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应循序渐进
传统 金融 要布局的不仅仅是 农业 ,还需要为相关基础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才能为 农村金融 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在2016年的 一号文件 首次提及 “支持 互联网金融 发展” ,但在经过一年发展后,我国农村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使用群体对产品需求度不高。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劳动方式还是责任承包制,每家每户承包一定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在种植期间几乎不存在融资的需求,借款需求极少,互联金融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有用武之地。
但不少农村人口会参与各种互联网金融投资,甚至参与到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当中。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这部分人群对互联网的了解还不够深,只要在刚开始尝到一点甜头就会发自内心认定所谓的“零风险、高收益”,最终在其中越陷越深。
因此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的障碍,是农村人口对互联网金融认识不足,不了解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不了解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金融诈骗,不能有效甄别互联网金融信息。因此,国家有必要制订相应的科普计划,尽快为农村进行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普及。
这种普及需要将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其中,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信用体系缺失,风险防控难度很大。
可以说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信用体系建设几乎不可能得以落实,不对个人的金融数据、消费信息进行分析,估计只能通过测谎这一模式看人是否可靠。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样也需要先建立起互联网配套设施,并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农村人口积极参与到信用体系建设当中。同时,还要其它金融机构、消费终端等进行合作,通过对农村人口的存款情况、贷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年流水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大量整合农村人口的各种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落实信用体系建设。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的渗透还是信用体系建设,都将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由易到难。因此在农村中发展互联网金融必须循序渐进,通过传统金融带动互联网金融。
另外,与各种行业的金融产品一样,农业金融也有多种类型。 有些农作物的回报周期是一年,有些农作物首次回报周期可能在三到五年以上,农产品的不同、回报周期的不同,意味着融资规模需求的不同;同理,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细分产业的融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不同细分行业的不同需求下,“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更能让传统金融机构起到引导作用,以便引更多不同类型、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为农村服务。
“互联网金融”虽然有极为丰富的定义和极为强大的功能,但就从当前落实的功能来看,绝大多数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融资、投资的平台。“互联网+传统金融”则是通过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两者比较,“互联网+传统金融”所涵盖的范围更大一些,但就我国目前的农村建设来看,暂时还不具备通过互联网将农业产业链实现全方位整合的能力,还需要通过整合大量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农业高端人才等。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更容易实现一些,主要通过互联网终端和一定的金融规则即可。
引导传统农村金融发展互联网+业务,就需要进行精准分析。 考虑到我国农业布局很广,各地均根据气候、土壤、环境以及需求实施种植、生产、加工、服务、贸易等计划,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框架,以此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
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整合当地产业链,优化当地生产资源,结合已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物流、互联网等实施产业链优化,以此落实农业的结构性 供给侧改革 ,提高农村单位面积总产量,降低农业种植、加工、贸易等方面的总成本,以此逐步提高农村人口收入。
这也意味着传统金融要布局的不仅仅是农业,还需要为相关基础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才能为农村金融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