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干货:拆解互联网金融迷局,6大风口走势分析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互联网金融行业经历了一轮 3 年左右的野蛮生长后,价值正在回归。进入到 2016 年之后,整个行业开始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余额宝、兼顾资产端和资金端的P2P 等平台类模式正在减少,靠着拼渠道、流量和高收益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 精细化、差异化、技术化的运营和创新是互联网金融这个阶段的主题。

一度被强调的“互联网化的金融”理念也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对“金融本质”的重新关注,以及“金融与技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Fintech”大行其道,金融行业正在重新回归到“技术信仰”的时代。所以,能够在技术层面和产品层面做出创新的公司将成为关键的行业变量。具体来看,值得我们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向:

1、资产端创新

P2P 平台都在根据自身能力优势逐渐分化为资产端和资金端两类。在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阶段,大量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已经通过高息、补贴等方式完成了资金端的用户教育。现阶段大家面临的问题已经变成了:手握大量资金却不知道该投给哪个平台。因此,在现阶段,做资产端平台更容易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有了优秀的资产,资金的聚集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一方面, 金融的本质是资产分级和风险定价 。在资产还未能被合理定价的阶段,谁能长期在资产生成上占据优势、更好的给这些资产定价并且妥善的管理这些资产,谁就能够掌握核心竞争力,建立壁垒。

因此,当现有资产端日趋同质化,固定收益类产品已经不再稀缺时,就应该着手发掘新的资产了。发掘新的资产、掌握相关资产的风控技术、为市场创造新的增量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机会。

拓展资产端,既可以拓展资产类别,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消费场景来创造新的场景化资产。事实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专注于资产端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新的资产,比如针对小微企业、农村市场的信贷资产、供应链金融资产以及针对各类人群和场景的消费金融资产等。这其中,被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程度越低的市场,机会越大。

2、消费金融

顺着资产端创新往下看, 消费金融资产因为其资产的足够分散、小额,并且依托于具体的消费需求,成为了这一轮资产创新当中公认的优质资产 。

当然,不仅是因为资产优质,消费金融的快速兴起跟需求端的推动直接相关。面对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消费金融是能够给单纯的消费行为赋能的。这也是阿里、京东等有消费场景的公司都在大力推自己的消费金融业务的原因,它带来的是“业务增强效应”。

所以, 消费金融带来的创新和可能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a,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如果没有分期乐等校园分期平台,学生在买手机的时候就无法以分期的方式支付,甚至不会去购买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商品。这就是新的需求。

b,形成规模化的获客能力。当 P2P 平台或其它理财平台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时,消费金融服务能够通过具体的消费场景聚集用户,实现规模化的获客,大大降低成本。

c,更好的挖掘用户价值。以电商消费、旅游等为代表的高频消费的场景能够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在消费需求的刺激下增加用户粘性,形成持续变现。

d,更有效的风控和更精确的风险定价。将风控分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两个方面,那么消费金融借款人在还款能力上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风控主要集中在“反欺诈”层面。而借助具体的场景和人群特点以及大量线上操作带来的用户数据,消费金融平台能够建立更有针对性的风控模型,更高效的识别风险、给予授信,这是传统金融机构尚未开始的尝试。

目前, 消费金融业务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垂直人群;基于消费场景。

其中,垂直人群可以是学生、蓝领、农民、白领、小微企业主等。但自身杠杆率低的人群(比如学生、蓝领)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是更大的机会,因为这本就意味着这群人没有办法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

而消费场景则包括房贷、车贷、旅游、家装、教育、医疗等。这其中又可以按照“是否占据了消费的第一入口”分为两类,简单说就是,是否拥有自己的消费场景。普遍来说,拥有消费场景的公司将更被看好,这往往也是巨头牢牢站住的阵地。创业公司通常需要跟场景方合作。

消费金融在资金端也同样在做出创新,而低成本、规模化的资金未来将会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壁垒。消费金融刚刚兴起时,资金端对接的多为 P2P 平台的投资人资金,但随着部分消费金融平台资产规模的扩大,P2P 资金的高成本就成了障碍。

反观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他们坐拥大量低成本资金,并且也想要寻找更多低风险的零售渠道来扩大业务规模。最近,京东、分期乐等平台纷纷成功发行 ABS(信贷资产证券化),场内资金的涌入也将逐渐成为常态。

3、互联网保险

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场景化金融”的被认可 。以太资本曾给出一个场景化金融的定义:将以往复杂的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通过将金融需求与各种场景进行融合,实现信息流的场景化、动态化,让风险定价变得更加精确,使现金流处于可视或可控状 态。

而除了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这一年在场景化上的大胆创新也值得关注。 保险是个万亿级的市场,互联网保险目前渗透率虽然只有 4% ,但增长速度惊人 2014 年互联网保险的规模为 859 亿元,同比增长 195% ,相比 2011 年增长了 26 倍。对于 80 90 后的年轻消费人群来说,他们当中有购买互联网保险意愿的比例已经达到 20%

最初, 互联网对保险行业的改变集中在渠道和销售层面,即以更低的渠道成本将产品销售给投保人,形态类似保险超市但除了销售之外,产品设计、产品定价、风险评估、理赔等环节在保险服务中都非常复杂且重要。所以,不触及这些环节的话,互联网保险的创新程度将始终受到局限。

随着众安保险开始推出退货运费险、延误险等新的险种,互联网保险的产品创新开始了。而这一轮产品创新,我们可以理解为“ 与互联网场景结合的保险产品 ”,也就是产品定制的思路,而产品场景化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销售渠道场景化,这两者相辅相成。

什么样的场景适合拿来做保险产品定制?在策源创投投资总监王璞看来,就是那些“场景需求明确、小额大量、灵活的时间周期、适合在互联网上售卖”的保险产品。

产品创新的背后,对应着定价方法的创新。当保险产品与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相联系,通过将用户特征和行为数据用到客户画像、风险评估、产品设计、理赔预防等各个环节中,将改变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定价模式。

改良定价方法实现个性化定价是最终的目的 。现阶段可行的方法就是能通过绑定场景和人群,拿到丰富的数据,不断进行精算尝试。当个性化定价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时才能实现规模化,更多的比价类互联网保险创新也会更有意义。

因此,我们关注那些能够深度结合互联网场景的、有数据意识和精算能力、能够通过数据实现个性化定价的互联网保险公司。虽然众安保险在互联网公司的场景和资本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加持,但去年下半年开始仍然不断有做定制化产品的互联网公司出现,比如悟空保、海绵保、小雨伞、大特保等等。这个市场足够大,场景足够碎片化,短时间内也不会形成一家或几家独大的局面。

4、财富管理

前面讲的都是资产端业务,而财富管理业务对应的是资金端的业务。很多以获取和运营理财用户见长的 P2P 平台都开始向财富管理平台转型。

一方面,这是围绕核心用户的合理业务拓展。与美国等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还非常初级。 一方面,资产端单一,不够多元和分散;另一方面,用户对于财富管理的逻辑还没有形成认知 。市场的空白一定孕育着机会。经纬投资总监张以蕾表示:“中国正处于一个资产和财富快速形成的黄金时代,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一定会在这两年快速发展。”

另外,这也是理财平台建立壁垒的必经之路。理财服务的门槛较低,任何一个新理财产品的出现都可以被快速模仿。因此,在向财富管理服务转型的过程中, 互联网金融公司要建立两个核心优势:品牌化的能力,以及通过技术改变现有财富管理服务模式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后者。

财富管理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究其根本,还是销售导向的理财产品售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管理必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直以来,金融领域个性化的服务都是依赖于「人」的服务。但从去年开始,机器正在尝试取代人在财富管理服务中的位置,随之而来的是智能投顾服务。

在美国,券商、资管纷纷开始设立互联网金融平台,以互联网财富管理类的服务为主,目的是捕获更多中小投资者,在现有的证券业务体系之外培育新的增长点。而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看中的就是智能投顾服务。我们可以看到,贝莱德收购 Future Advisor、Fiidelity 与 Betterment 展开战略合作、Vanguard 推出自己的智能投顾服务、嘉维证券与宜信合作进入中国市场开展智能投顾服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背后是 传统金融机构对技术所能产生的势能的认可

国内的智能投顾玩家也很多。其中,宜信和品钛这样的在新兴市场上已经相对成熟的公司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投顾服务。此外,还有大量早期创业公司直接以此为方向,比如弥财、钱景财富、蓝海财富等。

智能投顾服务从多个维度考验着机构的资质和服务能力 。合规的金融牌照;获取多元大类资产的能力(尤其是海外资产);做产品组合配置的能力;数据获取、算法迭代、机器学习的能力等等都是考察一个智能投顾服务的核心。

但仍有大量公司涌入这个市场。花旗银行的报告显示,10 年后,智能投顾所管理的资产规模或将达到 5 万亿美元。峰瑞资本的创始人李丰认为,虽然中国的财富管理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大量智能投顾服务的出现无疑将会加速这一进程,帮助整个行业更快的完成市场教育。

5、大数据信贷

近两年,大家逐渐开始认清楚一件事: 互联网金融无法颠覆传统金融,但它补充着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 。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开始由渠道向技术和数据方向转移,互联网金融所代表的场外交易市场和传统银行之间的互补效应变得越来越明显。

针对银行最主要的业务——贷款,不少创业公司开始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方式,为银行输出信贷技术服务,帮银行高效的、批量的获取小额信贷资产。而这大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小额信贷是银行原来不屑于、也难以覆盖的资产。其实,大数据信贷可以算作资产端创新中的一部分。

对比美国,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它整个金融产业链上的分工是足够细化的,几乎没有一家机构垄断着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零售银行主要负责获客,精于风控模型的机构负责贷款的审核和授信,投行类机构负责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而在国内,银行既掌握着大量资金、零售网点又有着最强的风控能力,一直是产业链的核心。但随着一批有着丰富风控经验和强数据和技术背景的海外专业人士回国创业,专注于大数据信贷技术和风控的创业公司开始出现,成为银行资产端的“技术外包”公司。

当然,它们不仅仅是与银行合作,同样也跟其它资金平台合作。因为,大数据信贷技术的产生并非单纯由传统金融机构的需求驱动,而是在寻找新的优质资产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人群下沉,而下沉后的资产就是分散的、小额的,所以需要寻找到更高效的运营方式。那么将风控从“人力审核”的方式中解放出来,以数据和算法取代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资产端,一大部分大数据信贷公司通过与一些拥有消费场景的公司合作,在特定场景下获取资产。正如前面在讲消费金融和互联网保险时也一再强调场景化一样, “场景化”是这一轮科技金融创新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变量,是更有效、更精准的获取有价值的大数据的依托。

所以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家大数据信贷公司:

是否有在线上获取多维度数据的能力 (指标足够多,可以充分反映风险的维度)是否能够借助合作伙伴的场景获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数据是否有自己的行之有效的风控模型和决策运营模型模型是否具备快速学习和迭代的能力所对接的资产是否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充分的资产

根据自身的数据特点和所擅长的算法模型的不同,目前这些大数据信贷公司也聚焦在不同的资产上 。比如,大数金融就采用订单生产的模式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生产中高金额的个人信贷;元宝铺依托自己在电商领域的数据积累,为电商平台上的小微商户对接来自银行的信用贷款;品钛的读秒同时提供针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线上信贷,并且以嵌入式的服务方式与各类线上线下企业共同开发不同场景下的信贷服务;量化派则对接了多个消费场景,通过大数据进行风险定价,提供消费信贷服务。

6、移动支付

在支付宝和微信的市场教育下,现阶段的中国可以算的上是全球移动支付普及程度最高、易用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了。

 支付作为金融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其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金融市场中的其它服务。而正是由于其使用高频,它的价值也不再仅仅局限在交易通道上,而是成为一种连接方式,并成为更多服务的入口。所以, “场景化 入口化 是移动支付这一阶段的主题

据 Ping++创始人金亦冶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量支付公司被战略投资或兼并收购。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看到移动支付作为基础设施的能量。对于很多用户体验、营销手段、消费、金融服务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支付接口作为支持,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移动支付早已是巨头的天下,尤其是那些自己有消费场景的互联网公司或传统企业。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外,京东、百度、美团、小米、万达都已经或计划进入支付领域。支付已经成为巨头的标配,不仅是作为更多服务的入口,也是因为支付背后的用户数据。

 现阶段,再去做一个能够成为大流量入口的支付工具已经非常难了。但创业公司还可以考虑从 B 端入手,为商户提供支付解决方案,有机会的话还能进一步涉足店铺管理相关的增值服务。不过, 以体量取胜 仍然是关键。

而支付的下一次变革同样将由技术来驱动,这个技术就是区块链技术。

 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撤销、可溯源的特征,它的应用将大大改变现有的金融系统。具体到支付领域,区块链将降低交易的复杂性,用户可以以发送消息的形式发起即时转账、收付款等请求,并且这些请求可以跨国界跨体系,实现全球范围内更便捷、安全的货币流转。这一变革将是能够影响金融体系底层逻辑的变革。

 从 互联网金融 Fintech ,这个行业的价值取向正在修正和回归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持续关注那些重要的行业变量。由此,极客公园将联合 IDG、经纬、红杉、FreeS、贝塔斯曼、GGV 等十余家主流 VC 发起“中国最具价值创业公司 Top50 评选 ,其中互联网金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想知道我们眼中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变量都有谁?答案将在 7 月 15、16 日的奇点·创新者峰会上公布。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风口上的互联网干货满满淘宝干货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