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支撑点
【编者按】 康复医学 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本文对康复医学及相关热议话题进行了分析。
本文发于康知了;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统计数据显示,每45秒就发生1个卒中新发或复发病例,每3分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目前中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脑血管病已成为中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同样是脑卒中患者,中美两国存活下来患者的结局截然不同:在美国,许多脑卒中患者术后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生活;而在中国,患者往往可能出现严重后遗症,失去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中美两国之间临床水平的差距,而是在术后或抢救后康复重视程度和水平差别所造成的!
对于脑梗死存活患者而言,只有6%的患者可以恢复步行能力,只有5%的人能回到工作岗位;
但如果及时进行康复治疗,90%的脑卒中患者可以恢复步行和自理生活,30%的患者能恢复较轻的工作。外伤截瘫患者,如果及时康复,83%的人能重返工作和学习岗位;由于现代假肢矫形器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截肢者能自理生活和重新就业。
这些,是现代康复医学为我们带来的生命“奇迹”。
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三项基本原则——功能锻炼、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在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开始发展康复医学,而我国的起步就更晚了,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提出要发展康复医学,以形成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医学模式。
1996年,国家卫计委正式规范了“康复医学”的定义,它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让病残个体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其手段以主动性康复训练为主,如物理治疗、作业(职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实际上,康复医学是一门针对功能障碍进行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功能锻炼、全面康复、重返社会,这是康复医学三项基本原则。
虽然康复医学同时是一个二级临床医学学科,但与其他临床学科不同,更关注病人“活动与参与的功能”,以获得独立能力,减少对家人和社会的依赖。
其适用人群也不仅限于脑卒中,它几乎涵盖了骨科、神经内外科、心脏内外科等各个临床科室。如对于有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的患者,康复体操便是有效办法,而产科纠正胎位、锻炼腹部肌肉可帮助分娩,甚至年轻妈妈所关注的产后体形恢复问题,都属于康复医学范畴。
《世界残疾报告》称,全球约有15%的人口身负残疾。而随着人口日益老龄化,这一比例将继续增长。康复是一项有益的投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康复能有效减少国家对有功能障碍人群的社会负担,让这些人群通过康复而恢复工作能力。
康复科
康复科涉及很多学科,主要针对三大类人群:肢体功能障碍、脏器功能障碍、亚健康和特殊人群。
肢体功能障碍者包括神经系统损伤和肌肉骨骼损伤患者,如脑卒中(俗称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小儿脑瘫、外周神经损伤、骨关节疾病和运动创伤、关节置换术、矫形手术和截肢患者等。
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衰、糖尿病、肾衰等内脏疾病,其他的还包括复杂慢性疼痛、肿瘤等疾病患者。
特殊人群主要指产后妇女和重症病人。
神经康复一般是康复科的特色项目,从重症脑损伤昏迷促醒到运动控制,再到手部精细运动训练,直至生活自理训练,已形成一套完整体系。
现代的康复治疗针对所有功能障碍,已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三瘫一截”,心肺、胃肠、精神智力、言语吞咽等功能存在障碍时都需要康复。
康复治疗技术不单是恢复肢体功能的训练和针灸按摩等,它还包括作业治疗、言语和吞咽治疗、心理治疗、假肢及矫形治疗、环境改造、职业能力训练、就业指导等,可以全方位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例如,一位只能坐轮椅的截肢患者,就需要专业人员为其安装截瘫支具,帮助其站立和行走,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给予心理评估和治疗,帮助缓解悲观情绪;去掉妨碍轮椅活动的门槛,将床的高度调整为与轮椅一样高,便于患者独立完成转移;当患者需要参加工作时,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和特长,指导其融入工作环境等。
分级康复医疗体系,保障患者康复质量
现阶段,我国实行综合医院早期康复介入,预防和延缓残疾的发生→稳定期进入康复医院,进行专业化的康复治疗,矫治和减轻残疾→恢复期进入社区康复,以回归社会和家庭的训练为主这一分层级、分阶段的三级康复 医疗服务 体系。
通过急慢病分治,缓解优质医疗资源被占用的难题,保证患者就医的便捷。
病人到达临床科室→综合医院康复科早期介入→病人病情稳定→转入康复科或康复医院
容易出现并发症的疾病患者可以从临床直接转入康复医院。
因为越早介入康复治疗,越有利于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期病人也尤为重要。
患者定期到社区进行训练,截瘫、偏瘫和骨科术后恢复期等行动不便的病人,社区会上门做家庭指导,包括改造家庭环境,使其实现生活自理。
康复是每个医生的事
康复治疗主要问题在于康复理念的缺失。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把康复医学作为必修课。而在美国,大部分医学院将其设置为必修课,而且在美国临床医学教学中,康复的内容贯穿其中。如肝脏外科手术,必须把肝脏手术以后的康复放在里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患者的康复情况如何,取决于临床医生的理念。
眼下,公众也普遍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问题,有的甚至对康复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如许多患者认为心脏支架植入术或是骨折后,卧床静养被认为是最好的康复方法。
事实上,心脏发病或介入治疗后,患者不应一直保持平躺姿势,长期卧床缺乏活动,会引起全身体能衰减,从而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功能减退,引起肌肉萎缩等。
同样,骨折患者在骨折一两个星期后就可以接受非常积极的干预性治疗下地行走,三个月就可以独立行走了。
往往最保守的卧床治疗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科技的进步,正让康复训练摆脱程式化模式。最值得关注的是运动反馈和人机对话类运动训练器材。这类运动康复器材已普遍与游戏合为一体,能呈现运动中的力学信息,还客观地和计算机游戏结合。这些附加功能使游戏不只是“游戏”,而具备了完整的信息分析功能,包括平衡状态和位置信息分析等。
这是未来康复医学设备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康复发展重在人才
卫生部几年前曾明确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设置康复医学科,按设定床位数配备康复治疗师,开展以疾病、损伤的急性期临床康复为重点,并与专业康复机构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使患者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均能得到适宜的康复医疗服务。
有别于其它临床治疗,康复治疗几乎没有所谓的标准化治疗,其更强调的是“私人定制”,整个康复治疗过程耗时长,且需要有治疗师全程跟踪,并及时评估康复疗效,适时调整治疗计划。
快速的老龄化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增加,加剧了人才紧缺的局面。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知名的医学院校中,很多均未设康复治疗系,即使有培养的院校,也是学历层次偏低,或师资力量不够。
康复很难发展起来,一是人们的观念未曾更新,二是人才缺口大。
提高康复与临床的结合
现在,许多医院在脑外科医生和康复师的完美结合和努力下,让更多的患者在黄金期能够得到最好的恢复,尽早的回归家庭和工作岗位,让患者及时介入康复治疗后,70%可以达到生活自理,20%可回归到工作岗位。
一例例成功康复的患者也见证了临床与康复紧密结合的及时性和重要性。
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在患者回归家庭后更好的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家属的家庭负担,这是临床治疗的作用,也是康复的作用。
康复虽然被低估,但它的重要性在日益上升,许多临床医生、专家也逐渐重视了临床与康复的结合治疗。
康复,托起全民“健康梦”
只有当康复医学被全民所重视,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希望过高质量的生活,而专业的康复训练正是通过帮助患者持续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目标。
在我国,康复医学发展时间只有短短30年左右,人们对康复医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认可度与接受度较低,现阶段真正接受康复的人数远远低于应该康复的人数。
2014年全国在医院康复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人次为 157万人次,这其中还包含部分多次办理入院出院的患者,实际接受系统康复治疗的人数远低于157万。
而单以康复需求最大的老年人群体来看,我国1.38亿老年人群中,需要康复的人数就高达7000万。
很多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认为自己不存在肢体障碍,忽视康复训练。
例如,现在很多中年人工作或生活中习惯久坐不动,如果某天突然大量运动之后,常会出现全身酸痛、关节酸胀的现象,这其实不仅仅是肌肉或关节的拉扯疼痛,而是整个人的本体感觉功能出现了障碍,这样的人群就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如果这些慢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能够及早介入康复治疗,一些人的身体功能甚至可以恢复如初,也将大幅降低日后发生“大病”的几率。
康复从个人层面来说,失能者通过康复之后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还可以继续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从国家层面来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康复能减少功能障碍人群带来的社会负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康复医学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康复人才的培养方式日渐多元化,康复医学在民众中的认知度正在不断提升。
随着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日渐完善,我们期待康复医学早日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驾齐驱,早日实现十四亿的“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