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入住率上不去,一定不只是渠道出了问题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养老机构入住率上不去,一定不只是渠道出了问题

【编者按】很多院长都会提到,“口碑”是最有效、最低成本、转化率最高的 营销 渠道,这没有错,但口碑依旧有局限性,如何建立口碑也有更科学的技巧性。

本文发于 养老 有话说,作者养老行者1988;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2019年,在政策已大幅向“社区居家养老”倾斜的背景下,机构养老却“逆流而上”,从开业数量、产品类型、到项目整体品质,基本达到历年之最,有些出乎行业预判。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短期内,相比“养老驿站”这类社区居家生意,“机构类项目”依然是盈利模式最清晰、盈利能力最强、也是最为安全的业务选择。

但,“安全永远是相对的”,以目前北京150000张左右的床位规模,以及对应的50%-60%实际入住率来看,整个养老市场依然处于“存量市场”阶段,大部分项目,尤其是这些年的高端养老项目依然奔跑在“解决温饱的路上”。 

在当前的存量市场大背景下,如何“更快、更有效的实现去化”就是主旋律,营销渠道便成为了新的痛点、新的机会。

然而,“渠道”真的是那根救命稻草吗?

1、一位院长的困惑:找不到“有效渠道”

最近,一位院长陷入了困惑,他的项目开业已近6个月,但只入住了10几位客户,这与他之前的预期和测算差距巨大。

据他所说,该做的广告都做了,该花的钱也没少花,也找了很多业内前辈取经,挖来了有经验的销售团队,但一直也无明显起色。

他觉得,问题还是出在渠道上,用这位院长的原话表述是:“可能还没找到有效渠道”。

养老行业真的有“有效渠道”吗?

养老机构入住率上不去,一定不只是渠道出了问题

图:北京晚报的养老院集中式广告

2、一位营销总监的困惑:无法复制的“成功”

最近,一位养老连锁运营品牌的营销总监也遇到了困惑,他们公司的前两个养老项目顺风顺水,很快实现满住。但从第三个项目开始,也开始遇到了入住瓶颈。

而且,前两个项目总结的“成功经验”似乎都“不再那么有效”,曾经“屡试不爽”的打法遭遇了接连的滑铁卢,有些让人措手不及。

是前两个项目太过“幸运”,从而提高了销售预期?还是没找到新的渠道和打法?

其实市场和需求在悄然变化,行业和竞争也在快速迭代,只关注自己,不关注外部,躺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3、在存量时代,用“产品思维”代替“渠道思维”

那位院长和营销总监的困惑,其实,都源于一个行业背景——目前的养老行业依然处于,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存量时代”,各种档次的养老项目都存在大量的空置床位。 而在“存量时代”,渠道并不会是解决入住率的“那个命门”,因为客户有更多的选择,更对称的信息触达途径,更从容、理性的选择空间。 在这个阶段,比拼的并不是谁的渠道有优势(PS:渠道都是公开、透明的),而是谁的“产品力”更强、“性价比”更高、打法“更野蛮”、更接近“真实的市场”。 

因此,“产品思维”将是“存量时代”的真正杀手锏,产品是1,营销是0,产品对了,入住率就不是问题。

4、展望未来:“大数据”将带来深刻变革

让我们跳出养老,看看2002年携程和首旅创立的“如家酒店”。

如家酒店的股东之一是“携程网”,当时,携程网通过后台酒店预订系统的大数据发现:有一类酒店几乎每天的客房预订率都是爆满,经过大数据分析,找到了这类酒店的“产品共性”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大数据证明:这是已经处于红海的酒店行业中新的蔚蓝港湾,于是,携程网联合创始人季琦牵头与首旅共同创建了“如家”品牌,也从此开创了“经济型连锁酒店”这个品类。

之后的如家,基于携程网的“大数据”支持,几乎开店必满,一路高歌猛进,2006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我们相信,未来的养老行业也将迎来一场数据变革,基于大量、真实、动态的B端和C端数据分析,会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养老真实需求市场”,掌握这些真实数据的养老企业将更容易接近成功。

这些数据将给我们呈现出:哪个收费区间、哪个区位、哪种定位、哪种收费模式、哪种户型的养老项目去化速度最快;哪些渠道的营销转化率、费效比最高;哪个时间段是最佳的开业时间…… 然后,我们就会像当年的如家一样,通过大数据呈现出一个清晰的“产品画像、价格画像”,然后倒推,从而建立“真正可落地的产品商业模型”。

大数据,会让我们的一切决策更加理性,每个养老项目都势如破竹,这一定是未来的升级打法。 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提前布局这片战场。

5、关于“口碑”,最重要的两个公式

养老机构入住率上不去,一定不只是渠道出了问题

图:关于口碑的两个公式

很多院长都会提到,“口碑”是最有效、最低成本、转化率最高的营销渠道,这没有错,但口碑依旧有局限性,如何建立口碑也有更科学的技巧性。让我们先看第一个公式:口碑=客户体验–客户预期,这是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提出的“超预期”概念,即:只有当客户的实际体验远远高于他的预期时,口碑才能产生,口碑才能自发地传播。

也就是说,当客户体验刚刚好于客户预期、客户体验等于客户预期、客户体验低于客户预期时,口碑是不能产生的。

因此,刘德讲:“建立口碑最难的并不是打造极致的客户体验,而是对客户预期的管理”。

这对我们做养老服务,也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带着情怀地、不计成本地提供好的服务并不是最聪明的做法,而是要同步做好客户预期的管理,现实运营中有很多类似的案例。

让我们再看第二个公式:口碑=客户规模*好评率*传播力。“客户规模”决定了口碑产生的基数,“好评率”决定了这些基数中有多少会产生正向口碑,“传播力”决定了这些个体的传播范围和能力。

因此,我们发现对于新开业的 养老机构 ,“口碑”的作用往往很小,因为此时入住人数有限,基数不大,口碑的作用也就无法凸显。

这就是“口碑的局限性”,它更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入住基数,运营和服务进入正轨的项目。

“口碑”可以锦上添花,但很难雪中送炭。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