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美却难以切入的儿童早教行业,还有哪些潜在机会?
【编者按】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新一代80、90后父母教育理念的转变,儿童早教市场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几年前就有很多资本布局该赛道,但是存活下来公司的凤毛麟角。 儿童早教领域为什么难以切入? 该领域的创业者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本篇文章将重点分析儿童早教领域现状及近几年我们观察到的新趋势。
早教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目前早教产业链主要涉及两大块,一是专业机构教育,二是家庭教育。专业机构教育主要包括线下早教中心(0到3岁儿童)、幼儿园(3到6岁儿童)、特长培训(少儿艺术、少儿英语等),同时围绕早教的专业机构涉及到幼儿教育的教具教材、师资培训、教育信息化等业务。
而家庭教育则围绕C端儿童及父母的教育娱乐消费展开,包括传统的幼儿消费内容、玩具以及科技+幼教的产品如儿童机器人、VR/AR产品等。本文讨论的范围以C端家庭教育类产品为主。
根据国元证券2016年初的测算,目前家庭教育的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市场规模,幼儿园市场规模约为1700亿。儿童早教总的市场规模约为3700亿。未来三年每年将新增加640万新生儿,将为早教市场带来358亿元的增量市场。预计到2018年,这部分市场规模将达到4565亿元,儿童早教在中国未来几年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除却国家的政策利好外,二胎政策和消费升级是推动该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胎政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655万。随着2016年二胎政策全面开放,预计每年将新增250万新生儿。
消费升级:中国经历几十的快速发展,高收入群体快速增多,同时随着80、90后父母收入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家长更加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愿意为优质的教育内容付费。
早教行业三大痛点
第一个痛点是儿童市场非常细分。 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相差很大,同一款儿童教育产品不可能完全覆盖这三类人群:
0-3岁的儿童信息需求非常不稳定,处于对兴趣的品尝期,任何新鲜事物都愿意尝试;这个时期的早教以家庭教育为主,产品以内容类的线上线下工具为主。
3-6的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各类传统幼儿园的补充产品如早教中心、AR玩具等启蒙教育类产品成为主流。
6-12岁的儿童课余时间被压缩,兴趣逐渐稳定在2-3个;这一时期儿童游戏、智能玩具及一些户外体验项目可能更受欢迎。
第二个痛点是低幼儿童娱乐产品巨头早已涉足。 但至今尚未出现品质较高的IP,能够实现类似迪士尼这样电影、电视、玩具、游乐园的全渠道变现。
第三个痛点是早教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家长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产品,目前大多数家长的决策严重依赖亲子社群推荐。
产品和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早教产品和早教产品的消费渠道发生了巨大的迁移:早期早教产品的主要消费渠道在商场、新华书店等线下购物场;第二个阶段随着巧虎在中国的成功,电话销售和社交销售成为了早教产品的重要渠道,与线下的销售并重;第三阶段,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线上销售成为了主要的消费渠道。
从消费的内容上看,视频、音乐、游戏类早教产品最受青睐: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学前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带动幼教产品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幼儿图书、绘本外,还包括电子图书、有声读物、音乐、游戏、视频、DVD等多种形式,应用领域涵盖幼儿生活、娱乐、学习等各个方面。根据调查,视频、音乐、游戏类早教产品搜索量位居前三,更受青睐。
早教市场细分领域分析
儿童游戏领域已有巨头出现,并且同时布局了动画片、大电影、周边等多种变现渠道。因此,游戏领域初创公司切入的难度很高,缺乏流量基础和多元化变现模式。很多创业企业也曾打造App Store爆款游戏,但最后都因为盈利问题无疾而终:
2012年中国儿童网页游戏市场规模达到近11亿,增长率达25.7%。其中,百田、淘米游戏、腾讯儿童网游三家独大,合计市场份额占到64%,明显高于其他同类企业。但行业ARPU值在35元/月上下,而面向成人的网游ARPU值在200左右。
自08年一举打开儿童互联网市场以来,几大儿童游戏厂商不但维持着老产品的良好发展势头,也在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成长中的儿童不断变化的游戏心理需求,拉拢更多的儿童用户。百田在08年成功推出《奥比岛》之后,丝毫没有放慢市场进取的脚步,积极推出《奥拉星》、《奥奇传说》等产品,均获得了非常好的营收数据。
随着移动互联网规模的扩大,早教内容类APP兴起。目前国内应用市场上大概有5000多款早教类APP,比较热门的主要集中在婴幼儿早教领域,大致可分为儿歌故事类、语言识字类、认知学习类、益智游戏类等。
早教内容APP线上早教工具同样面临变现模式的问题,基本走的是APP-少儿IP-实体产品的路线,但在早期阶段除了软件付费和广告以外缺乏可行的盈利模式。擅长内容产生、运营的在线早教公司可以与智能电视、硬件厂商合作,精准定位用户群体,为其拓宽销售渠道并实现商业变现。
此外,80-90后一代服务对线上产品的付费意愿增强,则是另一个利好现象。
目前各类早教APP中的典型代表有:
儿歌故事类: 凯叔讲故事最初是一个专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微信公众号,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原创故事内容APP及亲子社群,并逐渐衍生出了“凯叔盒子”、“小诗仙”等绘本图书、智能硬件等实体产品。
语言识字类: 新东方多纳从它擅长的语言教学开始,出品了20多款APP,已经开始尝试图书、音频、视频、智能玩具等变现方式。
益智游戏类: 获好未来投资的小伴龙只有一款APP,孩子可以在场景中进行探索式学习,下载量已超过5000万次。
综合类: 铁皮人一开始做数字读物,至今已出品了108款应用,现在带着700万以上的用户量级做起了会讲故事的儿童智能玩具;
新一代父母的消费升级催生了早教+科技的机会。他们更愿意尝试和使用新的教育产品,
同时为教育效果买单的意愿更强。高科技产品进入早教领域,催生了诸多智能硬件产品如儿童平板、故事机、机器人、AR、VR、体感产品等。
同时硬件产品作为大数据的切入口,通过硬件采集到的用户数据能够产生巨大的衍生价值,成为吸引企业进入的重要因素。
早教硬件普遍采取硬件+内容的销售模式,最终还是需要靠优质的内容获取用户。需要注意的是,虽然80、90后家长对于智能硬件的接受度很高,但其选择偏好随着硬件屏幕大小递减,电视、平板电脑依然是接受度最高的硬件,早教阶段采用VR镜片、头盔的,市场接受程度尚不很高:
AR早教领域领先企业小熊尼奥,在2015年获得了AR全行业单笔融资额最高的1.2亿的融资,由纪源资本领投,美国高通公司、ZTE中兴合创、海通开元资本及六禾创投等数家跟投。
小熊尼奥国内最早针对学龄前儿童的AR产品创造者,梦镜盒子、口袋动物园是公司推出的两款极具创新特色的产品,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在2015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量达到了150万套,销售额超过了11亿,全年的消费用户数超过300多万。
此外,小熊尼奥还将从AR硬件方面延伸到产业链的上游,打通内容生产渠道,树立品牌形象。目前小熊尼奥已经在筹备自己的IP形象,第一季52集动画片已在各大电视台开播。
智能陪伴机器人: 乐迪陪伴机器人是奥飞动漫推出的,是针对学龄前儿童推出的一款陪伴型机器人,外观采用动画片《超级飞侠》中的飞行机器人形象,搭载了图灵开发的Turing OS操作系统,支持语言识别、语义分析等智能交互模块,同时还具有视觉识别系统,可以能够通过分析孩子的面部特征判断孩子的情绪,并针对孩子不同的情绪提供不同的娱乐、学习内容,但整体来讲,国内儿童机器人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普及度极低。
早教市场的创业机会在哪?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该领域的初步判断如下:
内容方面:
区别于K12、高校、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是唯一一个教育与娱乐高度统一的市场。幼教产品需要着重探索如何寓教于乐的展现,同时,学前教育的买单者和使用者分离,因此幼教产品需要满足孩子和家长喜爱的双重标准。
儿童领域是非常重内容的,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得很快,重图片、移动体验、轻文字,用户群更新很快,寓教于乐的要求更高,因此儿童教育、娱乐内容IP比成人IP更难孵化。
儿童早教工具/游戏/硬件将孵化出更多有价值的IP,变现方式可能是工具付费、电影票房、衍生品等等,其成长路线参照洛克王国、摩尔庄园、赛尔号和小伴龙。但是对于很多初创公司来讲,制作一个爆款IP成本巨大、变现困难、用户粘性低,因此成功几率很低,属于不建议进入的领域。
载体方面:
技术带来儿童早教产品的快速迭代,基于智能手机、iPad的应用将迎来爆发性增长。老的技术载体如点读机、早教机等的市场地位将逐渐被削弱。
目前看到的初创公司做类似小熊尼奥的AR产品、人工智能玩具较多,例如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玩具(硬件—内容—IP形象开发),基于AR的早教工具(小熊尼奥、AR学院)。当然这些硬件都需要配套内容,将硬件和自己的IP捆绑在一起销售,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产业链闭环。
推荐阅读:
马云演小品?还是看看BAT怎么布局在线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