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找准优势资源互补
本文转载自东方财富网,原标题《找准优势 智慧城市要各具特色相互补充 》。亿欧智慧城市对文章进行二次编辑,供读者参考。
要真正建成一座智慧城市,除了配备各种智能硬件,充分解决其背后的计算问题也是关键。 除了在智慧程度上不断向深拓展,智慧城市建设还应该多关注人的需求。
应当根据每个城市的痛点和优势,采用不同的建设方式,最终发展成为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的智慧城市群。坐在无人驾驶汽车上,舒适地抵达终点;每一条出行线路,都有人工智能提前规划,确保畅通无阻;每一天的行程,都有智能管家规划提醒……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这些场景离我们越来越近。
一座真正的智慧城市到底如何建设?9月6日,作为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的活动之一,2019年第一届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论坛在绵阳举行,专家们齐聚一堂,为智慧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城市从“智”向“慧”纵深发展
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科学首席教授姚新看来,要真正建成一座智慧城市,除了配备各种智能硬件,充分解决其背后的计算问题也是关键。“这离不开坚实的数学和计算机技术支撑。”姚新说, 智慧城市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计算系统,人工智能中的多代理系统、自然计算、群体智能不可或缺。
计算系统将如何破解智能装置自主切换的问题?“可以用‘市场机制’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姚新借用经济场景中的“拍卖”来解释:“每个智能装置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不同,能力越高、越符合场景需要,就像是给出更高的竞价,也就意味着能更有效地与目标建立联系。”
不仅要提升“智”的水平,更要让城市向“慧”深度发展。“所谓‘慧’,就是指城市要有自主意识和自主表达的能力。”姚新说,即让智慧城市的计算系统在运行时有能力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在智慧医疗中,如果遇到一位病症不在知识库的病患,智慧城市的大脑应自主意识到必须更加慎重。 “这其实是系统可信度的问题,能做到不做能力范围外的事情,系统才能被人类更加信任。”
以人为本打造智慧城市集群
论坛上,平安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岳梅樱给出一组数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一项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中,参评城市的平均分不到60分,超过70%的城市处于起步期和准备期,市民体验的平均分只有63分。
“智慧城市试点虽多,但精品少,尤其是‘以人为本’的体验感还有很多不足。”她认为,除了在智慧程度上不断向深拓展,智慧城市建设还应多关注人的需求。
改变,可以从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开始。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雷从人工智能出发,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把脉问诊。在他看来,中国的4G技术、5G技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人工智能能在公共交通、工业应用、仓储物流、医疗健康、金融等很多应用场景中为智慧城市赋能,“但不少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都很类似,没有找准自己的特色。”
徐雷建议,应根据每个城市的痛点和优势,采用不同的建设方式,最终发展成为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的智慧城市群。
岳梅樱赞同这一观点。“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该把握数字中国与城市群战略叠加的重要机遇,双轮共同驱动,实现从区域发展一体化扩展到都市圈、城市群甚至经济带的变化。”
由亿欧公司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外)联合主办的“2019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结合湾区科创和青年特色优势,将第二届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的主题定位于“科技赋能、青年引领”,将围绕5G生态、硬件创新、工业数字化、AI企服、科技出海等热点展开探讨,欢迎科技创新的观察者参与!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75
编辑:李腾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