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黄毅丨金融科技究竟如何为中国银行业赋能?
如今,中国的商业银行与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在金融科技实践方面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整合相关技术,上升为专利,并利用专利优势改变国际金融行业流程,形成新的行业标准,切实提升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正如英国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双城记》(Tales of Two Cities)中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回顾历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普及、自动化的应用,无不使人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效率提升,带来的生活便利,即便现在,我们都可以想象当时人们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自豪感和对未来满满的信心。
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工业革命和现代金融的发源都在欧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学习借鉴的是他们的理论制度、方法技术和操作工艺。目前,我们尚在不断经历、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量子科学、人工智能和5G通讯等一系列技术,并非线性的由此及彼,也不单受一种技术驱动,而是综合利用多领域技术的集大成,不是所有新技术都建立在自我积累之上。从这个角度讲,没有永远的老师。如果我们不抓住这样的机会,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解决中国银行业转型的问题,我们就可能错过宝贵的机会,只有主动谋求转型,积极思考研究,身体力行地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才有可能拥有话语权,中国银行业才会在世界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本文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最近对金融科技与银行业未来转型的新思考。
金融科技将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
说到金融科技,大家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往往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一些高大上的词语,然而金融科技只包含这些吗?恐怕还真不是。2016年3月,金融稳定理事会首次发布了关于金融科技的报告并指出, 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也就是说技术进步是因,金融创新是果,金融科技从金融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之共同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每一次技术革命,也是金融科技的革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报。电报的发明解决了人类跨地域进行便捷沟通的问题,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电报发明出来之后,首先被广泛运用的便是金融领域,受益于新科技,纽约股市开盘价格传递到费城所需的时间从30分钟缩减为几秒钟,为纽约成长为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18年开始,电报逐渐成为美国联邦电子资金转账服务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1973年,全球银行业开始建立跨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其架构正是基于全球电报通信网,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SWIFT系统。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着手金融信息化建设,随后互联网的运用带来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等一系列与金融息息相关的创新。 金融信息化的一项重要贡献,就是利用金融科技的进步,逐步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所以不要一味抱怨社会没有信用,不讲诚信,即便信用体系再完善的国家,也有失信之人,照样也存在信用卡坏账问题。过去商业银行业务办理模式多是一对一的,很多信息孤立存在,没有互通、没有流动。随着科技的进步,获取信息的便利化程度大大提升,分析使用信息的效率大大提升,市场上信用贷款越来越多,这是信用体系进步的印证。所以,科技进步可以从根本上、从最基础的层面解决金融业自始至终面临的问题——信息不对称。
电报的发明解决了信息最基础的传播问题,人与人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越;计算机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信息高效存储和计算的问题;互联网的出现又进一步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产生、传播和共享的方式;大数据的应用使得行为数据化,对数据的分析成为描述和预测人类行为的新维度;区块链通过分布式记账方法以及密码学的方法,为解决陌生环境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问题提供了方案。人类从未积累过如此丰富、充分的信息。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对于金融发展至关重要。由此可见, 金融科技的内涵是丰富的,伴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金融科技将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
利用金融科技引领传统银行业深层次变革
那么,这种发展趋势会不会带来颠覆性的、零和性的结果?数字金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会不会完全取代传统金融呢?我认为是不会替代的,虽然金融科技催生的新生业态改变了银行业的版图,但我更愿意将其看作从客观上促进了对传统银行业的提升,通过双向互动,优势互补,形成竞合发展的新局面。
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分布式、入口式、扁平化的,很多是基于场景发生的,这样的模式在面对相对标准化的需求时优势明显,比如当遇到某个生活场景产生相应的金融服务需求时,通过数字化接入就能得到快速响应。回顾一下银行业的发展,我们实现了从算盘到存折、卡片,再到计算机、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的进步,也应用了高科技,形成了中心化运作,垂直化管理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在面对一些对体验要求很高的标准化业务时,确实出现了部分不适,但正是这样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在提供较为复杂的投融资领域服务过程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当然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所以,我们看到,目前金融科技在投融市场更多提供的是面向资本二级市场这样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领域,提供的是投资决策分析、风险管理等工具。比较复杂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项目融资、股权投资领域,由于法律关系复杂、参与主体多样,目前市场上多通过传统手段解决。所以,对于金融科技应有客观的判断,既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能视而不见,我们主张根据不同市场的不同特点,运用多种金融形态共同提供和提升服务。
尽管我们在某些领域优势尚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最典型的就是数据的使用问题。银行业是个地地道道的数据密集型行业,每百万美元营收所使用的数据量就达到了820GB,是互联网行业的4倍多。但守着如此浩如烟海的宝贵数据,我们却苦于无法开发出理想的金融产品,有数据显示,传统国际金融机构对数据的实际利用率仅为34%,国内这一数值可能更低,当庞大的数据处于沉睡状态时,大数据的全面应用就无从谈起。
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的问题也值得思索,中国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的数据大集中和中心化的IT构架,与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如何融合和运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就技术谈技术,就业务谈业务,更需要去思考如果利用金融科技的进步对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组织架构等更为深层次的机理实施引领和变革。
金融科技推动银行业转型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
据我观察,过去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转型,往往以体制机制、组织机构的变革为引领,过程较为艰难,结果喜忧参半。金融科技发展到今天,能否从科技进步的角度对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和支撑,我有以下思考:
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成熟为科技引领银行业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大数据为例,业界公认2016年是大数据元年,但其实大数据并非新生事物,为什么将2016年称为大数据元年?因为,过去虽然已经有大量数据积累,但是数据的传输、处理、运算的效率问题和成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大量数据无法利用,随着技术的进步,上述问题都有了技术可行、商业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随着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阿尔法狗”与李世石的围棋世纪大战为标志,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让人们看到智能时代已近在眼前。由此我们观察到了如下现象:
一是银行纷纷主动将金融科技运用于业务发展。 2016年开始,建设银行已将“刷脸取款”在手机银行进行全面推广,2017年9月,建行全面迎来了“刷脸取款”的新时代。我们的人工智能客服“小微”累计服务用户已超过19亿人次,每天服务用户400万人次,自动应答量是人工客服量的2倍,智能机器人服务占比达98.96%。最近,建行也完成了首笔区块链福费廷交易,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这是继实现区块链技术在国内信用证领域的应用后,在“区块链+贸易金融”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型创新。
二是银行机构纷纷布局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资。 在这一点上,国际先进银行走在了国内银行的前列。美国银行、花旗银行、高盛等机构纷纷投资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公司,这些公司可以提供包括反洗钱识别、欺诈检测、客户购买意愿预测、资金流向分析等一系列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构不仅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资人,同时也是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的使用者。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设立了20亿欧元的金融科技投资基金BBVA Venture,专注于投资优化客户体验的新技术、革新基础设施及平台的新技术、创新的产品及服务等三大领域的优秀初创公司。可见,相关技术的突破和成熟对科技与金融的全面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助于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金融科技对转型的推动力更加直接、有力、有效。 首先,直观地看,金融科技的发展首先有效突破了物理限制,驱动了银行渠道的融合,迫使银行对实体网点、互联网、自助终端等渠道进行优化调整和重新部署,也使得金融服务的送达能力、服务效率、用户体验得到了大幅提升。以直销银行为例,直销银行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银行顺应互联网时代而采取的业务模式,它脱离了银行物理渠道,完全立足于数字化的互联网世界,不发放物理介质的银行账户或卡,客户主要通过互联网、电话等电子媒介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直销银行打破了传统银行网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为客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金融服务,能够更快地响应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可以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中国银行业直销银行发展较晚,直至2014年初,民生银行才推出第一家完全互联网化的直销银行,但经过短短2年时间,客户规模已达到500万户,管理资产突破了5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90多家银行试水直销银行业务。
其次,金融科技的运用引领了银行业务模式的变革,这是传统的产品创新或者制度创新难以企及的。 招商银行于2017年推出了针对普通个人投资者智能理财服务“ 摩羯智投 ”,起投金额2万元,可根据用户风险承受度、投资期限以及投资偏好等条件,为用户自动筛选匹配一揽子公募基金组合,整个流程完全无需人工介入,既解决了有限的理财经理无法为大量客户提供最优化理财组合方案的问题,又可将部分员工解放出来投入到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建行研发了智慧柜员机新型渠道,原来办理业务平均需要5分钟,现在只需要2分钟。目前智慧柜员机投放4.3万台,每天开户10万笔,手机银行业务20万笔,相当于释放了3万余名柜员的生产力。上述规模的人力资源释放,如果仅仅依靠纯粹的组织变革是很难做到的。
此外,金融科技还丰富了风控手段, 银行依靠底层海量数据,通过挖掘分析提供充分参考信息,并依托线上模式,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控策略,从而提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可以说,在传统组织架构、体制机制变革之外,金融科技已成为助推银行业改革的重要动力,为银行转型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中国金融科技优势明显,可着力打造核心技术,树立专利标准。以往,中国银行业往往是国际金融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参与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虽然逐渐扩大,但仍未形成较大优势。如今,中国的商业银行与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在金融科技实践方面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整合相关技术,上升为专利,并利用专利优势改变国际金融行业流程,形成新的行业标准,切实提升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展望未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运用将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融合的长期过程,我们不能仅仅陶醉于进步的喜悦之中,更要仰望星空,着眼长远,拥抱技术进步、拥抱金融科技的发展,利用金融科技让我们的银行更加高效、更加普惠、更加智能,更加便利,更好地为我们的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方案,为全球金融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