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零售业前瞻:看清零售业基本面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7年零售业前瞻:看清零售业基本面

【编者按】 不确定的时代,零售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篇长文告诉读者,分为上、中、下三篇,零售业正在发生着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样子?当前行业的主旋律是什么?作者希望勾勒一副零售业的全景图,帮助零售企业找到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方向。

本文首发于第三只眼看零售,作者赵向阳;由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春节收假第一天,管理专家陈春花老师的一篇文章《2017需要定力来面对不确定性》赢得点赞无数。“2017年,不确定性对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陈春花表示。

笔者认为,用陈春花总结的“不确定性”来形容当前零售业再恰当不过。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的确发生了很多“反常”的事情。比如,实体店的领头羊 沃尔玛 宣称自己要成为一家电商公司;以大卖场取胜的 家乐福 开始倡导门店小型化;向来高冷的 无印良品 宣布降价了;麦当劳和肯德基成功“卖身”了;而对于大多数中小零售企业来说,更是极度迷茫,充满不确定性。

上述状况说明, 零售业真正到了“去中心化”的时代,背后是消费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此前,往往有行业的领头羊以自己的成功经验告诉大家如何做。简单的仿效和照搬成功模式便可以奏效。但在“去中心化时代”,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抄袭。企业只能各自为战,自谋出路。 碎片化是当前零售业的主要特征。

一、净利润平均下滑1.39%,“关店潮”之后迎来“倒闭潮”。 此前尽管有不少文章宣称实体店有回暖迹象,作者的判断是,多数零售企业日子不好过,2017年将更加艰难。如果说2015、2016年“关店潮”席卷行业的话,今年开始将会迎来“倒闭潮”,关闭的不是某个门店,而是整个企业。

“我们以往每年有十个点左右的销售增长,这两年来业绩不下跌就算进步”。一位三四线零售企业总经理告诉笔者。一些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亦可印证这一说法。一项关于零售业上市公司统计显示,2016年零售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1.39%。除了如 永辉 、大润发等基本功较强,且具有独家竞争力的大型零售商之外,大部分零售业上市公司难有亮眼表现。

步步高 公告显示,预计2016年净利润1.28亿至1.71亿元,同比下降40.00%至20.00%; 联华超市 报告显示,2016年度业绩将出现净亏损,亏损幅度约为4.40亿-4.80亿元;华联综超公告显示,去年净利润为-2.50亿元左右;银座股份公告称,预计2016年净利润同比减少80%;新疆友好集团净利润约为-3.65亿元到-3.95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些零售业上市公司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保持了收入的稳定或者增长,但这是一种透支行为,拆东墙、补西墙,等到资产出售殆尽,企业经营便捉襟见肘。一个生动的案例就是大连友谊集团。

拥有百货、酒店、房地产等多个产业的大连友谊发布业绩预告称,2016年该企业盈利预计为8500万元-112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44%-159.88%。但这一转折与主营业务无关。2016年下半年,大连友谊转让富丽华大酒店等12家控股子公司股权,经测算,股权转让交易所产生的处置收益,将增加其2016年度净利润的金额约为4.01亿元。

在消费层面,整个市场增长持续放缓。 以北京、上海国内两大消费城市为代表。2016年,上海实现社零额10946.57亿元,增长8%,增速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北京实现社零额11005.1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如果说前两年是实体零售店迎来“关店潮”,那么在接下来可能会遇见“倒闭潮”。理由如下:

其一、此前通过关店止损或者其他一些刺激手段尚可以勉强撑下去,2017年将出现无险可守、无牌可打、体力透支的局面;其二、2016年零售企业间并购整合加速,具有潜力的标的企业已经被收购,2017年则剩余一些“老弱病残”,换言之,即便想卖也卖不掉了,只能坐等倒闭。

二、“外行”涌入,衰退与泡沫并存。 春节前,一位河南驻马店的农业企业负责人跟笔者交流,他希望找到专家指导他开出类似 生鲜传奇 这样的生鲜专卖店。这家企业是做订单农业的,种菜是一把好手,但经营店铺一没经验、二没团队,有的只是一些农产品资源和满腔热忱。

“驻马店本土一家零售企业计划要开出100家生鲜超市,而市场上也有不少类似的业态”。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看好这种模式。

1月14日,位于北京十里河的EATOWN怡食家超市超市开业。这家面积8000平方米左右、主打“美食+超市”的跨界物种是居然之家开出的第二家超市业态。与此前开设在南三环的第一家门店相比,新开业的门店邀请了国外设计师操刀,从视觉上更加潮流,商品上也突出美食和健康的理念,体验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有力抓手。

上述两个案例反映出当前零售业的一个怪现状:仿佛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而外面的人则削尖脑袋想往里钻。作者梳理归纳下来,近两年“外行”涉足的实体店模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业态:

1、突出体验和高端商品的精品店。

自从绿地集团开出旗下高端业态G-Super以来,脱胎于华润ole’和BHG的精品店模式成为很多不差钱的“外行”试图跨界涉足的一个零售板块,特别是一些地产大佬。比如,绿地旗下的G-Super、保利旗下YOOYA精品超市等。

2、主打生鲜和食品的专业店。

具有农产品资源的加工制造业向终端延伸,结合自己的产业优势,形成以生鲜为主打的专业店。除了上面试图涉足生鲜零售店的订单农业公司外,在业界比较出名的有北京沃谷农业旗下的果蔬好、海亮集团旗下的明康汇生鲜超市等。

3、以O2O模式为依托的线下体验店。

尽管传统的实体零售商对O2O概念这两年有些降温,但是一些跨界大鳄依然将其视为涉足零售业的一大抓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去年开出的顺丰优选、拥有阿里背景的 盒马鲜生 。此外,伴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一些跨境电商体验店也成为“外行”青睐的新业态。

传统的零售从业者感到行业越来越冷,而一些外来者却觉得市场火爆?一冷一热之间,说明什么问题?作者认为,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传统零售企业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时,一些“外行”则跃跃欲试,试图切分新的蛋糕,这使得原本过剩的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实体零售在步入衰退的同时泡沫也在不断放大。

当然,这也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新入行者试错成本会很高,但其中也不乏未来的独角兽。

3、审视业态创新的机会与陷阱。 业态创新从来没有像过去的一年如此花样繁多,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造,可谓百家争鸣。就在过去的2016年,物美先后试水会员制大卖场和GEC全球进口商品直营中心; 中百集团 开出了邻里生鲜、foodmart食品超市;永辉开创出自己的“超级物种”; 新华都 创办邻聚生活超市等。

你会发现,在过去的一年,只要是有一些规模并且不断尝试转型的零售企业要么抄袭、要么原创,都会折腾出这么一两个新业态来试水。作者认为,这种变革是值得肯定的,“找死”总比“等死”强。但在业态创新背后的风险与陷阱不可忽视。

“一间300-400平方米的店,一个月就要亏十万。一年开出三十家,你还能亏多久?”春节前,一位尝试社区门店的二线零售企业老总告诉作者。据笔者了解到,去年创新的很多业态,虽然从模式上可圈可点,但未来到底能够经得住市场考验,还得仔细掂量一下。

物美的创新业态尚佳会员店就是生动的案例。去年11月,物美旗下第一家高端会员店尚佳关闭,门头悄然更换为另一家主攻跨境全球购的高端业态——GEC。作为模仿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的试水之作,尚佳被物美集团寄予厚望。开业之初,物美商业董事长蒙进暹曾表示,对尚佳在盈利、销售等方面没有苛求。但坚持十六个月之后,尚佳因为业绩不佳而被迫关店。

为什么说业态创新是一招险棋。这是因为, 任何一个成熟业态,都是经过反复试错,交了足够的学费、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之后才形成的,这个过程要复出巨大成本和代价。 另外,别人可以尝试的业态是否符合自己企业特质和当地市场环境,还需要斟酌。

作者去年走访了 香江百货 。香江百货总经理夏志秋讲了这样一个事情:受到一些行业先行者的影响,香江百货也开创了社区商业品牌,取名为精彩生活超市。但经营效果并不如预期,反倒是香江百货所改造的面积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标超业态成绩斐然。于是他反思,社区商业虽然是未来大势所趋,但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市场还不够成熟。

另外,业界对于业态创新的理解往往忽视门店背后的后台。 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告诉笔者,生鲜传奇是乐城管理团队100多人研究半年时间打磨而成。虽然只有两百平米的小店,但背后却是上百人在运作。为了这家小店,乐城超市还专门建立了一万多平方米的仓储。

“小业态真正的竞争力在与后台的系统,比如信息系统、财务系统、供应链系统、营运体系、管理体系等。这些往往都是很难被复制的。一些业内同行觉得我们小业态经营的很好,回去模仿却很难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后台的建设”。王卫表示。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