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讨论 | 新形势下的大文化产业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融资中国2016文化产业资本大会于近日召开,在文化消费热潮的新形势下,技术驱动的大文化创新生态,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有怎样的战略布局等,面临诸多的讨论问题。 论坛一“新形势下的大文化产业” 主持人为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嘉宾为大盛国际总裁安晓芳、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东城园副主任韩树凡、毅达资本合伙人刘敏、微影资本投委会主席唐肖明、华映资本合伙人王维玮、东方华盖创投创始合伙人许莉。

亿欧已获得官方发布授权,附现场速记(有删减):

主持人邵振兴: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非常高兴担任这个环节的主持人。因为这个环节上都是非常非常熟悉的几位老朋友,而且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确非常资深,所以我相信这个论坛会有非常多的干货溢出。

说到 文化 产业,因为我本人大概是从2009、2010年开始关注这个产业,应该说也是从最早很难投到今天突然站在风口上,感觉还是有如过山车一般。但是从背后的一些推动力来讲,我先做一些铺垫,可能稍微占用一、两分钟时间,我们自己也去分析,可能在需求端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有一个模型就是来分析一些因素,S就是代表社会结构,需求方更多的是伴随着我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更重要的是我们叫新生代90后、00后的涌现,所以他们的需求实际上一直伴随着物质被满足以后精神需求一直是非常旺盛的。

我们今天的论坛更多的讲T,在新的技术以及新的业态推动下,文化产业这两年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我先抛砖引玉,因为最近比较火的话题比如网红、直播,都是在新的内容+社交形态下产生的新的业态。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包括一些新的像数据、像云端处理的这些技术,包括像前段时间比较火热的AR、VR等等对我们产业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深远。有了这个铺垫还是先请各位嘉宾介绍自己,同时把自己在业务上、投资理念或者投资逻辑或者已经投资的里面简单介绍一下跟新技术和新业态相关的部分。

安晓芳: 大家早上好!我是大盛国际传媒的安晓芳,我们是家电影制作公司,这几位专家都是资本方面的,我是在内容生产的第一线。我们公司是09年 创业 的,去年多来我们制作了很多电影,当年的《叶问1、2》、《锦衣卫》、《小时代1、2》、《钟馗伏魔》等等,在这几年市场大潮下可以说我们亲身经历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和崛起,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真的可以说感触很深,这两年又被科技互联网新技术影响,使电影产业又有了更多的改革,真的是多方面的。

韩树凡: 我是来自于 中关村科技园 东城园管委会,是一个园区的工作者,很高兴参加这次论坛活动。我们这个园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基本上是一个10年的园区,从06年开始用一个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服务一个文化园区地方不大,现代化的写字楼,在我们园区里边有很多文物、胡同、四合院,特殊的区位优势,目前面临重大的变革期,大家知道北京首都都在做一些调整,尤其是核心区,有胡同的只有东、西城,将来可能就是首都核心区。留什么样的企业,来投资做什么,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课题。官方的说法,中关村的说法,北京的说法是“高精尖”,什么是“高精尖”?北京的定位偏于两个,一个是文化、一个是科技,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找东城园未来的企业、文化科技融合的企业在哪儿、成长型怎么样、谁来投资。

唐肖明: 我是唐肖明,今天代表 微影 资本,微影是这两年成长出来的一家做文化电商为基础的文化大数据的公司,主要做电影演出、体育内容的发行营销,票务是底层,公司成立了微影资本,我们推行的理念叫“产业+VC”,行业里面具有平台属性的产业公司,配合以适当的团队和标准的PE、VC架构做出来的一个产业的VC,专注于中早期,现在管理资金规模大概40亿左右,已经投资规模接近20亿,投资了30多个项目,说是比较偏VC,但是我们的投资风格是在文化各个板块里面寻找结构性的机会,从天使一直做到海外并购,海外并购是以战略导入的形式联合其他的战略投资方和金融投资集团一起来做,争取以产业的触角和覆盖能力,以及产业对文化上下游公司的资源和帮助能够,加上标准的VC的投资风格,做哈投后服务,做我们自己所定位的风格。投资的范围基本上覆盖了与互联网链接的各个文化领域和品种,同时比较灵活一些,希望以后有机会跟大家多多合作。目前为止,在已经投资的近30家公司里面有四、五家盈利的体育公司,有三、四家演出演艺公司,剩下20来家覆盖影视内容制作和媒体的各个领域,项目比较多就不一一介绍了,有机会再跟大家做深入交流。

刘敏 我是 毅达资本 负责文化基金投资的刘敏,刚才我们周总也介绍了,我们毅达资本旗下有两支共40亿规模的基金,一期基金已经投完了,二期基金2014年底募集的还在投资过程中。我昨天晚上到北京之后就想了一下我们这几年投资的这些项目,其实从我们产业基金开始组建之初起,我们整个文化投资微弱的核心领域应该就是文化消费升级,以影视行业为例,我们有投资刚刚上市的两家公司,也有以工具技术方式改造这个行业的创业平台,像影视项目投资,还有为互动娱乐提供工具的掌趣互动这样的企业。

从过去几年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其实技术已经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我们前两年受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影响非常深远的出版传媒的细分领域也好,还是广告行业,还是影视行业,其实我觉得都跟原来最传统的业态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包括像现在我们的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其实也在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影响着文化领域各个细分的领域。拿最近特别火的直播来讲,我们也认为直播技术在不断的成熟,应该说改变了原来的创业者以及受众用户他们之间互娱的模式,我们也挺关注的,我们关注的点是,能够通过这个技术给用户提供比较有价值的内容的企业,比如像在线教育行业,在线教育行业我们认为经过几年的发展,从原来的录播或者其他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一些内容,发展到现在能够用比较好的互动的方式去帮助用户去学习。从去年底到现在我们有投资做职业在线教育的企业,有投资做成人英语培训的一些企业,所以我觉得从整个行业来看,技术其实是在影响着我们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细分的领域。

王维玮: 我是 华映资本 的王维玮,我们也是09年开始看文化,早期看文化的时候其实挺骨干的,那个时候尤其我们是第一批看文化的人民币基金,最近几年开始觉得这个行业越来越多人进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华映资本原来是针对中早期与互联网相关的VC机构,我们从最早的时候看文化也是跟互联网相关,当时觉得互联网渠道已经铺的差不多了,开始往内容方面来看,所以我们从整个投资的策略来讲,我们其实最早的时候还是覆盖了文化的很多方面,包括我们也投过音乐的唱片公司,也有仙侠演出的公司,也包括各种在网络上的,包括网络的短视频、 网络大电影 ,也有大的电影、电视,在文化大消费行业可能投了也有四、五十家公司。就新技术这个层面来看,当然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主要改变了,一个是人的消费文化路径问题,原来只能在电影院看,现在在家里网上,原来宣传通过传统媒体,现在通过新媒体各种各样的方式,消费者接受路径不太一样。第二,当然更深层次的,是不是互联网和新的技术可以改变内容创造的过程,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非常颠覆性的,当然直播也好还是路径问题,还没有到文化内容的本身。包括我们也投过新媒体上的众筹平台,也有一些内容 IP 的聚合平台,我看到的主要是路径问题,包括IP的产生,怎么样通过互动的方式使新的IP产生的时候已经有用户等等。我们两方面都会关注,一个就是技术改变路径,还有一个是技术改变内容本身和生产的技术。

许莉: 大家好!主持人好!我叫许莉,是 东方华盖 的创始合伙人,我们主要三块业务,一个是文化产业园区的投资运营,第二块, 服务平台 的建设,第三块,股权投资。文化产业园区,我们在北京有22个文化产业园区,服务平台这块产业板块,我们运行了2个政府委托的服务平台,包括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和文化人才的服务平台,也包括我们比较早投资做创业咖啡做创业培训的快创商学院,包括我们每年已经连续做了几年的文创大赛,前几年我们在东城区支持下做文化+的创业大赛,今年又承办了北京市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北京市的首届文创大赛,其实做这些服务、做这些大赛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在文化领域去树品牌、聚资源、找项目。在股权投资这个领域我们有几只基金,主要在文化和互联网这个领域,因为其实文化和科技是不分家的,这是驱动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因素。文化产业投资这方面我们做的也比较早,从早期做一些文化项目的投资,像大家知道我们投过的《鲜花路放》、《一路惊喜》等等早期的内容,后来到我们回归还是更多的都是在文化产业的股权投资领域,像投过《爸爸去哪儿》的喜悦传播、《开心麻花》,包括刚才主持人关心的在科技领域的,把三方面串起来我们自己的理念是,以资本为引擎、以服务为支撑、以空间为载体来打造文化创业的生态圈。

主持人邵振兴: 我补充介绍一下, 君联资本 是2010年成立,到现在已经第16年,我们现在在管的基金规模大概筹了300亿人民币,历史上我们因为也是去比较紧密的关注文化和娱乐,所以投资了大概40家左右的企业,近几年我们投资的频率会更高一些。我本人是在君联资本专门负责文化体育投资团队,是这边的合伙人。

根据刚才嘉宾的介绍,我会展开后面的讨论,还是回到安总这边。因为安总是非常资深的电影人,刚才介绍的只是大盛国际制作的一些电影,实际她此之前也是在电影行业非常多年,我想跟安总探讨的是关于跟互联网结合的部分,因为我们去年和前年明显感觉到网剧突然成为非常火的话题,包括近期的像《太阳的后裔》、《欢乐颂》,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一个话题性非常强、非常受关注的网剧出现。当然传统电视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但是也明显感觉到看电视据的人群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分化,至少在互联网和传统电视广告主评判这两个渠道的时候在电视剧上已经出现了势均力敌的状况。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观察电影,网络电影和线下的进入院线的电影,感觉并不像网剧发展的这么迅猛,您能不能站在您的角度分析一下,第一个,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二个,您觉得未来网络电影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跟网剧会有什么样的差异?

安晓芳: 我觉得这两年的网络剧跟网络电影大规模的诞生其实也是跟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电影行业有关。

一方面,因为电视剧“一剧两星”的限制,让更多的电视剧公司转向了网络剧的投资,网络剧几大平台为了用户的争夺,投入了大量的购买费用,培养起来了使很多的电视剧公司迅速的转型到网络剧,使网络剧,本身网上就是年轻人的天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在网上的时间更长,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跟政策有关。

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尤其网络大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跟视频平台去分账,但是他的数据又是不公开的,对于内容创作公司来讲是风险非常大的。四大平台只有一些少数的作品可以进入他们视为爆款的制作目标,所以他们会高额的金额来买断。但是大部分网络大电影或者网剧其实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盈利模式的发挥,可能未来随着用户的增多,我一直讲,特别呼唤一种在网络上公平、公正、公开的那样一种消费和分账分发模式,到现在还没有,还都是各家平台在垄断,他的数据不能公开。其实用户是在的,网上的用户大概有5、6亿,有的爆款,比如一下子点击几十亿,如果说是公正、公平的分发点播的模式,一次点播5毛钱,几十亿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讲都是不小的收益。但是好多作品其实得不到这样的回报,更多的可能还是内容公司、投资者的血汗在培育这个市场。这个是我目前的看法。

主持人邵振兴: 就是说网络大电影需要走的路还更长一点,但是从网剧来看,因为现在1集1万的已经出现了,我相信网络大电影的投入,从视频平台来讲可能投入上升期应该很快会到来。当然这背后也是有待于平台角色的改变,另外就是在线的宣发模式的建立也是认同安总的观点。

接下来想问一下韩主任,因为园区我们肯定要搭平台,想从您的角度了解一下,过去我们搭的平台进来的这些企业大概是什么样的思路?比如说是围绕一个产业链,您刚才讲高精尖的特色,这里面会不会有一些倾向,比如我们对什么样类型的企业会更感兴趣,以及跟今天在进来的企业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或者发展趋势的变化?因为我从您的角度去观察,对文化产业投资也会很有帮助的。

韩树凡: 我想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去说,因为刚才我说了,空间在我们园区刚刚建立的时候也就是2006年左右,其实在北京来讲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拿了5亿的资金,批了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不断的去做文博会。因为在过去的2006年—2008年,作为核心区我们在空间上是腾笼换鸟,为一些文化产业的兴起帮他们找办公的地方,于是我们推出了一个创意工厂的模式,就是在城市中心区的一些空间、厂房腾出来,5千米到2万米,主要是找地方,给一些基础的服务。现在不同了,现在我们正在做一个事,整体的升级,尤其是从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 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的互联网发展,使得我们所思考的不是光找地方的问题,是把谁请出去、把谁留下来、把谁请进来的事,这跟北京跟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是十分密切的。实际做企业要看政策,政府制定政策的走向是什么,这也是我们投资人关心的。

从产业的维度来讲,东城文化科技园区做文化产业是有基础的,就是说文化产业的诸多行业再东城区都有,有的走出去了可能还要想办法再回来,我们有很多非常突出的企业,像早期的光线传媒、中关村在线、当当网这些企业,一些在新三板上市的,因为在我们园区不断的有全新模式,比如昨天我们一家企业叫长江文化,一个国企背景的,湖北广电有五家投资机构昨天敲钟上市了,我们认为起步很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创造性的用资本机构的支持形成了文化传媒业的成功案例,我想后劲很足。实际从创业和投资的双方来讲,大家可能非常关注投资,就是我到哪儿去找好企业,我给大家也提个建议,因为我们在东城园的核心区,就是在雍和宫附近我们做了一个街区,不同于南锣鼓巷等一些街区,同样有胡同,是文化产业金融方面是北京最活跃的区域,我们也围绕街区的文化管理把它做成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活跃、类同于中关村创业大街,我们有龙头企业、有众多的金融担保投资机构,我们会做成一个天天在做文化生意的街区,我们有新兴的孵化器,那里面藏着一些文化企业,比如光线传媒,有的就借壳了,有的在不断的搬家,但是他们不离不弃,比如有创新工场,李开复创新工场毕业了在鼓楼中轴线选择了一个空间,一个不到2年的公司融了几轮资,估值不到5亿美金,也在我们身边游走,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我们也在不断的创造类似于创投的联盟,大家投资人好的团队、好的中介服务公司,大家都要经常在一起见面,正在制造一个胡同工场,由完全的支撑服务变成创投服务,我们也欢迎众多的投资机构、基金来我们这儿寻找发展的机会。谢谢!

主持人邵振兴: 谢谢韩主任。我想追问一下,因为今天我们产业园的思路跟过去简单的通过硬件已经完全不一样,刚刚韩主任讲的都是软性的环境包括软性的服务。因为现在跟互联网结合的很多文化企业都面临着监管包括一些牌照政策层面的一些内容,这方面不知道园区能为入园企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或者支持?

韩树凡: 从硬性的牌照,对于中关村也好、北京也好,没有开多大口子,比如我们歌华建了一个文化贸易基地,在顺义机场那边,也面临着一些,比如做艺术品交易有税,比如创新如何去寻找政策的突破口。其实中关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事是值得我们为文化产业服务的机构、政府学习,中关村开了很多口子,因为他作为国家的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各个维度、各个部委之间税务方面,包括上市之后的一些政策的宽松度来讲,应该说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文化这方面可能稍微慢了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创新的政策,服务于我们这些新兴的企业。

实际上大概在三年前开了一些口子,大家知道高新技术企业是可以减免税收的,确实是国家科技部开了一个口子,对一些新兴的行业,比如板块的制作业,类似于高薪技术,其实在科技技术支撑下的一些文化产业都可以纳入国家的高新,合理避税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不至于我们现在有些企业,我在新疆、我在西藏得注册一家公司,因为所得税可以减免,其实也很辛苦,我们也期待进一步的能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更好的利好政策。

主持人邵振兴: 接下来想跟唐总聊一下,因为君联资本也是微影时代的早期投资人,应该说也一起走了很长时间,今天我们也投了微影的另外一个部分,刚才唐总介绍的是现在主管的资本结构包括投资的一些方向无,我想问的是未来我们投资理念还是围绕微影产业链或者帮微影把这个护城河挖的更深、更宽,还是说也会慢慢的去独立发展?第二,如果说前面的答案,我们在这条路上是怎样通过技术或者新的业态来实现这么一个目的?

唐肖明: 我觉得微影资本和君联资本挺像的,依托于产业的力量独立的作为一只VC的力量,借助产业的资源去对被投公司进行一些产业力量的联合,这是套个近乎,咱们两家我觉得有点像,但是我们当然很小,而且来的很晚。战略力量应该是成为VC投资的一个助力,而不能成为一个约束,这样就成为公司的一个投资部门了,我们是这么定位的,所以肯定是投的越好反过来对集团或者是对公司的助力越大,而不是说为了战略目的、为了公司的护城河去牺牲财务投资的指标,只有投资的公司业绩优秀才能够反过来助力越大。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所以说我们在打“产业+VC”理念的时候,主动点还是放在后面的VC上面。同时我们也是希望做一个专业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基金,在文化产业发展我认为前面五年出来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都是上一个年代前二三十年没有重大媒体环境变化的情况之下出来的一批公司,比如说光线、华谊,他们在产业中经营多年,对传统的渠道特别熟悉,对传统的语境、话语媒体渠道特别熟悉,电视台迟早会出现雪崩,现在已经增长趋缓,所有消费者对媒体的消费时间逐渐越来越多的转向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当媒体上的投放广告营销预算因为组织架构原因有三年的滞后期,产业的阻力逐渐转到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内容产生于互联网,传播于互联网,售卖于互联网,受众也是在互联网上,而且是移动互联网上,我认为这个行业从内容产业的上游、中游、下游和移动互联网基本上会完全融为一体。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希望在前五年经历了一批对传统文化企业的投资之后,在这五年投资和移动互联网结合比较好的文化企业。绕回来,微影作为一个数据平台和用户平台,后面还有占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一半的微信和QQ作为流量支撑,我们有天生很强的互联网基因,这个产业背景我觉得对下一步做文化产业的投资布局会相当有用,而不是受其约束。

第二个,刚才邵总的问题是怎么样去发展用户。发展用户我觉得我们强调两个方面:

第一,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第一大特征是所有人更加容易形成羊群效应,更加容易被洗脑,更加反制化,一个情绪甚至在一天之内传遍全国,大家看一样的东西、分享一样的情绪,作为一个小小的计算单元在整个矩阵中做到小发电机的作用,这就是生存现实。对于文化产品来说,头部内容说明一切,长尾效应无用,小内容根本没人看,一旦电影突破15亿的票房就直接奔20亿、30亿去了,因为15亿之后根据我们的数据统计有高达30%的复看率,所以文化产品的头部效应和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如果你能看到10亿的票房,基本上利润丰厚程度远远高于三、四亿的票房,所以我们极其关注顶部、头部市场,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第二,我们也极其关注分众发行。因为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出现之后,同类型爱好的人群很容易聚集,我们也很关注对于小众人群满足他精神层面消费需求的文化作品的营销,这个营销方式在以前传统的电视台、报纸、杂志语境环境下不能做到,移动互联网可以对人群进行迅速的划分聚集,这样小众用户的需求可以以相应匹配的成本把内容制造出来,而且以社交媒体低成本的方式迅速传播出去,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掌握了数据、掌握了用户、掌握了用户对于文化内容分层次、分类别消费的偏好和需求,就可以对小众内容做更好的营销,类似于《白鸟朝凤》,属于数据做得好就不用下跪,《黄金年代》如果有大数据支撑就不一定这么惨,对文化产业也是强有力的支撑。所以从数据和用户角度,我们是按照这两条主线,第一,注意绝对的头部市场,大片、大制作,第二,特别关注分众内容的发行,通过互联网实现所谓的非院线发行或者是在互联网上实现针对人群的对二次元内容的发行、对于网剧的发行。这是我们现在的投资理念。

主持人邵振兴: 我稍微总结一下,唐总刚刚介绍的是微影的独特优势,因为微影通过在互联网票务积累的用户数据以及对用户行为的把握上,他们是可以在互联网上去进行电影的宣发,所以当时如果《百鸟朝凤》比较早的找微影合作的确就不用下跪了。

刘总,因为我们是在几个项目上碰过面,毅达也是很老牌的基金,应该跟我们是同时期的,我还是想顺着刚才您对直播的观察,因为今天刚好嘉宾没有提到这个话题,也是目前比较热的话题,所以也想跟您进一步探讨一下。因为直播大概分几个时代,最早是以YY为代表的直播,后面大概是以斗鱼为代表的游戏和电竞直播,第三个阶段以映客以及现在大的平台一直播,包括腾讯平台的直播,这三类直播实际上首先代表三种不同的内容生产方式,现在大家当然都在往移动化包括内容化这个方向去发展,从您的角度来观察,未来直播在一个强互动,比较强的社交属性基础之上,您觉得它的内容形态,跟其他的比如我们的传统综艺,比如说短视频,会有什么样的差异或者会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过去看项目和观察的情况来看,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刘敏: 关于直播,其实刚才邵总也说了,我们毅达也是老牌的机构,可能大家印象里面我们投资的还是属于一些相对实业项目会多一些之前几年,邵总也好、王总也好是从2009年开始看文化产业,我是从2010年开始看的,稍微迟一点。其实这几年确实自己切身的感受就是,前几年确实挺难投的,但是现在一方面因为整个老百姓的经济基础已经到这个阶段了,另外一个现在技术可能对现在文化各个方面发展有很多的助力,包括像刚才我们谈到的直播。我们在直播领域现在切入的也就是教育,为什么呢?也是刚才邵总问到韩主任的一个问题,我们自己也挺纠结的,过去你说的三个直播业务,平台也好、内容也好我们都看过,但是都没有太敢投。因为文化领域可能跟其他的领域有一些不同,有时候会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所以可能在监管的时候除了跟其他行业有一样的监管机构,像工商、税务,可能在宣传部门、广电出版部门或者文化部门都会另外有一些特殊的监管政策。创业团队自己能不能在发展业务或者直播的过程中、做平台的过程中能够对政策的红线有比较积极的把握,我们自己又怎样样判断这个问题,有时候还是不太能够把握得准。毕竟因为现在整个新的文化业态发展特别特别快,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政策有时候会相对滞后一些,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能政策把握的尺度就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前段时间在看移动直播的平台,跟业内一个人在聊天,他说的几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第一,他觉得过去包括以YY为代表的这一类的产品,包括像发展到现在以映客、花椒为代表的这类直播的平台,其实可能针对的用户群体差别在他们看来还是比较明显的。他们认为差别在于,可能吸引用户的年龄层次和这些用户对这个产品真实的需求还是不太一样的,比如像YY可能吸引的是说我把这个平台当作娱乐的工具或者提供娱乐产品的平台,像花椒也好、映客也好更符合现在年龄层次更低一些的,像95后、00后甚至更小的小朋友,他们把直播或者把移动的工具已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这种情况下可能他对这个平台的要求,或者说他对这个平台内容的偏好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所以在我们看来,我们还是希望能看到的不管是哪一类的直播平台,或者说平台本身也好、提供的内容也好,最后更希望能看到这种内容是有价值的,有真正的用户使用需求,可能也有人喜欢今天的直播大家吃个饭,明天直播吃碗面条这类的,我们可能更关心的给用户提供实用价值优质内容提供平台或者优质内容本身。

主持人邵振兴: 王维玮,华映的确在早期的投资机构,也投过一些项目,刚刚你说自媒体,我们也知道你们投了一些,现在有一个现象,一个是越来越多的自媒体矩阵开始出现,另外一个,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开始离开过去的战场,进入到这个领域,你怎么去看自媒体未来创业是不是会迎来一个高超?第二个,自媒体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区别于传统的新媒体,我们不去跟传统媒体比,去跟传统新媒体比它的优势或者未来它变现的路径,包括刚才提到的各路人马进入,大家的优劣式,也是站在投资的角度分享一下观察。

王维玮: 我们当时在自媒体上还是投了不少项目,很多人把去年说成是自媒体的元年,我们其实在去年、前年投了,最早是从自媒体联盟,当时投了一个叫WeMedia自媒体联盟,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类似于传统媒体,很多人写点东西在网上发布,还是媒体的思路,自媒体联盟就是说,大家把大的号结合在一起,你们管创作的事,我们管变现的事,我们做一个广告系统,做一些广告和营销上的变现。去年开始发现自媒体业态开始很不一样了,从他的盈利模式包括资本的介入,现在很多很多自媒体都拿到投资了,我们也投资了其他方向的自媒体。从去年年终开始,有好多所谓真正的媒体的大人物,原来可能在杂志、报业主编级的人物加入这个行列,因为我们资金其实LP里面是有报业集团的背景,所以经常跟一些传统媒体人有沟通,前两天还在跟他们说最近又谁谁出来,原来说传统媒体人听到人家做自媒体是挺不屑的,现在觉得这是一条很好的路,我们也在讨论自媒体未来的路在哪里、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个人觉得,自媒体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就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做一个挺好的号,像现在大家知道的挺多比较大的号,可能就是两三个人、一两个人做的,包括我们投资的一些产品最早就是一个人做的,也做到了100万粉丝的大号。再往后走,有一些号是不需要 融资 的,包括有些挺大的号一年广告收入能到千万级别的,有几百万利润不是太难的事,这些团队其实自己本身,因为人也少,想象力有限,但是是很好的创业机会。

反过来说适合机构投资的自媒体其实就不太多了,当然自媒体集团是一个,好多人说我把好多垂直的东西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自媒体集团,这还是传统的路子,只不过原来时尚集团有多本杂志,现在自媒体有很多公号,不同的人群,卖广告,做变现,所有后来拿了融资的都是深耕内容的自媒体项目,而且团队都挺大的。包括在视频领域很好的一条,包括我们投的一些最早都是从自媒体出来的,他们的团队早就已经超过了100个人,包括内容方面、后续延伸方面。所以对我们带说自媒体只是一个商业链条当中的一部分,它是触达人和内容产生的一种一直,就像我说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其实改变了内容产生的机制。

但是背后的商业模式还是要看的,我们看自媒体项目的时候也是,比如有些是内容,当然广告是最基本的创业模式,很多是从内容转电商的,包括一条现在也在做电商,还有一些是从一条的自媒体上开始转做一些IP,未来是做网剧和内容方面做,比如有一个关于星座的,是从星座授权做线下店,他的自媒体就是接触人的路径,他未来的创业模式其实更多的是做授权和线下的一些方式。也有我们参与投资的从众筹开始做,其实做的是消费升级的入口,聚集了一批对消费升级有想法和有需求的人,未来可以做电商,未来可以做资产的证券化等等这方面走。

回到刚才另外一个问题,哪一类人创业者的问题,我们投的自媒体主要是两大类型,一个是传统媒体人,传统媒体优点很明显,他们因为原来在传统媒体,比如每天选稿、每周选稿,他们对选稿、路径的安排、编辑,做好的内容方面能力特别强,惟一需要的可能是对有网感内容的挑选和调整,但是他们做高大上的内容完全没有问题,那些看上去美好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人做的,做的非常好。另外一波正好相反的,特别有网感的,包括同道大叔,包括差评,是90后的小孩做的,从来没有创过业,刚从学校出来开始做,他们对新的东西的理解和95后、00后的理解把握比较准确,这类出来是做科技类的比较前沿的动漫类的会比较好,我觉得都是有可能成功的,也不是说哪个更好一些,所以我觉得新媒体这条路原来只是公号,现在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头条号、有别的媒体,原来只是图文,现在越来越多的做视频,视频整个已经切入到跟网络视频相关的东西,只不过网剧网咖是基于故事IP,好多故事内容一开始只是做短视频、讲故事,未来一定会往那边切的,所以我觉得所谓的自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是不可逆的,自媒体人也越来越多做新媒体,最近我看好多项目是从自媒体故事开始的做到视频,未来这个故事会变成电影,整个媒体人讲故事能力其实很强的,到后来是大的文化内容的融合。

主持人邵振兴: 问许总一个话题,因为在联想旗下也有一个专门的孵化器和同事机构叫联想之星,您这边是相当于空间、加速器、投资,你刚刚提到一个词生态圈,不滚是空间还是孵化器、加速器也好,偏重于应该说早期的一些项目,通过这样一些项目的投资,您刚刚介绍的投资案例有一些是比较成熟的项目,这个通过介绍看到一个外在的形式,还是想了解一下您这个生态圈背后的逻辑。因为我们理解一个生态圈实际上可能会围绕一个产业链或者上下游有一些逻辑在里面,您这边的生态圈搭建是怎样的内在逻辑?

许莉: 我从两个方面回答您这个问题,第一个,文化产业,因为我们自己主要做的是文化产业生态圈,所以我们从文化产业这个链条上来处理。因为现在文化产业确实形态很多样,上一个环节的演讲人也讲了,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那个细分领域多得多,但是我们如果说一定要抽离出来一个文化产业的核心的话,假设说我们把以IP为核心的典型得大文化产业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的话,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环节,IP内容、IP运营、IP衍生。一个真正的文化产业的价值是前端、后期,真正的文化产业价值是在后面的,但是没有前端,你这个后端其实是无本之源,我们要做的文化产业生态圈,就是如何把IP内容、IP运营、IP衍生品串起来,其实做IP内容现在很多很多,因为技术手段使得我们安总刚刚说做网剧,都可以做这个内容,做内容绝大部分是炮灰,跑不出来的。而且做内容从创意、到作品、到产品、做商品,其实这个链条非常之长,很少有人能够从头跑到尾,他需要这个生态圈就能够把前、中、后整个产业链帮助串起来,这个方面是我们做文化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就是围绕这个布局去做我们的空间、服务、资本。所以我们投资的这个企业您看到,不仅仅是早期的,也有后期的,而且我们在我们的文化产业园区里头,我们仅有几个少数的园区是做早期种子期或者天使期的企业,比如在我们的文化人才创意园里面,有小到可能工作室那样的团队,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园区其实是成熟的文化产业,而且你需要把早期的企业和成熟的文化企业让他们之间产生价值的链接,所以我觉得从文化产业生态链来讲,内容方面你需要去筛选这些好的,然后再运营方面你需要去补足他的短板,在衍生方面去把商业价值实现,最终实现一个闭环,整个产业链条再去分配,所以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而且我觉得跟互联网行业不一样,文化这个产业,互联网应该叫去中间化,我认为文化是加中间化,就是应该在这个链条上出现更多的高度专业化的公司,能够帮助IP内容去变成IP品牌,通过运营再衍生到产品的商业价值,就像我觉得我去台湾看台湾的文创产业,他们有两个比较高度发达的链条,一个叫“文化策展人”,还有一个是“文化经纪人”,但是在大陆是小而散的,所以我们的文化产业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平台引进这样的机构,能够让文化产业的链条更明显。

在投资方面我们也围绕这三块来布局,比如在文化内容的板块、IP内容的板块,我们投过格林传媒,华映也看好这个项目,还有892动画等,包括快乐工场,这是产生内容的,在IP运营方面,我们也围绕着不同的渠道也投了很多公司,比如在音频方面我们投了IP无线网络收音机,影视方面我们投过宁浩导演的映月传媒,出版这个板块我们也投过,当然有些可能也不那么清晰一定是运营还是什么,比如开心麻花,其实本身是内容团队,但是现在运营业做的很好。像后期衍生,我们投过环球悦时空,投资板块我们也围绕这三块布局。

第二个,从企业成长链条上来讲,这个生态圈让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的帮助是不一样的,我们做孵化也好、做加速也好,我觉得其实在企业的不同阶段也是不一样的,大方向分成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从0-1这个阶段,企业从创业度过这个生死线进入到发展期叫0-1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核心就是“筛”,你需要有能力去把真正有可能成长起来的筛出来,这方面联想之星做的很好,核心在这儿。但是更多的企业是1-N的企业,这些企业我觉得核心是“帮”,就是你如何能够去帮他聚集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各种要素,能够让他成长。所以我们的体系从这两条线上去搭建生态圈的。

主持人邵振兴: 最后我还是希望各位能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行业的观点或者对创业者的寄语或者你想说的都可以。

安晓芳: 我觉得在座的各位都是投资大佬,我特别想跟投资的大佬讲,给文化创意工作者一点时间,不要拔苗助长,文化跟其他的行业不一样,是一个深度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生长起来,所以真的需要给我们一些时间,不要让我们这个行业浮躁起来。

韩树凡:寻找文化投资、文化合作的机会来了,希望大家都来这里。

唐肖明:文化产业钱太多了,根本没有什么资本寒冬,在TMT可能有,大家赶紧创业,好时机。

刘敏:我觉得很认同安总刚才讲的话,前面几年文化产业投资更好投,我觉得文化产业刚刚开始,我们会在后面的时间里不断的运用既往的把好的优质的内容、渠道、平台抛出来,展现到大家的眼前。

王维玮: 我觉得这个行业现在是到了最好的时候,但是因为刚才唐总也说钱比较多,大家创业是好机会,我觉得创业的人应该保持初心,要回归到作品上去,要多出好的作品。

许莉: 比“ 互联网+ ”更大的机遇是“文化+”,文化产业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要问怎么往里装,去找朱总要答案。

主持人邵振兴: 这个环节的讨论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刚才嘉宾的精彩分享。谢谢!


亿欧注:8月13日亿欧天窗城市论坛首次问鼎金陵,将携当下热门的数十个行业领军人物论“新商业创新”之道于金陵帝王州。届时,出席本次南京城市论坛的嘉宾有亿欧联合创始人王彬、磁云科技董事长李大学、天图资本合伙人汤志敏、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360健康CEO陈华、车猫网联合创始人朱旻、赢了网创始人李磊、车300创始人许伟、运策物流CEO王有朝、8天在线联合创始人张乐等。现场还将抽取10位幸运观众与嘉宾共进晚宴,深度交流行业势态及发展;大学总还将带来天窗磁云私诊会,敬请期待。报名请戳链接: http://www.iyiou.com/a/tianchuang_Nanjing_2016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融资中国;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