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邂逅诊所:一场似是而非的美丽误会
据说,现在 VC 给出的估值是一个充电宝20万人民币。你说这是疯狂还是扯淡?我觉得这是场误会,就像现在备受追捧的 诊所 投资一样。
早已有人唱空当下的诊所热,认为倒闭潮是不可避免的。我讨厌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但仍然认为这种趋势中确实存在一些误会需要澄清,免得热潮让行业变得浮夸,让行业里的人变得无耻。
1、 诊所最适合风投化?
医疗行业投资回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慢!
无论是服务、器械、药品,前七年八年里的烧钱简直跟过家家一样。但只要过了这个坎儿,后面挣钱也跟过家家一样。 即便如此,这个回报周期还是太长了。更可怕的是,长周期意味着高风险。无论是自身的风险,还是政策的风险,都有可能让整个项目夭折。
药和器械是另一套逻辑,这里单说服务。
这两年,风投迅速涌向诊所举办的领域,动辄就是要全国开个成百上千家。这跟 民营医院 的投资完全不是一个套路。 除去莆田系,这两年成长起来的正经民营医院,连锁机构数量能超过10家的恐怕是凤毛菱角。
虽然我们不时听到地产公司、保险公司动辄千亿建医院的豪言,但很明显,他们哪怕经营好一家医院的能力都还没有具备。而诊所的扩张,又凭什么可以如此肆无忌惮?
某种程度上,诊所的一些特征是适合风投的,比如小规模、轻资产、建设快。这些特点让诊所看起来颇有互联网投资的模样,可以快速成规模。
另外一个角度,诊所的生意也可能是高频的。 因为人们可能很久才会生一次病,但可能会经常碰到各种健康问题。我最近看到一篇描述英国全科医生一天工作历程的文章,算上门诊、电话、家访,这位全科医生一天总共看了52个病人。相当惊人的数字。
综合快速规模化以及高频服务这两点,其实就已经让诊所这个生意变得非常诱人。 如果再加上医疗刚需、资源短缺、政策支持等因素,这简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领域。
我想,诊所的投资热应该就是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起来的。牌照变贵了、估值变高了、标的变稀缺了、翻脸不认账的事儿变多了……
钱多起来的时候,没有人认为问题会是问题。就像经济学者刘姝威整整两年前的今天提醒市场,乐视的烧钱方式不可持续。可是当年嘲笑刘姝威落伍的那帮人,今天同样都在骂贾跃亭。
所以也许我们现在的思考方式应该是,假如没人愿意为诊所烧钱了,这个行业会怎样?
2、这里面究竟有什么误会?
误会一:从目前的观察来看,虽然这股投资热潮被命名为“诊所热”,但其实从落地的各种机构来看基本可以算作是一种“袖珍医院”。
近期看到有位朋友发状态,说现在出现的新型诊所的优势是依靠更好的医生资源和更好的服务。我同意所要依靠的这两点没有错,但这不是“新”。社会办民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从来靠的就是这两样。
但再小的医院也是医院,需要面临民营医院发展的一切困难和障碍,而核心的一点就是,如何获得好医生。我不认为,所谓的诊所比专科医院更容易获得优质医疗资源。若如此,那些快速扩张的诊所,不就变成了盖房子……
误会二:我们姑且将这种袖珍医院仍然成为诊所。它们被认为具有的一大特点是规模小、分布广、更方便,于是更接近用户、更容易获客,以至于某种程度上可以缩短梳理品牌的时间。
近期流行的很多概念都与此有关,比如药诊店、零售诊所、分钟诊所等。大家似乎认为,把诊所都开在你眼皮底下,看你来不来。
但毕竟诊所不是便利店。如果便利是人们选择就医目的地的核心因素的话,那么公立医院如此糟糕的就医体验下就根本不会有人去。而事实恰恰相反,大医院的状态恰恰是人满为患。
有人说,人们涌入大医院是因为盲目,无知,追专家,看品牌;但我觉得不是,根本上人们在求医中追求的是安全。当然,有人开诊所获得安全的方式是给没病的人开保健品,有病的人推往大医院。良心都给狗吃了,难怪很多人那么爱狗。
误会三:分级诊疗是国家政策的大势所趋。一个简单的逻辑,人往哪儿走,钱就会跟真的往哪儿走。
比如国家政策要求90%病人不出县,这相应的就意味着90%患者的医疗卫生支出会发生在县及以下医疗机构。想想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已经超过6万亿,这个市场真的是遍地黄金,是一个躺着就可以挣钱的地方。怎么可能。
先说说莆田系,大伙儿常开玩笑说莆田系医院骗患者的说法通常是:有病、很重、能治、得花钱。这里无论有多少戏谑,但有一点是真实的,莆田系玩儿得都是高客单价的领域。这应该也是这么多年,他们从未染指诊所的关键原因。
诊所虽然某种程度上获客更高频,但客单价实在难以更高,更多情况是:小病、很轻、不用治、不花钱。当然,如果不计底线的疯狂给患者开药、做检查,也是可以挣钱的。但即便如此,也绝对挣不到一家莆田系医院的规模。
如果把这三个误会总结起来基本可以归纳为: 办诊所,民营医院所面临的坑一个也绕不过去;所谓的便利,不是决定人们去诊所的核心因素;开诊所本身,根本不是一个可以挣大钱的生意。
3、关于诊所未来的两个相反路径
那么未来怎么办?我有两个在想的路径,跟大伙讨论一下。两个完全相反的路径。
一个路径就是像经营一家民营医院一样经营诊所,找到好的医生,实现好的管理,保证好的质量。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向,与大医院的逻辑一样,用高素质的人保证安全。
另一个路径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生,减少人为因素,实现诊所的高度标准化来保证安全。这个听上去是比较扯的,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这个路径。
医疗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是安全。 无论是好的医生、好的设备、好的管理,最后的目的都是让患者的就医安全。 换句话说,如果有其他方法能够让患者就医安全,那么减少人为因素也不是不可能的。
是的,我接下来要讨论的是 人工智能 。但我不想扯机器代替医生。一个比较现实的可以考虑的问题是,从患者进入诊所到离开再到随访,究竟哪个环节可以彻底离开人。离开人,就意味着标准化。
所以我觉得,如果有钱,完全没必要盖几百家诊所。先盖一家,把标准化问题解决才是正道。
2017 年 8 月 25 日 , 亿欧将举办 “ 破壁 · 融合 亿欧 2017 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 ” 。本次峰会将重点关注大健康产业升级、行业变革与创新。活动三大亮点 :1 、卫计委相关领导将在会上发起成立 “ 大健康产业联盟 ”,2 、亿欧智库将发布《 AI+ 医疗行业报告》 ,3 、 “ 大健康产业领军 50 人 ” 专题片震撼首发 ! 行业变革势不可挡 , 产业创新方兴未艾。欢迎您报名参会 , 峰会链接 : http://www.iyiou.com/post/ad/id/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