实远不止是自动驾驶。
我们不妨简单梳理一下滴滴近两年的出行业务进程:
2016年,成立自动驾驶研究院;
2017年,在硅谷成立自动驾驶美国研究院(DiDi Labs);
2018年4月,与31家车企成立全球联盟,包括大众、丰田、雷诺、三菱等主流汽车品牌;
2018年5月,确认与大众成立合资公司,将组建十万辆规模的共享出行车队,同时也将寻求在其它领域合作的可能性,比如为网约车研发新车型;
2018年9月,获得北京市自动驾驶路测资格;
2019年3月,滴滴出行主体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设立全资子公司“滴滴沃芽”,经营范围涉及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等;
2019年7月,宣布已经与超过30万名不符合公司最新安全标准的司机终止了合作,未来将更多投入自动驾驶出租车来代替;
2019年7月,正式推出网约车开放平台,向第三方出行服务商开放,将支持一键呼叫不同平台车辆,解决高峰时段平台运力无法完全解决需求的问题;
同时,已经先后与广汽、东风、一汽等多家车企达成协议,“如祺出行”、 “东风出行”、 “一汽惠迪”等第三方网约车服务商都将接入滴滴网约车开放平台;
2019年7月,与比亚迪合资入股电动出租车公司,命名迪滴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持股40%,滴滴持股60%;
2019年7月,丰田向滴滴投资6亿美元,滴滴表示将与丰田在智能出行服务领域拓展合作,毋庸置疑,与融资相比,滴滴更深远的目的是走向产业链上游;
2019年8月,与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在中国建设开发和运营新能源车充电桩站,为滴滴车主和社会车主提供高效、便利的充电服务,其中在广州的首个桩站已经试运营;
2019年8月,滴滴自动驾驶正式独立成公司。
很明显,滴滴的业务动作正愈发频繁。
它的目标指向性十分明确,一方面,就是要让无人车革滴滴司机的命,另一方面,牵手更多汽车厂商,试图推动网约车业务由C2C向B2C转换,打造更统一、辐射范围更广、服务质量更高的出行平台。 滴滴希望借此,建立起自己在出行领域的真正壁垒。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滴滴内部,出行业务的未来走向现在主要被分为三层结构去展开。
最基础的一层是交通基础设施,由智慧交通团队(2018年升级为“智慧交通事业部”)负责,意思就是用滴滴掌握的交通的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 的能力去优化道路,比如实时根据路面流量动态去调整红绿灯,舒缓拥堵。这是滴滴现在进行时的工作,他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改造了上千处红绿灯。
中间一层是车辆本身,包括推动滴滴用车从燃油车变为电动车,以及从有人驾驶变为自动驾驶。
顶层则是人车关系的变化,也是程维和柳青口中一直的理想,让汽车从不动产变成共享资源。
从滴滴出行业务进程的时间表来看,其近来在出行领域的努力,确实是围绕这几点在展开。
但要说实现,并没那么容易,天知道滴滴走了多少弯路,才将出行业务的核心暂且聚焦在了这三点。
2018年,滴滴做了很多扩展产业链末端的“城配”尝试。
先是上线滴滴外卖业务,那段时间你能在很多城市看到穿梭巷弄里的橙色外卖小哥。
后又是和Booking Holdings合作,Booking Holdings旗下的app宣布将为用户提供滴滴叫车服务接口,而滴滴的乘客也将可以直接通过app在Booking.com和Agoda平台预订酒店住宿。
但如火如荼了不到一年,今年年初,滴滴就宣布对“非主业”进行关停,中止了包括外卖、酒店合作在内的业务,相关员工都已基本转岗或被裁员。
可尽管如此,仍能看出滴滴的梦想和野心,远不仅仅是“出行”那么简单。
因为按照程维的一贯做派,此类尝试的停摆想必只是暂缓,其当前聚焦主营业务、拉高竞争壁垒的思路,才是“大棋”的布局。
这盘“大棋”不止是上述我们看到的这些棋子。
比如滴滴的海外进程在稳步推进。
目前,滴滴在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家都已经实现了本土化运营。
在起步最早的拉美地区,贡献了滴滴海外的绝大多数单量,日单量200多万,占当地市场份额约20%以上,仅次于Uber;在对快车明令禁止的日本,滴滴也通过与当地出租车公司合作的方式,成为日本提供服务城市最多的外资出行公司。
同时,滴滴的海外推广自然也包括面向中国消费者的部分。
最近的例子就是滴滴与日本航空的合作。双方联合推出了一项套餐,在9月1日~10月31日期间,凡是购买日本航空从中国出发到日本的单程或往返公务舱旅客,滴滴都会为其提供滴滴豪华车在国内的接送机优惠,以及滴滴日本的日本出租车优惠。
比如滴滴金融也在成为滴滴的急行军。
8月5日,有媒体透露滴滴正计划拿下一张银行牌照,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东岸银行,其注册地将在天津中新生态城,注册资本30亿元。
这是滴滴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又一大手笔。
其实从2015年开始,滴滴就已经开始了金融方面的布局。
2016年3月,设立“众富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涉足汽车金融领域;
2016年6月,获中国人寿6亿美元投资,间接获得保险代理牌照;
2017年3月,推出余额理财产品“金桔宝”;
2017年8月,注册重庆市西岸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开始面向所有司机提供“滴水贷”等贷款服务;
2017年12月,通过收购,间接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可以说在2017年年底,滴滴金融已经大体走完了第一阶段的探索期,版图拓展到了汽车金融、保险、信贷、支付、理财等各个领域,同时已将支付、网络小贷、保险代理、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金融业务的许可资质收入囊中。
2018年2月,滴滴将金融部门升级为金融事业部,自此更是开始了在金融领域的布局提速。
2018年4月,上线现金贷产品“水滴贷”,面向司机、乘客等在内的所有客户群,正式入局消费金融领域;
2018年5月,推出“信用付”功能;
2018年12月,上线自有支付渠道;
2018年12月,推出重疾险“点滴医保”,以及上线“点滴相互”,正式布局类似支付宝“相互宝”的网络互助服务;
2019年1月,客户端上线“金融服务”频道,消费者可以直接在其中使用包括支付、借贷、理财、保险等各种服务;
2019年4月,上线一站式“网约车金融”服务平台“全桔”系统,宣布将为出行生态内合作伙伴提供定制的金融服务;
2019年8月,媒体爆料滴滴正在申请银行牌照。
和所有互联网巨头一样,在“流量+金融”的巨额变现面前,滴滴向前迈得火烧火燎。
而且仅从安全的角度而言,滴滴平台有着更特别的优势,一方面在司机端,滴滴掌握着每位司机的收入情况,可以随时监控,减少资金压力;一方面在乘客端和司机端都是,滴滴掌握着全部用户的位置信息,完全可以分析出用户大致的工作和家庭住址,甚至根据打车情况推测用户经济状况。
所以说,滴滴背靠着优质用户的巨大流量,是不会停止在依托出行场景的基础上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的。更何况,金融还是暴利产业。
但滴滴在金融领域的频繁出击并非没有风险。
比如金融服务的前期投入非常巨大,尤其对从0到1的滴滴来说,前期投入产出比非常低,而滴滴至今仍在亏损,资金链并不宽裕,再比如目前滴滴一切金融布局都只依赖于出行app,使用场景其实很单一,市场潜力并不好预估。
当然,在滴滴的野心面前,这些似乎都算不上什么。
2015年,柳青言语中的滴滴野心,是解决8亿中国人“出行难”的问题。
而四年之后,滴滴新的野心或许已经换了一句话——出门在外,请把你的一切,全交给滴滴吧。
科技创新正触发新一轮物流竞争序幕,新物流比拼的是跨界整合能力和大数据算法等科技能力。在此新形势下,整个行业、企业如何抓住在新一轮物流竞争中抓住新机遇?又如何实现内部产业变革与升级,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基于这些观察与了解, 亿欧物流将于9月20日在北京举办以“科技赋能 智创未来”为主题的——GIIS 2019第四届物流科技创新峰会。 如今,峰会嘉宾与议程已经公布,报名通道也已开启,感兴趣的朋友,快马加鞭来参会!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53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