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恒瑞,医药公募基金还能投什么

【编者按】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最新公布的持仓,医药/医疗企业出现在大部分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据不完全统计,更有超过130只主题基金(含指数型基金)主投医药/医疗板块。它们持仓了哪些医药企业?怎样的新药研发公司在公募机构眼中更具潜力?这些医药主题基金的表现又如何?
本文发于研发客,作者为徐唯佳;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近期,香港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又添新锐。由施一公领衔的诺诚健华在香港上市,9个交易内逆势上涨了31%,表现优异。紧随其后的康方生物也即将在本月完成在香港的IPO。实际上,从早期融资到最终上市,中国本土医药企业在一场又一场的资本接力赛中不断成熟起来。公募基金作为二级市场最后的接棒者,对于企业上市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中长期的股价表现和 投资 者的信心。
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最新公布的持仓,医药/医疗企业出现在大部分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据不完全统计,更有超过130只主题基金(含指数型基金)主投医药/医疗板块。它们持仓了哪些医药企业?怎样的新药研发公司在公募机构眼中更具潜力?这些医药主题基金的表现又如何?
美股剧烈波动给QDII带来短期机会
过去一个月,由于美股接连熔断,全球资本市场共振影响,国内公募基金净值出现大幅波动。医药/医疗主题基金受到防御性资金的追捧,整体表现稳健。
《研发客》整理choice数据后发现,截至上周,在这130多只医药/医疗主题基金中,收益排名第一的为上投摩根中国生物医药(QDII),涨幅接近10%,区别于其他同类,该基金投资多只在港股上市的医药企业,如药明生物和中国生物制药,这在国内公募医药主题基金中并不多见,而港股在上周随美股出现大幅反弹。排名第二的为汇添富全球医疗(QDII),正如其名,除了投资香港的医药企业之外,该基金还重仓了多家全球医药公司。第一大重仓股默沙东上周的股价从65美元一度大幅上涨至77美元,持仓占比第二的爱德华兹生命科学上周涨幅更是接近20%。
如果说短期业绩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那么,中长期业绩更考验公募基金管理者的能力。截至上周数据,近一年的收益表现排名前三甲的依次是华夏乐享健康、上投摩根中国生物医药(QDII)和广发医疗保健,涨幅均超过65%。值得留意的是,近三年的收益排名换了新面孔,排名第一的是中欧医疗健康,工银前沿医疗和交银医药创新分列二三位。其中,中欧与工银这两只基金三年收益涨幅突破了100%,这一涨幅在所有开放式基金中亦属佼佼者。
恒瑞 的光环
《研发客》留意到,上述近三年收益排名前三的公募基金持仓结构非常相似。前十大重仓股中,不约而同的出现了恒瑞医药。实际上,大多数权益类基金都不同程度的持有了恒瑞医药。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公司的机构持股明细中共出现了785家公募基金,这也是公司市值突破4000亿人民币的主要原因。
恒瑞医药2019年的业绩报告也的确不负众望。2019 全年收入 232.89 亿元,同比增长33.70%,扣非归母净利润 49.79 亿元,同比增长30.94%。研发投入38.96 亿元,研发费用率 16.73%,创历史新高。最近,国家药监局暂停进口、销售和使用Celgene的白蛋白紫杉醇,恒瑞医药和石药集团两家替补入席。这一意外事件也进一步为投资者带来了信心。
目前,恒瑞医药市盈率高达75倍,但仍然令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趋之若鹜。一家公募基金医药投资总监在接受《研发客》采访时道出了一些缘由。在他看来,中国的原创新药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当下,他更看好具有best-in-class和fast-follow能力的企业。恒瑞医药显然更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式创新。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投资逻辑,使得在香港和科创板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研发客》观察发现,目前在科创板上市的微芯生物、泽璟制药和百奥泰三家新药研发企业中,仅微芯生物获公募基金支持,不过多数为指数型基金,并未出现医药主题基金的身影。
据不久前公布的2019年业绩快报显示,微芯生物共实现营业收入 1.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68%;归属净利润1946.54 万元,同比下降37.54%;扣非净利润1442.77 万元,同比下降19.47%。公司方面表示,尽管明星产品西达本胺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27.12%,但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增长,以及尚未收到技术授权许可收入,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对没有收入的泽璟制药和百奥泰来说,持续的研发投入也进一步加大了全年的亏损幅度,因此,不难理解更加追求选股确定性的公募基金暂时没有选择科创板生物企业。当然,随着新药研发进度的加快和商业化的临近,必将吸引公募 医药基金 的投资。
《研发客》留意到,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中,康希诺出现在了国内公募医药基金的十大重仓名单中。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前述上投摩根中国生物医药持有康希诺23.72万股,占其投资组合的3.75%。尽管2019年业绩报显示公司净亏损为1.57亿元,同比扩大13.4%,但由于参与新冠疫苗研发并获批进入临床,康希诺在二级市场表现相当强势,2~3月份累计上涨100%。不过,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据港交所消息,3月中下旬摩根大通减持康希诺44.1万股,目标价定为80.18港元。而截至昨日,康希诺股价维持在138港元上下。
医药指数基金受累于仿制药企表现
事实上,进入21世纪,国内外资本市场指数化被动投资已成趋势,美国指数基金的整体规模已经超越主动管理型基金,而在国内公募基金中,医药主题指数基金以持仓透明、长期业绩优异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投资者欢迎。根据choice统计,目前市场上总计27只医药主题指数基金(含A/C分类),涉及指数包括国证医药指数、沪深300医药指数、中证万德生物医药指数、中证医药100指数等市场主流指数。
纵观过去三年指数基金业绩分化情况,截至3月27日,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基金和汇添富生物医药科技指数基金收益率分别达到54%和50%,领先其他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涨幅由对应指数对应成分股决定,两只指数基金对应指数成分股以国内上市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主,包括沃森生物、长春高新和药明康德等,而少了其他医药主题指数中都会占据一定比例仿制药企业。受医保控费等政策影响,仿制药企业在过去三年国内资本市场并不受待见。
虽然生物医药主题基金在过去三年业绩领跑其他医药主题基金,但与前述主动选股型的医药主题基金相比,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收益仍然相形见绌。可见,如果投资国内医药主题基金,优秀公募基金管理人的主动管理型产品仍是首选。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