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

过去几年中,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 商业银行 、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信用社 ,以下合称“农信社”)的资金业务(包括同业业务、理财业务)快速扩张,引起业界和监管的关注,一度担忧其风险。但从本质而言, 银行资产业务有着对规模的天然冲动 ,因此如何平衡业务的扩张与风险成为了现实的课题。

一、规模冲动背后的经济原理

商业银行由于其业务性质所决定的,对资产规模有着极度的渴求。银行主要业务是发放贷款,此外还有债券投资、 同业投资 等,绝大部分均可归入债权投资业务。由于银行自身承担了各类债权投资的风险(不将风险转嫁给自己的债权人,比如存款人),因此对风险管理非常重视。

管理信用风险的最典型的方法,是用风险溢价覆盖预期损失,也就是所谓的风险定价 。比如,首先评估信贷资产的平均损失率,然后在给贷款定价时,将这一预期损失率加到利率之上,作为风险溢价。如此,当真的发生一定的损失时,风险溢价可以覆盖这一损失,从而实现可持续经营。

风险定价 ,需要银行对某一类资产的未来损失给出相对可靠的估计,并且尽可能越低越好。那也意味着, 资产规模越大,种类越丰富,损失率反而越低,预测准确度也越大 。比如,银行将信贷投放给10户企业,和投放给10000户企业,必然是后者的损失率容易预测,也可能更低。再比如,银行投放给1个行业的100户企业,和100个行业的100户企业,肯定也是后者更容易预测,损失率也更低。这是基本的风险分散原理。

因此,为了分散风险,提高损失率预测的准确度,银行总是希望尽可能扩大规模,覆盖更多的区域业务和客户群体。同样, 除了资产业务之外,银行还希望扩大收入来源,增加中间业务等收入 ,以提升经营的稳定性。这于是表现为,银行对规模有着极度的渴求,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这是由其商业模式决定的,这种规模渴求背后也是符合经济原理的。前几年我国经济调整时期,部分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总量有限的地区,银行业受到冲击就比较大,这便是现实例证。

从数据上看,银行规模越大,ROA(编者注: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Assets)水平越高,这一规律在大中型银行范围内较为显著,如下图为2016年末总资产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

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

而小型银行由于数量众多,ROA高低分化大,规律不如大中型银行明显。再以2000亿元为界,总资产2000亿元以上的银行,总资产与ROA的正相关关系也大致成立。

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

但总资产2000亿元以下的小型银行,ROA高低分化极大,规律更加不明显。而 总资产规模几百亿元的小微银行,却反而有小即是美现象 ,它们找到自身的差异化定位(比如专注于 小微贷款 ),取得了较高的ROA。

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

因此,简单观察资产规模与ROA的情况,发现大中型银行确实存在总资产越大,ROA越高的情况。而部分 小微银行 则有小即是美现象,ROA也较高。换言之,银行的规模经济确实在大部分大中型银行中存在,但小微银行也取得了较高ROA。因此,现实中可能存在一个ROA的微笑曲线。

在左侧,虽然ROA也可以较高,但小微银行毕竟抗风险能力差。再加上公司代理成本(管理层本身也追求规模)等其他原因,因此小微银行也有做大的愿望。 一旦过了临界点,银行就开始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二、微观理性与宏观审慎的矛盾

银行有着规模冲动,但它们最为传统的信贷业务,受到监管、产能、区域等因素制约,不可能无度放大。其中, 监管因素是指 ,银行受到信贷额度、其他监管指标制约,不可能无度投放信贷,尤其是中小银行信贷额度往往较少。 产能因素是指 ,银行给企业发放信贷,要经过一整套信贷工作流程,包括信贷员考察、审核企业情况,信贷审批官完成审批等,受到人力物力制约。 区域因素是指 ,传统银行很难突破地理限制,舍近求远,去服务大老远的企业。虽然给几百公里外的客户发贷款的事也偶有听说,但毕竟不是主流,银行服务受其物理网点制约。

因此,种种现实情况制约了银行规模的扩大,不利于风险分散。但银行总是想方设法突破这些限制,主要的方向包括:

(1)实现跨区经营: 我国现有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一大部分早期是区域性银行,而后实现跨区经营,做大做强。在过去十年中, 城商行 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跨区扩张,农商行也有少许尝试。跨区经营使自身的资产配置在区域上多元化,具备了了解各地业务的触角,有利风险分散。但是,确实也出现了部分银行本土经营良好,异地分支机构却出现较大风险的情况,可见管理分支机构的难度超过本地,部分中小银行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能力尚不成熟。

(2)发展资金业务: 由于信贷业务受到种种限制,而资金业务制约较少,且批发类业务起量较快,因此成为了中小银行实现规模扩张的首选。我们将资金业务大致分为四大类:

即传统的证券投资(债券为主)、传统的同业业务(调剂资金余缺为主)、同业投资(SPV投资,主要体现在应收款项投资科目中)和表外的理财业务。这些业务近年增长较快, 尤其是后两类(同业投资、表外理财)信息较不透明 ,引起监管当局关注。

近几年,大部分中小银行均在区域扩张、业务扩张上进度较快,引起监管层关注。所关注的,大致又有微观、宏观两个层面的风险点。

(1)微观层面风险: 中小银行未必具备更大规模的业务及风险管理能力。现在有很多成功做大做强的银行例子,那只是生存者偏误。事实上,也有一些反面例子,在做大做强过程中由于过度承担风险,导致经营失败。追求规模与范围原本是为了分散风险,结果操之过急,反而导致风险失控。

(2)宏观层面风险: 不同银行同质化加大,影响宏观审慎。规模冲动是符合经济原理的,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但 微观理性并不必然带来宏观审慎 。追求规模是单个银行理性的选择,但哪怕大家都是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也会导致大大小小的银行业务日趋同质,大量银行在少数区域、客群、业务中“扎堆”,扭曲了资金优化配置,导致银行过度竞争,风险积聚,从而影响宏观审慎。事实上,我国部分地区过去确实也曾出现过银行过度竞争导致风险的局面。

三、农信社业务现状

因此,监管层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 不希望银行业盲目追求规模,而是提倡差异化定位 。监管层将控制各类银行过度扩张,以此作为维护行业宏观审慎的要点之一。而在这种情况下,前几年扩张较快的农信社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我们先通过数据考察不同银行的业务扩张情况,然后再对风险给出大致分析。

我们首先汇总了200多家银行2016年的财务数据,并将其划分为六大行(工建农中交邮)、国股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四大类。 将四类银行的报表数据合并,形成了仿佛四家银行的局面 。这200家银行总资产占全行业比例很高,具有代表性。

从数据上看,六大行存款负债较为富余,除正常贷款外,还参与了部分资金业务,但占比不明显。国股行、城商行则通过吸收同业负债,参与了大量的资金业务,其中同业投资占比较高。而农信社的资产负债也未见太大异常,存款充裕,有一定的同业负债和同业投资,但占比均远不及股份行、城商行。

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

具体而言,农信社资产结构未有明显失衡。农信社总资产中信贷占比仅40%,略低于全行业,主要是受区域限制,面临的信贷需求有限。同时,农信社应收投资占9%,低于全行业的10%(而国股行、城商行分别达19%、20%)。农信社传统的债券投资则高达22%,高过全行业。可见,农信社负债来源充裕,但信贷需求有限,富余资金用于债券投资、传统同业为主,以及少量应收款项投资。

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

负债方面,农信社的存款、传统同业负债、债券发行占比为67%、14%、6%,几乎持平于全行业,也未见明显失衡。而相比下,股份行、城商行的同业负债占比明显更高。因此,至少从整个类别上看,农信社资产负债结构并未出现明显失衡(但不排除个别农信社可能存在增长过快的局面)。

再考虑理财业务,农信社占比也不是最突出的。截止2017年末,各类银行(此处口径为五大行)的理财规模(此处包括保本理财)与表内总资产之比,全行业为16%,股份行高达27%,而农信社仅占5%,理财余额仅1.57万亿元。

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

因此,整体而言,农信社并不是在资金业务、同业业务、理财业务上最为激进的银行,占自身全部业务中的比例不高。另一方面,农信社的同业业务、理财业务占全行业的比例也较低。异地扩张也仅部分大型农商行有少量尝试,未成为主流。因此,单纯从上述几项数据上判断,我们认为, 农信社全行业出险的可能性不大,即使个别机构出险,也不至于引起系统性风险 。但为何却最为引起关注呢?主要还是它们的风险管理能力未经检验。

资金业务并非无风险套利,而是承担了部分风险后博取的风险回报 。首先是 信用风险 ,部分应收款项投资的最终借款人有一定信用风险,农信社对本地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已较熟练,但对其他客群的信用分析能力未经检验。然后还有市场风险,农信社主要负债来源仍是存款,市场风险小,但同业负债(含同业存单)占比也在提升,将承受银行间市场波动带来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而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亦未经经验。此外还有资金投向等其他监管风险。因此,在大部分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未经检验的情况下,监管层保持审慎态度。而且,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众多,区域分散,监管难度较大。

四、监管意图的审慎平衡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为主要攻坚战的背景下,监管当局近期对农信社的风险较为关注,并设法制约其规模和区域扩张,希望其坚守当地,支持实体。事实上,农信社长期坚守本土,确实也在支持地方经济上成效显著,同时也集中承受区域风险。比如某些县域经济总量有限,产业结构单一,当该支柱产业出现风险时,对本土中小银行影响较大。因此,其希望扩大资产多元的愿望,是符合前述的规模经济原理的。

我们预计监管层未来将实施一种审慎的平衡,处理好传统主业与业务扩张之间的关系。而主要的考虑点包括:(1)农信社自身风控能力。严控过度扩张,是为了防止农信社过度承受风险,尤其是超过自身管理能力之外的风险,因此扩张必须与自身风控能力进步相适应。(2)监管层的监管能力。允许扩张的步伐还要与监管力量与技术手段进一步充实相适应,监管层会通过更加到位的监控,确保对行业风险可靠掌控,也防止业务“扎堆”影响宏观审慎,才能放心地允许试水。(3)更重要的,业务扩张要有其必要性、合理性。回归本源,稳步扩张的根本目的,必须是为了更好履行支持实体的本职,也就是说,在不扩张则确实影响支持实体效果的情况下(比如现有产品、服务、布局已很难满足本地企业、居民客户需求),稳妥扩张才有其必要性、合理性。

因此,综合上述考虑之后,兼顾平衡风险控制能力与实际实体需求,我们认为农信社未来的扩张原则为:

(1)通过深耕本土中小微企业与零售市场,找到业务扩张点。中小微企业与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是世界性难题,我国开办农信社、城信社的初衷便是给这些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经过几十年努力,成效卓著,劳苦功高,但仍有大量小微、个人客户未能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各地农信社可积极引进更先进的信贷技术和科技手段,结合长期积累的本土经验,做精做深小微业务,进一步将服务下沉至弱势群体。尤其是要深入挖掘服务需求,研究尚未覆盖的服务空白,针对性地引进或创新技术、解决实际难题。而这些服务空白点,恰恰也是农信社将来可能的扩张点。比如有些外出经商的商人在外地信用资质有限,难以获取当地金融服务,那么本土银行前往商人的外出聚集地开设分支机构,确实能起到支持实体的作用。再比如,随着农村日益富足,理财需求也会增加,也需要发展相应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结构性存款等业务。总之,要围绕实体需求找到业务扩张点,既解决客户需求,也获取自身成长。

(2)提升自身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也协助监管层提升监管能力。农信社在管理本土客户、传统业务的风险方面,已具备较为成熟的风控体力,但对新业务的风控能力未经检验。因此,要尽快弥补管理能力的短板,完善风控体系,满足更大规模资产、更广业务种类的管理需要。通过引进科手段与管理系统,提升人员、风险与业务的管理能力。加强学习与培训,在创新业务品种的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尤其是在围绕客户需求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时,重点研究其风险点并出台措施。同时,也积极向监管层反映业务创新的进展,主动汇报业务情况,便于监管层找准风险点,进而确定合适的业务与监管规则,以及获取监管支持。

总之,对于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来说,长远看仍将围绕客户需求推进稳步发展,包括业务及区域的扩张,但短期内却需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到强化自身的业务与风险管理能力,这一短期练内功归根结底是服务于长远目标的。尽快培养有关业务的人才队伍,建立业务拓展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培育客户基础与分销渠道,包括业务管理和新的科技手段,为未来扩张打下扎实的管理内功。


2018-SHMBA“跨越A轮”创业大赛行业专场定于2018年4~5月举行,分为新消费、新金融、智能科技、医疗科技等四大领域,每个专场20个项目(已获得天使到A轮投资),由5位基金合伙人担任评委,20家投资机构参加私密路演对接。本次大赛邀请到了田立新、卫哲、章苏阳、董占彬等20多位嘉宾评委,并于6月下旬举行决赛,最终选出20个优胜项目和4个最具投资价值项目,进行系统对接和投资。 欢迎优质项目积极报名参赛 。

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


随意打赏

在道路上越走越远道路上越走越远在 越走越远道路越走越远在…越走越远越走越远了越走越远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