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垄断结构下,EDA产业投资何处入手
【编者按】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EDA产业的状况、国产EDA产业的发展契机和发展驱动因素及产业投资的基本要点。文章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原标题《漫谈EDA产业投资》,作者李敬,为中军中科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在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领域分别有5年研发经验,5年创业经验,5年投资经验。
这篇文字算是我的文债之一,如今总算是敷衍着交了差,希望周祖成老师不要因为我写得太差而生气。
周老师是国内EDA应用事业的开创者。在周老师的努力下,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EDA中心于1995年建立起来,很快就成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最好的EDA实验室。今年(2019年)6月份的时候,周老师以耄耋之年,再次促成了新思科技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合作项目。为了培养产业人才,周老师还于1996年发起了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到今年已经举办了十四届了。周老师每年都要为大赛四处奔走,进行宣传,组织人力,积累题库。23年过去,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我是周老师的学生,今年9月的时候,周老师刚刚结束了全国EDA产业现状的考查回京,我去拜望老人家。那是一个安静的上午,在朴素的家中,周老师同我谈了三个多小时,讲的都是对国产EDA产业发展的思考,以及对产业能够实现自主可控的热烈期望。我是完全认同周老师对国产EDA产业发展的期望和判断的。而且,我认为无论从促进国产EDA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一名产业投资人员的职业要求来说,我都应当为国产EDA产业鼓与呼,撰文向投资业内介绍这一产业,并以投资视角对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所以从那时起,这篇文字就在我的工作计划中挂上了号。
当然,由于我个人能力的问题,这篇文字迟迟没有动笔。到11月中的时候,我觉得事情不能再拖了,所以花了5天的业余时间把文字写了出来。我是希望这篇文字尽量少出现复杂的技术概念,尽量让更多的投资人能读得进去,但目前看来,这个目标完成得不好。而且由于想说的话堆积如山,所以文章写得也有些散,只好冠之以“漫谈”二字。
文章的第一、二两部分简要介绍了一下内外EDA产业的状况,第三部分对国产EDA产业的发展契机和发展驱动因素做了简单分析,第四部分主要谈一谈产业投资的一些要点。
由于个人能力问题,文中的错误肯定很多,希望读者谅解,也希望对国产EDA产业有兴趣的朋友们能够一起多多交流。
一、EDA产业及其现状
EDA,即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一般来说,EDA设计工具的形态是一套计算机软件,所以我们通常将“EDA工具”或“EDA软件”混着叫。 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无论是进行集成电路的设计,还是进行PCB(印刷电路板)的设计,都离不开EDA工具:
1. 电子工程师们不但可以用EDA工具进行设计的输入,同时还可以利用它们进行设计的分析和仿真,找出设计中的错误和问题所在,不断的进行优化,以此来保证芯片流片或是印刷电路投版的一次成功。
2. 当前主流的EDA工具中还提供了很多集成电路IP核(即具有知识产权的芯片功能模块设计),大大缩短了集成电路的设计周期,提升了设计的稳定性。
3. EDA工具不但是工程师进行设计的帮手,同时也是设计工程师同生产线(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线及外部代工厂)进行技术沟通的平台。生产线通过PDK(Process Design Kit,工艺设计工具包,其实质是EDA软件可以调用的一系列元件库、参数库和技术规则)的方式,将其工艺能力传递给设计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在PDK的基础上做出的设计,并通过了PDK的相关规则验证,才能够保证在生产线上以较高的良率生产出来。
EDA工具的产业规模并不大,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EDA市场规模仅有97.15亿美元而已,2014-201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也仅有6.89%。相对于几千亿美金的集成电路产业来说似乎不值一提。但如前所述,EDA产业是电子设计产业的最上游,也是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之一。具体到集成电路产业,则更是如此。一家集成电路企业如果不用EDA工具的话,那是一点事情都做不了的。
但在目前,EDA产业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寡头垄断结构。最大的三家EDA厂商——Synopsys,Cadence和Mentor Graphics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以上。而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三家大厂的市场占有率就更高了。在中国市场,EDA销售额的95%由以上三家瓜分,剩余的5%还有部分被Ansys等其它外国公司占据。所以,如果这三家大厂对某个集成电路厂商关闭工具供应的话,那同直接下手“掐死”这个厂商是没什么两样的。
某位集成电路产业上市公司的老总在一次会上讲:(如果美国禁止三大EDA厂商在中国市场出售EDA软件)“我们会最先关门!”。所以,我们在集成电路领域投了那么多资,建起了那么多晶圆厂、封装厂,扶植起了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装备企业、材料企业,但是我们的脖子还是被美国人抓在手里的。这里的关键就是EDA产业是被美国人牢牢把控着的。
二、国内EDA产业状况
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在EDA环节被人卡着脖子,这并不能埋怨产业内的人缺乏远见或是没有努力。
事实上,在1986年的时候,国内就已经在组织研发集成电路的辅助设计系统——“熊猫系统”了,与国外三大厂基本上是同步启动。但后来国产EDA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在我看来,这一方面是受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拖累,导致产品缺乏需求,人才供给也跟不上所致;另一方面,则同之前国内硬科技创业氛围不佳有关。
须知,国际上的三大厂商能够形成现在这样完整的产品线,并不是靠着他们自己内生式的发展,埋头研发,单打独斗得来的。而是有一批从事EDA工具研发的人,开发出了先进的点工具,成立了个小公司。三大厂商认为这个工具不错,就会将小公司收购,然后将新的工具融合到他们的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定义中来。如此的反复迭代,才使得三大厂商能够始终站在EDA产业发展的前沿。
国内在这方面,一来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创业的政策环境还是不够开放,二来资本方面支持的力度也不足。所以在前一阶段,能够做EDA点工具创业的公司就很少,遑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工具链的整合了呢。所以国产EDA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当然,在这种万马齐喑的状况下,我国的EDA产业依旧是有人在奋斗,在坚持的。2008年的时候,国内从事 EDA 研究的公司有华大电子、华天中汇、芯愿景、爱克赛利、圣景微、技业思、广立微和讯美等。
而在当下,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从事EDA产业的企业大约有20来家,其中华大九天、济南概伦、芯禾科技、广立微、博达微等几个企业,应当讲在某些专业的领域也站住了脚。前两天我刚刚参加了华大九天成立10周年庆典暨2019年用户大会,看到华大九天在模拟电路设计与仿真,数模混合设计,FPD(Flat Panel Display平板显示器)设计等方面都推出了有特色的工具。其在仿真计算加速、仿真精度、特殊工艺融合等方面的一些性能已经超出了三大厂的对应工具,这确实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而李严峰学长的博达微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到了PDK开发、器件建模及测量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EDA业务,也是很成功的案例。
这里插上一句,其实2013年的时候,我也曾同朋友一起设立了一家叫鉴芯微的公司,希望能够做出基于FPGA Emulator的数字电路硬件仿真加速器,该工具应当能便捷的添加可综合的信号激励源和波形提取器,并且仿真长度不受FPGA内部存储空间的限制。(上面这句话非专业的朋友看不懂就不必勉强了,总之就是想做个EDA工具而已。^_^ )不过因为团队能力的限制,这个项目没有成功,我也由此从技术口转到了投资口。但也正因如此,我对EDA产业是有着旁人难以比拟的感情的。
但无论如何,在当下,国产EDA产业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外大厂,尤其是S厂和C厂,是有着完整的产品线的,可以支撑集成电路设计的全流程。同时,S厂进行数字电路设计综合的工具DC和进行静态时序分析的工具STA可说是独步天下,牢牢的掌控着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环节。C厂的工具集中,也是有着同等地位的工具的。而国产的EDA产品,一方面在全流程支持方面尚有欠缺,另一方面在一些关键环节上的工具还没有可用的产品供应。
2. 国外的大厂积累了一批经过反复优化和验证的IP库,并同他们的工具产品紧密结合起来。这极大的提升了他们产品的可用性,并帮助他们的客户提升了芯片设计的工作效率。由于发展的时间尚短,国内的厂商在这方面的积累还是不够的。
3. 国内电子设计工程师的EDA应用培训及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主要是以国外大厂的工具为基础的,这使得工程师们天然的就对国外大厂的产品就能够熟练使用,充满信任。而工程师们要使用国内厂商的产品,就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还要反复的试用练习,才能将这些产品融入到他们的设计工作流程中来。所以,在产业生态方面,国内EDA厂商也面临着挑战。
总而言之,国内EDA产业要想实现自主可控,把我们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这个“脖子”从美国人手中解放出来,还是需要巨大的努力与耐心的。 所幸者,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不断发展,美国又不断对我国施压的背景下,EDA产业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的一些工作也正在进行中。正是基于对这些工作的了解,我才会认为,开展国产EDA产业的早前期投资正当其时。
三、国产EDA产业的发展驱动因素
我为什么会认为目前是国产EDA产业发展的好时机呢?一个大的背景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需求端对国产EDA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一些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企业将国产EDA工具融合到自身的工作流程中来, 一方面给国产EDA企业提供了业务,同时也促进了国产EDA产品的优化迭代。除此之外,还有三点理由:
1. EDA产业整体的发展面临转折点,在一些领域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我国EDA产业有可能抓住机会,在一些前沿领域上实现突破,取得领先地位;
2. 国产EDA产业的人才供给情况正在逐步改善,尤其是一些高端领军人才回国创业,为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3. 国家层面开始关注EDA产业的发展,相应的一些资本扶持也将落实,在国家资本的引导下,社会资本也将形成一个EDA产业投资的小高潮。同时,华大九天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肯定会在不远的将来登陆A股市场,打通EDA产业的资本通道。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国产EDA产业的资本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产业发展将获得极大助力。
下面我将就这三点详细展开说说。
国产EDA产业的弯道超车
随着集成电路规模的不断扩张,集成度的不断增加,芯片设计业对EDA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成为国产EDA产业弯道超车的契机。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
1.要求EDA工具的抽象能力更强。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EDA工具具有从系统级描述直接进行逻辑综合生成RTL级网表,并生成物理综合结果的能力。同时EDA的形式验证工具也应具有从物理层向上穿透至系统层的能力。前段时间,周祖成老师提出了AI Compiler的概念,亦即新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综合器应当具有从人工智能网络结构图直接生成RTL网表的能力。而在通信芯片领域,综合器也应当具有从通信算法描述直接生成芯片设计的能力。同时,上述所生成的设计应当是具有商业意义的,经过充分优化的。如果讨论更高级的要求的话,EDA工具还应当根据集成电路通用性的要求,自动进行系统架构中软硬件部分的划分,或至少给出具有参考意义的建议。
事实上,EDA产业内面向这个目标已经做过多年的努力了。早在15年前,业内就提出过SystemC这样的可综合系统级建模语言,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果国内的团队有能力做出具有更强抽象能力的先进工具,那就可以抢占EDA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了。
2.要求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新技术融合到EDA工具中来。
2017年美国DARPA推出了电子复兴计划(Electronics Resurgence Initiative,ERI),其中关于EDA产业的项目有两个,分别为电子设备智能设计(IDEA,Intelligent Design of Electronic Assets)计划和高端开源硬件(POSH,Posh Open Source Hardware)计划,其目的是应对先进系统级芯片(SoC)、系统级封装(SiP)和PCB的设计所需成本和时间的急剧增加。这两个计划的核心在于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更好的应用于EDA产品中,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设计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这很好的指明了EDA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在国产EDA领域,华大九天的ALPS工具应用了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中成熟起来的并行计算加速技术,将电路仿真的时间缩短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同时还提升了仿真精度。博达微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PDK建库和器件性能测量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力。由此可知,把我国具有优势的AI、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到EDA产品中来,确实是实现我国产业技术突破的一条重要路径。
3.要求EDA工具与各种工艺做更紧密的融合,提供更多物理量的综合建模与仿真环境。
这里的一些具体的要求包括:对3D芯片相关技术进行建模,并对其进行电气仿真及热仿真能力的要求;随着系统级封装的发展,将芯片级仿真与封装级仿真更为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对于MEMS这样的器件,将机械仿真与电气仿真的一体化的要求;在硅光子领域,进行光电一体化建模与仿真的要求;电路仿真与电磁场仿真更为紧密融合的要求等。
上面所述的每一个方向都有可能成为EDA产业创业的契机,培育出新的EDA产品,并帮助EDA企业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再拿华大九天举个例子(华九表示有点累 ^_^),他们在FPD(平板显示器件)方面的EDA工具产品在行业内独树一帜,帮助他们建立了一个稳定的营收来源,提升了企业的业绩和抗压能力。
综上所述,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内对EDA产业所提出的这些新的要求,使得EDA产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方向。在这些方向上,我们的历史欠账没有那么多,同国外大厂的差距没有那么大。所以,把握好这些方向,并在相关领域进行深耕,是我国实现EDA产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也是开展EDA产业投资的重点方向。
EDA产业人才供给的改善
有了方向而没有能做事的人,产业的发展也是纸上谈兵。所幸者目前EDA产业人才紧缺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根据统计,在2019年年中,国内11家EDA企业的总人数为823人。考虑到未能包含在统计范围内的企业,我估计国内EDA产业总的从业人数应该在1300人左右。如果按产品研发人员(排除用作客户服务的FAE人员)占比50%左右计算的话,则产业内研发人员队伍总的规模应当在650人左右,这应当是比较乐观的估计。与之对比的,仅国外三大厂之一的Synopsys一家即有7000多人的研发队伍,其中有5000多人从事EDA方向的研发。可见我们面临的形势有多么严峻。
造成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还是EDA产业实在是太穷了,人员待遇上不去,人才流失就很厉害。周祖成老师前段时间在行业里开展调研,常听到EDA企业培养的专业人才被“互联网+”挖走、被平头哥挖走、被华为挖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说,我们的EDA企业花2-3年时间培养了一个专业的EDA Layout的工程师,被百度挖了去做地图导航。周老师表示,这名工程师在EDA企业做的是3D的物理层连通的布局与布线,现在跑去做2D的平面几何连线,大材小用,实在可惜!但这毕竟是市场法则,还是得从体制的角度下手,以资本为手段,才能扭转这种局面。
目前的一个好的形势,是国外三大厂的一些中高层华人员工开始归国任教或创业了,这将给国产EDA产业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国外三大厂里的华人工程师是很多的,大约能占一半左右。在中美贸易摩擦日渐剧烈,国内对EDA产业逐渐重视,一些专业资本机构已经开始关注EDA产业的背景下,这些具有深厚经验和技术积累的人才发现,回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选项了。可以预见的是,不远的将来会有一个EDA产业高端人才回国的小高潮,并带动本土EDA人才的成长。这个事情将成为我国EDA产业人才供给改善的关键性转折点。
事实上,前段时间,周祖成老师就曾对我说,有一个海外EDA核心技术团队要回国创业,问我要不要见一下。我自然是满心欢喜的希望能拜会一下。但过了两天,周老师告诉我,团队的负责人已经同武岳峰资本的潘建岳学长见了面,双方相谈甚欢,暂时不再见其他投资机构的人了。小机构做事就是这么难啊(宝宝心里苦~)。不过类似这样的机会,是有意向在EDA产业开展投资业务的机构应当好好把握的。
EDA产业资本环境的改善与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
据统计,华大九天过去十年间所投入研发资金只有几个亿,而S厂在2018年的研发投入就达10.8亿美元,C厂2018年的研发投入约为8.7亿美元。在资金投入方面,国产EDA产业同国外相比,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在国外大厂已经获得巨大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国产EDA产业要想实现自主经营、自我造血、循环发展,必须先有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在投入的强度和持久性方面,必须参照京东方、中芯国际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当然,同上面两家重资产企业相比,EDA这样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资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一般认为,在集成电路总投资额中拨出约5%的比例,就足以支撑国产EDA产业的良好发展了。
然而过去几年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热潮中,EDA产业颇有些向隅之憾。除了国家大基金领衔于2018年9月给了华大九天一笔投资外,国家级的大规模投资基本没有。当然,前几年国家把投资重点放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领域,也是正常的做法。毕竟我们首先要防备的是现有主流集成电路产品的断供问题。另外,EDA产业属于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软件双跨的产业,对它的扶持应该归在哪个条块里,这问题(虽然有些无厘头)不解决,有些事情就无法落实。但在当下,对国产EDA产业的大规模投入是应当解决的问题了。
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是,国家级对EDA产业的投资基金正在筹备中。关于其资金结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目前不好公开来讲,以免横生枝节,只能说华大九天会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一个基金设立后,必然会形成杠杆,带动各个地方与社会资本的投资,撬动总额上百亿的资金进入产业。
另外,华大九天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肯定会在不远的将来登陆A股主板市场(主要是科创板,但不好讲太死)。这样一来,一方面国产EDA产业的资本通道整个打通了,被上市公司并购将成为EDA产业投资的一条现实的渠道。另一方面这也将成为EDA企业上市的一个示范性案例,并为预估其他项目的上市前景和二级市场估值水平提供可靠的参照。这将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愿意投入到国产EDA产业中来,带动EDA产业创业活动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事实上,对于上述两件事情的预期,已经成为具有远见的硬科技产业投资机构的共识。这一共识在业内不断的扩散,将使更多的资本关注到EDA产业,并将逐步推高EDA产业项目的估值水平。在上面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EDA产业实现自主可控、弯道超车所需的发展资金应当可以得到满足。而先期在产业进行了布局的投资机构,也将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
综合本章的论述,应当看到,无论是从产业发展方向的角度,还是从国内市场需求的角度,还是从产业人才与资金供给的角度来看,国产EDA产业都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势态。具有远见的科技产业投资机构,是应当将国产EDA产业纳入到投资视野中来,并针对这一方向,进行项目储备,募集投资基金,开展布局工作了。
四、EDA产业投资的要点
如果接受了我们对于国产EDA产业投资前景的判断,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如何进行EDA产业的投资了。对此,我认为至少有4个要点:
1.紧密围绕国产EDA产业的发展驱动因素
我在第三部分花那么大篇幅去讨论国产EDA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就是因为做这个产业的投资,必须紧密围绕这些驱动因素。
譬如说,做什么产品方向的EDA项目更适合我们这样的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呢?这就要从前面所讲的“弯道超车”方向来入手,要考虑这个项目的产品是否具有更强的系统抽象描述能力;要考虑这个项目是否将先进的人工智能和计算加速技术引入到EDA工具中来;要考虑这个项目是否融合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以及项目为何能实现数据资源方面的优势;要考虑这个项目是否面向了新工艺或特种工艺的融合,是否面向了多种物理量的复合仿真。如果一个项目能够在上面的某一项中回答“是”,那么它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项目。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事实上国产EDA产业的产品发展逻辑有两个,一个是我讲的“弯道超车”,另一个是“补齐短板”。譬如说有一个项目是一个很强的团队想要重新设计一个静态时序分析工具,也就是补齐国产EDA产业在这个关键环节上的短板,同时也是跟S厂的同类领先产品正面硬刚。像这样的项目,我们社会资本方面恐怕就要慎重考虑,它的投资强度和投资周期都在我们的承受能力之外,这更多的属于国家资本所应考虑的范畴。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补齐短板”项目,如果有个项目是给它提供服务,帮助它建立“弯道超车”能力的话,这种项目就是应当考虑的。
其次,在对EDA创业项目的团队进行考察的时候,同样要考虑我前面所讲的产业发展在人力方面的驱动因素。也就是要看团队成员里是否有海外归来的知名厂商核心科学家或中高层研发管理人员。如果有,项目成功的概率就大一些,如果没有,就需要项目的其他要素更强一些,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了。
最后一点就是,在进行EDA产业投资时,一定要看准国家级资本和行业领军企业的指挥棒。当然这种看准不是简单的项目跟投,也不是听了一两句话就去赶热潮,而是要正确的理解这些核心机构对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安排,辅之以自身富于远见的思考才可以的。这里的要求又引出了下面的一点,就是与产业核心机构和核心人员的关系问题。
2.紧密围绕产业核心机构与核心人员
在同朋友讨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的时候,我曾说过,集成电路产业是个人脉集中度很强的产业。跟别的产业对比起来,譬如智能制造产业,它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把身边的全部人脉资源发动起来,也难以覆盖产业的1/10。但是集成电路产业这块,只要你把握好国家大基金、清华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以及华为、中芯、ARM中国这几个产业核心机构,你就至少能覆盖整个产业的1/2以上。
与当下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产业1700多家企业相比,EDA企业不超过20家,想要覆盖整个产业,也就是一两个月的事情。当然,这里还有对初创型项目进行覆盖的要求,但只要抓住产业里的核心机构和核心人员,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进行EDA产业投资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对项目本身进行评判。这里固然需要投资机构有独立的思考,但很多问题也就是在行业里问一圈的事。产业里的人一句话,比我们做投资的研究三个月都管用。譬如一个EDA项目是否符合产业大的发展方向,找周祖成老师问嘛;一个项目的技术实力够不够强,找华大九天的CTO吾立峰学长问嘛;一个产品有没有应用意义,找海思的人,或者特殊领域里的领军企业(譬如MEMS领域里的耐威科技)的技术核心人员问一下就好了。把这个平台建起来,不但解决了项目研究的问题,连投后管理乃至项目退出的问题都解决了。
其实在EDA行业里做投资,我倒觉得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拿到项目、看准项目。而是要同那些资深的投资机构去争夺优质项目的份额。这个产业毕竟不大,几家大型的投资机构足以瓜分这个市场了。那我们怎么办?只好背靠着产业核心机构和核心人员,拼对产业的理解、拼获取项目的速度、拼投资后的服务。这种情况下,你不搞个“紧密围绕”,就硬是不行的呢。
3.建立具有产业和投资复合经验的投资团队
当然,即使有了很好的外部资源环境,投资机构还是要建立自己的专业团队。一方面投资机构有自己的立场,从外面获取的信息和思想,还是要经过自主的加工,才能形成对产业和具体项目的独立判断,这就需要在机构内部有相应的研究人员;另一方面,我们从产业界所能获取的仅仅是对项目业务发展前景的判断,在资本业务上,机构内部也需要具有符合经验的人员。
不过我并不主张在EDA这个方向上部署专门的团队或人员,毕竟这个方向的体量还小,即使由一个人来盯着这个方向,恐怕都会出现工作量吃不饱的状况。所以我认为由一名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人兼管这一方向就可以了。但是此人应当切实的具有较长时间的产业从业经验(而不是仅仅有投资经验),有过EDA工具的较为广泛的使用经验(集成电路研发岗出身,而不是战略岗或者市场岗),在行业内有较为广泛的人脉资源,对EDA产业有深入的了解,最后就是有进行项目投资的经验。
嗯嗯,其实就是照着我来就行了。
4.理解EDA产业投资的规律和准则
先跑个题,之前经常有人跟我说,集成电路产业很难投,投资大,周期长,看不清收益前景之类的。但如果这个行业真是这么难投,那就不能解释华登国际、武岳峰资本、红马投资、浑璞投资这样的以集成电路为主要投资方向的社会化资本机构何以能发展得这么好。归根结底,是集成电路产业自有其发展逻辑、投资逻辑,与之前投资圈里火热的那些互联网、新媒体、大消费等方向不同,更不能拿那些产业搭台地产唱戏的模式来套。如果带着老思想看这样的新方向,自然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说起来,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与同属科技专业型投资的医药产业投资倒有几分相似。医药产业投资的周期也是很长的,而且新药一旦上市,收益和现金流都极为丰厚,后续追加投资的需求很小,所以这个行业的投资重点就在前期研发和认证这些“看不清”的阶段上。面对这种情况,这个投资领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软性准则,对于技术和市场前景已经获得认可的项目,其在动物实验、临床一期、二期等阶段通过的情况下,投资行业就会给他们相应的估值。这样虽然项目距离实现经营收益还远,但项目自身的估值是可以看到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的。如此一来,虽然项目本身周期很长,但投资机构在一两年内就可以看到收益,并择机退出。
在集成电路投资方面,随着最近5年来业务的不断成熟,相关的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也在成型。事实上,投资人只要看的项目和投资案例足够多,就会大致明白,一个集成电路(设计类)项目在其战略与团队成型、产品的FPGA Demo成型、MPW完成且获得pre-order、量产成功且获得营业收入等发展里程碑事件上,其应有的估值水平大约在哪里。那么他对于项目每一阶段的监控要点和资本运作规划,也就应当有个大致的估计了。
六百多字的跑题结束,我们回头来看EDA这个方向。与集成电路设计业相比,EDA产业的投资相对更少,因为企业只需要维护一支精干的研发队伍而已,不需要像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那样一上来先要购买或租用昂贵的EDA工具,也不需要采购IP和实验设备。在企业成长周期方面,EDA企业相对消费类芯片的周期可能要长一些,但是应当同传感芯片、功率半导体、汽车电子类IC的设计企业类似。经过这样的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一个投资机构可以对前述三个门类的集成电路项目进行投资的话,那么它对EDA项目进行投资,是不应当存在特别的障碍的。
这里的核心还是要对比集成电路类项目,建立EDA行业的投资准则——给EDA项目们划分发展阶段,明确融资节点,建立一个估值持续提升的过程。随着博达微、概伦、芯禾等行业标杆案例的日渐成熟,以及EDA产业逐步进入投资行业的视野,这些软性的准则我估计在一两年内就会建立起来。当然,一家有意识的投资机构应当尽快的入局,参与这些准则的建立,如此才能确立自身在这一投资方向上的地位。而不是等这些准则完全确立了,再跑到这个方向上来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那样也只有喝汤的份了。
EDA产业投资准则的具体形式,我大致有个估计。首先,EDA项目的发展阶段划分是比较简单的——从团队与产品定义成型,到核心功能Demo开发完成并启动测试,到初版产品完成、确立灯塔客户、启动产品优化,到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EDA产品、形成稳定业务收入——对于具有丰富产业经验和产业资源的投资人来说,针对具体项目确立这些里程碑事件,并估计每一阶段项目的融资需求,应当是驾轻就熟的。
之后,我们可以估计每个阶段的时间周期大约在1.5年到2年左右(事实上,目前除华大九天外,其他比较成熟的国产EDA企业大致都是在2010年到2012年左右成立的,发展到成熟期的时间周期一般在6-8年左右),估值增长大约在2-3倍左右,基于这些数据从项目成熟后的最终估值逆推每一阶段的估值水平,得出项目每一阶段融资可能需要增发的股权比例。
当然,这些估算可以根据项目方的态度和资本市场当时的情况进行调整,但总不能出这个大框架。基于此,项目资本运作的总体规划和估值增长的大致过程就清晰了。投资方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投资和风控风格,以及基金运营周期等,确立自己投资退出的时点和方式。对于风控要求比较高、基金周期比较短的机构,就可以采用部分隔轮退的方式,先期保障本金安全和基础投资收益。另外,EDA项目本身如果能够基于这个框架制定发展规划,保证投资机构能够持续获得“可见的”投资收益,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总而言之,其实投资国产EDA产业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无非就是要看清这个产业上国家的政策、发展的趋势和投资的逻辑,树立在这个产业里进行投资的信心和决心。然后在内部确定投资的政策和风格,安排一个能带动这方面业务的人,在外部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源,积累起优质的项目库。之后就是一般性的募投管退业务了。是不是很容易?所以请投资界的朋友们,一起来投资国产EDA产业吧,一起来帮助我们国家的EDA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快乐的赚小钱钱。
相关阅读推荐:
美国如何锻造卡脖子工具EDA,慢郎中药方或是解药
国产EDA工具迎来春天,中国厂商逆袭的关键力量在哪里?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