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M中国管理合伙人林欣禾:做VC和创业最重要的是3点
【编者按】“专注会让你少犯错误,让你有时间对一个项目看久一点、看清一点。”目前
DCM
中国只有8个人,相比同行很多比DCM募资规模少的机构,都是几十甚至上百人。不过,DCM的案例证明了团队少,一样可以投出更多的优秀项目。如快手、易车、优信拍、丁香园、好大夫、人人网、前程无忧、快钱和当当等项目。
本文转载自新闻观止,作者南方周末谢鹏。原文题目《DCM中国管理合伙人 林欣禾 :有的机构投太多,合伙人连被投公司CEO的名字都叫不上来》亿欧编辑整理,供行业内人士参考。
DCM成立于1996年,投资种子期、早期和中期的创业公司,专注于移动技术、消费者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目前管理着超过30亿美元的资金,曾发起过全球第一个专注于Android生态圈的风投基金。
在中国,DCM以“准和少”的投资风格著称。投资过快手、易车、优信拍、丁香园、好大夫、人人网、前程无忧、快钱和当当等项目。
作为DCM中国管理合伙人,林欣禾此前是新浪的联合创始人,投资过 唯品会 、58同城、快手、途牛旅游网、豌豆荚、51Talk无忧英语、纷享销客和货车帮等项目。
南方周末:很多投早期项目的机构都在广撒网,你们却很克制。为什么?
林欣禾:要投得准,就要投得少。投得多,容易出问题。
DCM比较专注,只投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模式。传统行业和偏重技术的项目,比如医疗、硬件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我们基本没有碰。事实上,这些领域过去火了一阵子,但后来没发展起来,比如清洁能源。
专注会让你少犯错误,让你有时间对一个项目看久一点、看清一点。
我们不仅投得少,人手也少,目前只有8个人,相比其他VC少太多。很多比我们募资规模少的机构,都是几十甚至上百人。
人一少,我们的沟通成本就很低,做项目的效率就很高。判断项目时可以闪电速度,当天看中的项目,当天就可以投,不用反复上投决会。
我们八个人,经常相互否定对方看好的项目。有时候我否定的项目又被他们翻过来。这样的互动很重要。现在很多投资机构内部决策非常僵硬,不同投资部门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反而相互攀比。投资人群体相对高学历,普遍比较傲娇。你的团队今年投了三个项目,我就得投四个。这就导致很多投资人错过了行业第一名后,为了怕兄弟部门责备,去投行业第二、三名,这是不理智的。因为第二、三名的失败率远高于第一名。
南方周末:人这么少,怎么做投后服务呢?
林欣禾:做VC和创业最重要的是三点。
一是怎么融下一轮 ,这是我们突出的能力。我们跟被投公司管理层聊,永远是谈怎么上市。
二是战略怎么定 。很多投资人不敢得罪被投公司的管理层。公司好的时候,不敢说坏话。公司不好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指责管理层。我们恰恰相反,你好的时候,我们说你的不好。你不好的时候,我们想办法帮你渡过难关。
我经常跟被投公司CEO说,你们是在长安街上开车,你只能看到长安街的路况,但我们同时投资了很多行业,能看到好几条街道的路况。你的街道很堵,我们会建议你换个跑道试试。
三是帮他们招人 ,尤其是CTO和CFO级别的人才。
我们只提供上述三项服务,其他投后服务不太管。我自己创业过,知道创业者都是有自尊心的,不喜欢被VC说三道四。你派个投后人员去人家那指手画脚,告诉创业者怎么做销售、渠道和PR,很容易遭到创业者厌烦。他会觉得你在浪费时间,因为他们天天都在琢磨这些问题。
南方周末:你们的投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林欣禾:过去我是创业的,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很兴奋,就像一个小孩进了糖果店,什么项目都想投,结果吃下去肚子痛。刚开始那几年,投了很多传统行业的项目,造成失败率很高。后来就回到自己比较懂的领域去投资。
南方周末:如何说服出资人(LP)相信并接受你们的投资风格?
林欣禾:一开始他们也担心,我们投那么少,会不会错过很多项目,质疑声不少。但LP主要是看结果和数字,我们的回报率可以,他们就高兴,继续给钱。
有些LP过去说,有好的跟投机会一定叫上他们。当时唯品会有跟投机会,我们找他们沟通,但没人敢投。所以说服LP其实很难。
南方周末:投得项目越少,意味着风险越大,毕竟筹码太过集中。
林欣禾:确实风险挺大,但投资回报和风险是成正比的。这是我们决定玩的游戏。我们承担别人不愿意承担的风险,从而得到更多回报。
过去十年我们在少而精上,杀出了一条路。10年里投了63个项目,11个实现了美股IPO。当然也有失败的。比如我们投资过女性内衣项目兰谬。再比如,我们投资过一个叫麦包包的电商公司,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声音了。
其实大家对项目的判断能力差不多。很多机构投得太多,合伙人连被投公司CEO的名字都叫不上来。我们投得少,逼着我们跟被投公司走得很近,我们的团队成员甚至经常到被投公司去办公,临时帮帮场子。
有的CEO个性比较强势,很多人会喜欢投这样的创业者。但我们认为,投资就跟结婚一样,大家要在一起走很长的路,太强势的性格没法长久,所以我们宁可不赚一些容易的钱。每次决定投资一个公司,我们都会问自己,能不能跟他们的CEO一起过个5年的日子?如果心里没底,那就不投。
当然,CEO也要认可我们,这样才能避免以后董事会的冲突。如果大家相互认可,以后遇到困难会相互包容。
南方周末:你如何把握投资节奏?比如是否跟投?跟投到哪一步?
林欣禾:我们投得少,所以我们更有耐心晚一点退出。很多机构投了一大堆,一有风吹草动就琢磨着套现走人。
最重要的是看得准,看准了,事情就成了一半,剩下一半是你跟被投公司管理层的互动。互动能增进你对被投项目的了解,进而提高你判断退出时机的准确性。
比如我们投资过唯品会,当时上市很艰难,但我们了解这个公司,临上市之前又追加了一千万美元。上市后,唯品会股价大跌,圈内很多人觉得我们笨,但后来它的股价翻了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