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教育创业方法论(一):创始人团队与行业赛道的选择
在线教育毫无疑问是目前解决教育公平最可期待的方式,也是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分布的方式。然而,随着在线教育企业流血上市、陷入融资困局等多重问题的爆发,在线 教育创业 应该有哪些选择?
本文摘自“云教育评论”,作者“安大叔”,以下带来亿欧精选阅读:
一、在线教育创业最终胜出的创始人与团队因素
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天量的资本、资源和人才进入到教育培训行业之后,整个教培行业开启了前所未有的新篇章,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模式升级,进而是今天教培行业供给侧的国家治理进一步规范、 企业服务 进一步完善与教育产品进一步升级。而持续这6年多的行业发展进程,也让整个行业看到了: 互联网的特性最终要服务于教育的属性,不能泛泛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教育的一切问题。
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在线教育的创始人和传统教育培训机构创始人之不同。 在线教育的创始人大体分为三类:资源型创始人、技术型创始人和内容型创始人。 不同基因的创始人带给企业不同的机遇和不同的挑战。
以 资源型切入行业的创业团队 ,因为创业资金充足、外围人脉广泛、具有跨界创业优势,而在企业早期发展较为顺利,但是他们面临的问题是 对教育与教育行业本身规律认识不足,对教育技术产品理解不深,这极其容易导致这类教育企业在发展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上发生偏差, 他们在实践中会遭遇“教育不专业陷阱”,而 一旦大规模投入之后纠错成本极大,往往很难掉头, 如果这一过程无新的方向和模式为之解套, 这类企业往往面临的是C轮死、D轮死乃至E轮死 。目前VIPKID、哒哒英语一类企业遭遇的困境正是如此。除了英语赛道之外的大语文赛道、数学赛道、编程赛道……相信都会出现类似问题。
以 技术型切入行业的创业团队 ,对于数字极为敏感,他们有较好的成本控制意识,互联网技术似乎对之也不成为障碍,思维也没有资源型创业者那么发散。同时资本也乐于对这类专业人才予以加持。可是他们在实践中遭遇的困难仍然是对教育行业和教育产品本身理解不足 ,极易发生始终徘徊在教育产品周边而不得其门的情况。 比如有一家在金融、法律等行业做的都很成功的明星 人工智能 企业,始终徘徊在教育行业周边,不知道它自己到底应该先从教育的哪一个端口进入。
总的来讲, 缺乏对教育产品应用情景和教育产业实操的理解,是资源型教育创业者和技术型教育创业者遭遇的最大困难和瓶颈,而且这个问题也不是他人可以辅助解决的,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要贯穿于教育创业者的灵魂与始终。
内容型创始人及其团队 的优势在于深入理解学生和家长,深知教育产品与其运营模式的关键点,深深理解教育产品和教学场景的具体需求,不会轻易掉入教育产品与模式的陷阱。而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往往 缺乏资源型创始人的资金资源,往往缺乏技术型创始人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往往缺乏资源型创业者的发散思维、跨界思维和想象空间。
发散思维、跨界思维对教育创业早期和前期尤为重要,一些理念和概念的突破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门,为赢得资本大鳄的信任增添了教育行业本来没有的筹码;聚焦思维、专业思维对教育创业模式的成熟至关重要,专业会为企业遭遇风暴时关闭上一扇窗。
而自2013-2019年,这6年多行业持续锤炼,我们看到一批 复合型的创始人和团队终于得以诞生,作为复合型的产业——在线教育天生需要具备的是系统性壁垒,而不是单项能力壁垒。
前不久的新东方老友会活动上,遇到了前新东方同事唐振华,之后系统参观了埋头创业、置身数学赛道的“ 你拍一 ”。“你拍一”这支创业团队就是一支典型复合型的创业团队:新东方的名师与运营模式、好未来(学而思)的标准化研发模式和来自BAT的技术牛人,“你拍一”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翻开唐振华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最近一次分享中的自我介绍:“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是这样,我一直在单一行业里面,2005年加入教育行业一直干到现在, 前十年做线下,中间两到三年做线上,后面一年时间做教育投资。 做教育投资是为我的创业做准备,我要更好地理解我已经投身十多年的行业,看看哪些事情值得我再去坚持二三十年。在做投资的时候形成了我当时创业时候的一个模型……”
从线下到线上,从教学到运营,从资本到经营,从头部机构到自己创业,唯有全方位立体的经历才能操盘好一家属于未来的教育企业。
唐振华自身的经历是有设计的,也是时代变革所赋予他和他的创业团队的。也唯有这种坚持与专业中的复合与前沿,才会造就一个属于未来教育的企业。
二、如何选择在线教育的创业赛道
选择哪条创业赛道,特别是选择什么类别的在线教育赛道创业,主要是和创始人及其团队的基因和行业发展的进程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关于第一个因素,我们刚刚已经谈过了。这里我们还是举唐振华创立你拍一的例子来说说第二个因素,什么是行业大势。
在谈及为什么选择数学赛道创业,你拍一的创始人唐振华首先谈及了数理思维对国家、企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数学作为一门上游学科,是强国之本,并提及了一篇文章《数学人才让中国在技术上全面超越欧洲》。
德国《世界报》2019年9月23日发表了德国不来梅大学教授古奈尔·海因松恩的文章《这就是中国人超越我们的原因》。文章指出亚洲人在技术上迅速超越欧洲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创新投入和智慧。与欧洲相比,日本、韩国尤其是中国,培养了更多数学人才。
苹果等跨国公司近年在投入新高科技项目时,往往把研发基地放在中国。苹果在华拥有1.3万名员工,包括1000名顶尖研究人员。苹果投入7亿美元在北京、深圳、上海和苏州的研发中心,到2020年还将投入14亿美元到贵阳的新数据中心。而在欧洲最重要的市场德国,苹果却没一个研发中心。
为何这样做?因为中国拥有更多数学人才。研究显示,2005年至2009年出生的韩国孩子中,94万人具有数学天赋,日本是180万,中国则拥有2400万,德国只有19万。在中国幼儿园,老师们就开始把数学知识植入孩子们大脑中。难怪,不仅国际大企业落户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等本土企业也纷纷开展云计算等未来科技项目。
作为老牌科技强国,德国人口数量是中国的1/17,精通数学的人才却只有不到中国的百分之一。许多高科技项目无法落户德国。那些留在德国的企业明白,即使留下,也将无法再次登上世界之巅。此外,中国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是37岁,而德国是44岁。
全球投资者比政客们更早认清了这个问题。因此,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研发总投入的60%都流向中国。高盛预测,到2029年还有1万亿美元的资金会流入中国。即使发达国家不缺资金,也会缺乏不可随意复制的智力资源。中国的崛起,意味着西方将首次面对一个不仅更聪明、还拥有更大人口总量的竞争者。
唐振华说:“正是基于数理思维这么多年带给中国的巨变和对世界的超越,我和我的团队决定了做你拍一这件事,我们计划做 20 年,赚钱要做,不赚钱也要做,但是这么大市场,除非经营不善,不赚钱是不可能的。”(待续)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