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零售业冰火两重天:日本一枝独秀,美国百货商店模式落后中国20年
【编者按】国内为应对实体店关闭潮以及电商增长瓶颈,提出了 新零售 ,然而站在全球来看,我国的 零售业 又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哪种发展水平上?本文作者通过对瑞士信贷报告中中国、美国、日本三家零售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全球的零售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中国尽管零售业整体不佳,电商们却战绩显赫,而美国的百货商店模式落后中国20年,少有创新,而日本的 其实体店却能打败电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本文发自“媒介360”,作者:沈浩卿,亿欧编辑转发,供业内参考。
2016年可以说是零售业8年来最难熬的寒冬。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发布报告称,2016年全球零售业裁员人数预计将超过3.7万,较去年的1.7万翻了番,创下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这份报告里,瑞信还统计了2015年以来裁员的零售商名单。其中,多数公司裁撤的是门店一线员工,但零售业萧条可能已经远远超过这些零售巨头的想象——近来裁员已波及到了总部和生产的各个环节。
更为可怕的是,零售业的萎靡,已蔓延到了一个链条上的诸多品牌商。
不过,纵观全球零售市场,我们发现,各地区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有些国家寒风瑟瑟,有些国家却温暖如春。
本文,我们选取中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零售业情况,从中也可以看到全球零售业态的进化链。
中国:零售商努力在行业寒冬中拼出血路
2016年全球零售业的关店潮也席卷了中国的百货公司。
由关店潮引发的,是大规模裁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2016年5月出炉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正式用工人数下降了3.1%。其中,56%的企业用工数增幅低于门店增幅,25%的企业用工数降幅大于门店的降幅。
大规模裁员,只是体现零售业不景气的一方面。
据CCFA数据,去年,国内百强企业销售额增长低迷,仅为4.3%,延续了自2010年(21.2%)起连年走低的趋势。其中,百强企业中有31家销售下跌。
中国零售业寒冬并非业界周期性的不景气,而是受到了更为持久的冲击,来自成本的高企和电商对市场的争夺。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统计,国内主要城市的优质商铺租金,10年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6%。而光近两年,帝都的沿街商铺租金年就增长了25%。
另外,2011年以来,在社会经济通胀压力和“十二五”期间城市最低工资年均增幅13%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也步入上升。
据CCFA统计,2015年百强企业的人工成本和房租比上年分别增长了4.2%和8.6%。
相比,尽管零售业整体不佳,电商们却战绩显赫。
2015年网络零售的销售总额已攀升到3.8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的4610亿元增长了7倍之多!
既然做电商这么赚,实体零售们也摩拳擦掌,纷纷趁势干起了线上业务: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超过55%的百货商店拥有在线平台:69%的表示自建网站,55.2%表示已入驻天猫、京东等第三方电商。近77%的实体百货已经或计划部署O2O业务,业务遍布线上订单、门店体验和购买、移动支付等等。
但这转型真不是想转就能转。
零售商们面对着线上线下难以集成、业务重组难推进、技术创新跟不上等重重阻碍。路漫漫其修远,大形势难以逆转,零售商们眼下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在行业寒冬中拼出条血路了。
美国:百货商店模式落后中国20年,少有创新
美国同样也在遭受着实体百货店的坍塌,特别是Big Box Department Store这类综合性的百货公司。
比如说Target百货,周五早上去买东西几乎看不到人。在百货店中,用户问最多的问题就是价格。Target索性放了好几台自助价格扫描机,让客户自己查询价格,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而物品的摆放并没有明显标志,找一个商品需要走半天。同样的情况也在梅西百货发生。各种各样的品牌商品摆放得杂乱无章,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强的购物欲望。随着移动互联网崛起后,用户的品牌忠诚度越来越强,大家更喜欢去品牌专卖店购物,而逐渐远离大而全的百货商店。
和中国相比,美国的百货商店模式远远落后,感觉和20年前的第一百货公司类似,还是以商品的销售为主,没有任何创新。 而今天,中国的shoppingmall已经以兜售服务和生活方式为主,里面有许多餐饮,亲子,娱乐,生活服务的店铺。许多时候我们空着手进入商城,然后空着手出来。许多家庭周末的娱乐都在shopping mall完成。而在美国,这些shopping mall不断被亚马逊这类电商降维攻击,人流越来越差。
纵观美国的零售业,由于购物体验在过去10年没有任何提高,大而全百货商店的价值会越来越低。行业整合和大公司的倒闭是必然方向。此外,以食品为主要商品的必选消费类商超也开始向两头分化。
日本:全球零售业颓势中的一枝独秀,关键在 生态商业圈
日本零售业巨大的收益数字让国人汗颜,2015年十一长假,40万大陆客国庆期间赴日旅游,扫货1000亿日元。每一个中国零售人看见这样一组数字,都会非常的汗颜。 仔细分析日本零售业,不难看出日本整个 流通业 的完美体现,无论是生产制造,还是商品企划,以及物流构造,再到店铺运营与销售,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的努力,造就了日本零售今日看似神话的表现。
以下,我们通过一些日本零售业的案例,来看看其实体店为什么能打败电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首先,融入社会功能新业态。 大阪的EXPOCITY,日本最高的摩天轮、拥有日本最大imax屏幕的4d电影院、日本首个体验型英语教育设施English Village以及小羊肖恩主题娱乐天地等。
同时植入了最新科技和最新理念,将“娱乐”、“教育”、“购物”完美融合,让场子成为大阪北新娱乐的核心,全面融入居民生活。
Grand Front则整合了无数社会功能新业态,高科技实验室、大学研究所、品牌博物馆、创客空间、汽车主题馆、科技体验馆、展廊空间、沙龙空间等。
其次,匠人品质打造家的延伸。 日本实体业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专注。一家寿司店可以经营150年,甚至250年,这在日本很常见。
日本的职人以传承和精益求精为傲,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做大生意和小生意的区分,他们能在持续不断的专注中获得满足感,所以心平气和。开店,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好到让自己满意。
匠心是日本实体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格林木购物中心 是一个最贴切的案例。 格林木购物中心远在东京神奈川县武藏小杉地区,开业13天,客流量突破100万,而这个购物中心仅有3.7万平方米,却拥有日本最大的屋顶花园。
再次,对境内电子商务的企业实施征税政策,保证商品质量。 日本很早就对其境内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实施征税政策。而目前中国对于电商企业是否征税仍旧是探讨过程中。
由于中国目前并未对网上开店企业征税,因此,在中国网上开店门槛低,从而也使得网上有价格优势。而日本的电商企业的价格优势也并不是很明显。
随着日本生活杂货品牌“ 无印良品 ”全球旗舰店在上海正式营业。开业当天,等待进店的排队长龙刷爆了朋友圈,有网友吐槽称,“这场面堪比2010上海世博会在最热门的沙特馆排队。”
最后,互赢合作的生态商业圈。 以大阪为例,大阪的商业形态有商业街、车站商业生态图、便利店布局。通常商业街集中在市中心繁华地带,同时各商业街通过各车站生态圈相关联,在各车站之间的地带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布局,从而构建地上地下,从区域以点带面的网状商业生态图,经常一个商圈的场子会联合推出营销活动。
每家实体店店面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同时日本的商品包装一般都偏小,一个货架从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层,所以即是是一般的实体店也能置放绝对数量较大的商品品种,以供顾客挑选。而且线下实体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作为顾客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多。
写在最后:
从中国、美国、日本三国的零售业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看到, 全球零售业的变革已悄然开启,零售业已从一个交易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关系的时代, 商家可以在实体店上大动手脚,从而营造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消费场景,但是电商是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进行交易,所以很难向消费者提供独特体验,只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体零售业还是可以打一场翻身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