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收购Uber中国,预示着本轮的科技泡沫正式破裂
滴滴 收购 Uber 中国,今天终于成了定局。我第一时间跟几位 创业 的朋友表达了我的意思:这一轮的科技泡沫,从今天起正式破裂,广大中小创业公司,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我极少去危言耸听,即便偶尔去夸张一点点,也是抱着极大的善意。但滴滴收购Uber中国这事,如果作为创业者,仅仅是看热闹的心态在围观,那么也太目光短浅了,哪天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首先,Uber和滴滴是本轮互联网热潮的两家最热门的创业公司,从另外一个方面看,Uber和滴滴也是本轮互联网热潮中最大的泡沫。Uber和滴滴固然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但以两家的估值明显太高,以GMV而不是营收和盈利为估值标准,是非常不理性的。
相比此前的实物电商模式,Uber和滴滴以更快的速度做出了规模化,然后市场指望它们能以更快的速度达到阿里巴巴的估值(市值),这是不明智的。起步快,证明门槛低,但越到后面门槛会越来越高。
Uber和滴滴,到现在还只是一个下游的流量平台,甚至这个流量平台的流量还受限于BAT。滴滴的逻辑是:打车的频次比购物的频次更高,这或许不假;但如果仔细想想,一个人在购物上的花费真的比打车的花费少?购物覆盖的人群比打车覆盖的人群一比,谁更多?
实际上,阿里成为C2C最大流量平台(淘宝网)后,它依然没能靠C2C平台赚钱,更具质量的天猫成为更有想象空间的产品,而阿里未来的想象空间,更多建立在阿里云和蚂蚁金服之上。滴滴的商业模式,也是“流量入口+垂直服务”,流量入口优势不及BAT,垂直服务目前也没进展。
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后,出行的流量入口之争就此结束,接下来进入“垂直深化”的阶段。至少目前看来,滴滴的支付掌握在阿里和腾讯手里,技术能力也法在别的应用场景里进行输出,能切的如车辆交易和金融、汽车后服务、送餐、送花,都不容易。
最关键的是:滴滴的这种平台,并不像很多人所说的有无限无边界的规模化效应,共享经济能部分提高效率,车+人,车可以24小时共享,但人不是。除非发展到高度高效的无人驾驶阶段,否则出行的贡献只是半贡献,天花板会很明显。
所以,滴滴Uber的故事,在现阶段已经遇到非常明显的门槛。要继续在寒冷的资本市场说好故事,增长率依然重要(也确实还有空间),盈利能力已经成为更加重要的因素。不要去听双方发出来的冠冕堂皇的公关稿,真要各自活得很好,就不会
合并
。也不要指望双方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比如1+1>2这样的鬼话能实现,优化人员节省成本才是接下来的措施。
滴滴和Uber都活得不好,都撑不下去了,以目前的情况,双方即便加速IPO的进程,高市值上市的可能性也不大。此前,各大VC的钱大量投进了两家公司,退出遥遥无期,没有多余的钱投给其它创业者。
更可怕的是,由滴滴和Uber导致的市场负面情绪将被放大。
亿欧注:8月13日亿欧天窗城市论坛首次问鼎金陵,将携当下热门的数十个行业领军人物论“新商业创新”之道于金陵帝王州。届时,出席本次南京城市论坛的嘉宾有亿欧联合创始人王彬、磁云科技董事长李大学、天图资本合伙人汤志敏、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360健康CEO陈华、车猫网联合创始人朱旻、赢了网创始人李磊、车300创始人许伟、运策物流CEO王有朝、8天在线联合创始人张乐等。现场还将抽取10位幸运观众与嘉宾共进晚宴,深度交流行业势态及发展;大学总还将带来天窗磁云私诊会,敬请期待。报名请戳链接: http://www.iyiou.com/a/tianchuang_Nanjing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