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载体的演进,看数字货币的虚与实
近日,春节来临前夕,央行再出重磅消息,据相关媒体报道,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近期将成立研发中心持续完善;春节后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
而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央行并不承认也不发行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也不一定要有基准货币。从2016年初,央行正式明确对待数字货币的态度,并于2016年11月招聘数字货币研发人员。
业内人士向亿欧表示,这将成为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由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实际应用的国家,而且从整个货币形式的演进历程来看,它将开启的是新型货币形式的新时代,至少,为新时代的到来起到了推动意义。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是科技进步和商品经济推动的结果。
针对数字货币,目前业内主流的定义是,数字货币是对货币进行数字化,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可分为游戏币、特定主体发行的用于购买自身体系内的特定服务的代币、 比特币 为代表的 虚拟货币 。
商品经济迭代:从“腰缠万贯”到一部手机走遍天下
追溯货币的起源,马克思从商品交换的角度认为,货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社会化分工和私有制催生剩余产品的交换,在等价交换原则中,从最早的物物交换,支付环节随着货币载体的变迁,也逐渐脱离和独立,并走向抽象化、虚拟化,其目的是为解决交易双方在时间、地点、数量上的限制,因此,货币即“一般等价物”,价值即稀缺的另一种说法。
纵观货币形态的整个演进史,至今,货币已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4个阶段,现阶段,我们正在经历由信用货币向数字货币迭代。最初的实物货币不便携带、分割和保存。金属货币,如五铢、刀布、开元通宝,这一货币形式支撑了中国农耕时代璀璨文明的前半程,因此出现了“腰缠万贯”的典故。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我国的宋代,它已经初现有政府或银行发行进入流通领域的性质,并促使以政府或银行作信用背书的价值符号“信用货币”诞生,即我们现阶段所使用的主流纸币。
值得注意的是, 每一次货币形态的变革都伴随着社会普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网络时代都是如此,它需要满足的是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需求 。
数字货币实质上是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虚拟化,它是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催生的无形货币形态。这一演进的标志性事件是,2015年12月12日,中国银联联合20多家商业银行发布以智能手机为基础、基于NFC技术的“云闪付”,用户绑定银行卡后,靠近POS机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可以说,云闪付等 新型 移动支付 工具是在银行卡、信用卡、智能手机、NFC近场技术等技术手段发展到极致的一种集中体现 。
货币数字化、抽象化是科技和商品经济双重倒逼的结果
2017年春节将至,除了我们期待的春晚,网络红包似乎已经成为新年的标配,今年已经是支付宝和微信“红包大战”的第四个年头,不过从目前的宣传策略来看,支付宝主打AR红包、集福卡,微信也不再主打“摇一摇”,而变成了“面对面”。不论是噱头还是实力,我们看到了“科技”成分的增加,他们都玩起了AR、VR、MR。
货币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支付环节的革新伴随着网络化程度的加深,由最初的现金支付,经历了“ 卡支付-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 ”,并由技术方式的不同,衍生出“ 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 ”。前者通过具有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终端 实现信息交互,主要包括射频、蓝牙、红外线灯;后者通过移动互联网,利用短信、GPRS等通道与后台支付系统建立连接。
随着支付技术的演进,二维码造就了支付宝、微信一代金融巨头;NFC为华为、小米、三星等手机硬件厂商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指纹、人脸、虹膜、眼纹等生物识别技术实现支付速度以“秒”计算;此外,还有光子支付、声波支付等仍在持续探索中。
然而,这些 技术带来的结果——货币正在更加抽象化、虚拟化,这正代表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6)》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非银行支付机构开立的支付账户总量为26.36亿个,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量54.42亿张,银行卡交易852.29亿笔,交易金额669.82万亿元。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363.71亿笔,金额2018.20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333.99亿笔,金额24.19万亿元;同期,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98.61亿笔,金额21.96万亿元。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货币的数字化、虚拟化正在风靡开来。与此同时,这也是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迫切需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GDP总量突破70万亿,增速6.7%;截至2016年12月末,M2余额155.01万亿元,M1余额48.66万亿元,M0余额6.83万亿元(在此忽略是否通缩带来的货币超发或短缺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支付科技的进步,还是商品经济新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以及消费者对于支付体验的接受能力,3方面共同发展的结果是: 数字化货币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
数字货币的合理性:比特币的击鼓传花是庞氏骗局吗?
然而,对于比特币等形式的数字货币的发展,目前仍有不同声音,反对派最为强烈的是以财经人士郎咸平为代表的守旧派。
近日,郎咸平在财经节目《财经郎眼》中做出了“比特币是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的论断,并与财经重炮手王福重有一段精彩辩驳。郎咸平的逻辑是:相较于上证指数、黄金、人民币汇率指数、房价等相比,2016年1月1日-2017年1月17日,比特币涨幅89%遥遥领先,确实是一个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品,但最早开发出的1300万个比特币50%控制在950个人手中,目前1610万个比特币80%控制在早期玩家手中,即后来加入的人在替前面的人赚钱,并通过对倒、热点事件炒作等手段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因此,比特币是一个标准的庞氏骗局。
而王福重认为,比特币和 区块链 正在发展,将来比特币有可能不存在,但比特币这种形式是真正的货币,因为它符合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因为交易需要和信任产生的。 比特币是一种技术合成和金融创新,一是 分布式 存储技术,二是数字加密,三是共识机制, 3种技术有效保证比特币的安全,比特币的历史上多次遭到黑客攻击,但没有成功的案例。
相关资料显示,比特币是由分布式网络基于数学计算产生,总量恒定2100万个,发行规律约为每四年减半;所有交易由全网节点共同记账确保其不可篡改,依靠密码学保障网络安全,账户具有匿名性,软件的代码开源,更新与发展依靠网民社区自治。并且,当一部分人把比特币作为自由货币进行发展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将区块链、分布式架构等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应用于多个领域:智能合约、 大数据 交易/资产交易、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管理、跨境支付/清算/审计等。
此外,无论实体货币还是虚拟货币,本文极力避免关于发行量和通缩对洗钱等 监管 的话题,不过,如果运用合理算法能够实现货币供需平衡,岂不是比人工算法更有优势?在线性工作上,或许人类已经被超越!因为,比特币和区块链之所以被广泛看好, 主要原因是它有望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人类的信任背书问题 ,而以前我们依靠政府、人等具象的组织做背书。
因此,如果我们套用马克思“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的论述,随着商品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或许可以说“ 比特币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比特币形式’的货币 ”,这才是新时代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截至目前,已经有英国、瑞士、中国等多个国家的央行宣布发行数字货币。
展望:从无现金社会到无货币乌托邦
当前,虽然货币的数字化依然面临监管、技术、安全、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新的经济形势对货币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不是区块链为基础的货币,相信势必会有更优秀的科技诞生。关于数字货币的未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一书中的论述尤为精彩,现亿欧编辑整理如下:
近年来,全球支付体系发展迅速,消费者对创新的接受能力超出预期,新的支付手段(移动支付)、支付场景和支付中介等支付体系创新加速,支付体系竞争和内部结构转变强化了金融脱媒,资金脱离银行账户的趋势不减,并以各种方式金服各式电子钱包,无卡式支付越来越主流,数字货币与纸币并行的状态在一段时间内无法避免,当前7%左右的现金支付比例或许会持续数年。
但 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支付体系创新的焦点、核心,以此为轴心,衍生出新的 商业模式 、新的金融中介和新的宏观金融管理方式。移动支付发展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数字化货币,进而是无现金社会 。
对于全世界的央行来说,无现金社会并不可怕,凭借其背后的国家信用,其可以发行比纸币更廉价的数字货币,且两者的管理差别不大,技术上的改变也不难。
最可怕的或许是没有货币的社会! 当商业模式无限发展,彻底改变全球商品和服务交易,用各种信用支撑的支付手段(如时间)来代替个人财富水平,各种信用中介强势取代弱财政支撑的国家信用时,现代中央银行或将 面临真正的生存挑战。
当然,无货币社会到来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有这种可能性,其到来的速度也远远慢于无现金社会到来的速度。除非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经济制度被重新改写,如彻底进入乌托邦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