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郭俊:中国从来不缺医院,缺的是搅局者!
我们见证了很多医疗创业者闪光时刻,但面对以全新的医疗服务形式、全新的互联网营销传播途径、全新的网络走红的医生创业现象,还处于带着震惊心态的思考中。
基于医疗创业者们想到的办法都是做行业NO1,几家医生集团先行者的战略合作,并成立了“中国医生集团联盟”。关于未来该怎么走?或许更好的想法是让更多医疗创业者能依托怎样的平台发挥医疗服务功能并实现价值。
诚然,以目前医改的进展程度来看,真正终极解决之道,还是要依靠一个个自由的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自主决策 (可以是一个个小诊所,可以是一家家民营医院,可以是一家家医疗集团)和一个个自由的医疗服务需求者的自主选择。如此表明医疗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在本质上还是非常个人化和私人化的。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充满想象的医生自由执业这个话题讨论中,探讨医生自由执业的观点分歧与理念碰撞,也可以使身为舆论场的创业者们,在信息接收时有所取舍,不轻易被情绪裹胁。
医疗创业者的自我迷失是自我认知和定位的迷失,都在高谈阔论用户、需求,市场,但是从来不提医疗市场规则是不是已经或者能够发生变化。其实,承认后知后觉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而不是把未来业绩增长寄存在于想象之中。
然而,在创业医疗的路上,创业者首先要寻找到一座灯塔,不管它多么遥远。否则,所有努力都是盲人瞎马。而当创业者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渺小但可靠的坐标后,自己就成为了一个有自主意识的积极行动者,而不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事实上,医疗服务行业的集体焦虑,终究是在 医生自由执业 这个值得严肃探讨的时代命题上,无论是质疑还是被质疑,其实都是当下公共舆论场中不可忽视的符号。
当然,医疗技术进步可以创造需求,但是创业者应该谦虚的承认自己实际上并不知道需求到底是什么,如果都能被自己讲述的故事欺骗了,那就怨不得谁了;如果对医疗行业的理解和洞察,不保持这种“自我否定”的认知状态,很难完成对行业快速变化的的认知。
医生自由执业后,到底应该怎么做市场运营?谁也没有在实践中拿出过比传统更可行的方法,或许国家政策告诉医生自由执业的只有一句话:充满无限可能。但,医生自由执业的价值则仅限于启发和提醒,构不成替代性的实操方案。那么,可能是什么?创业者并不知道;而真相,成了一道选择题。
医疗领域创业的天花板很明显,新进入的大批医疗创业者面对的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而个人创业者又不知道怎么进行专业化的价值体现,不知道怎么跟平台合作,也不知道怎么变现。
为了突破天花板,有医疗创业者尝试去做在线诊疗,有去做慢病管理服务,但目前看来,这两条路都很难走通。基于追逐利润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赚不到钱,一切都显得不真实。
一方面,专业医疗服务面临真实的发展瓶颈, 一个典型事件是,从资本热、市场热到遭遇寒冬的这一年多时间里,许多在线诊疗项目因为模式单一、变现能力差,只是个提供诊疗建议的平台,并没有在疾病上有直接治疗效果,因此从法理上讲是无权向患者收费的,加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在线诊疗平台夹杂了巨大的泡沫效应。最终都会在2017年“烧”完融资后,选择黯然离场。
另一方面,盈利能力,看似偶然,实则是坚持努力、锱铢必较的结果。从近两年平台力推在线医疗开始到今年,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不能“下诊断”的“在线问诊平台”变现难,终究是死穴。
显而易见,在互联网的赋能下,在线医疗行业发展的前提并不是仅仅是流量和用户数,而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医疗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任何一家医疗服务平台都会将自己的资源平台优势作为一大重点。
显然,基于医疗市场供需大环境的变化,综合性的在线问诊平台已经没有机会,构筑不起来底蕴深厚的根基。需要围绕着供需双方用户为核心,集中精力打造垂直专科的在线诊疗平台,强化自身服务能力去做好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如果依靠单一的产品能力越来越难以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在国内很难拷贝国外的模式,因为医生创业平台的机制不同,整个医疗行业生态也不一样。做医疗创业这个事情确实能够受到国外模式的启发,但走的路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
在未来的决胜中,医疗服务的综合能力将成为“关键节点”。医疗服务平台构成是一个多元化的资本平台+医疗服务更加专业化、细分化、职业化高效的运营机制,加上已经拥有比较广泛、完整的学科业务价值链,才能兼具一定规模效应。 如果还是靠传统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来存活,将不会得到整个价值链里面最高的回报。
2017年只剩一月就要落下帷幕,在人工智能、新零售等如火如荼的新科技、新业态的推进下,产业创新来到关键节点。亿欧智库希望通过几个小问题了解您所认为的产业创新是什么,哪些概念又能代表过去一年的产业创新成果,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回答我们的问卷!问卷链接: 产业创新怎么看?创新者年会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