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信息中介悖论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一场剥离 P2P 流动性 的行动,正在全行业蔓延开来。

信息中介本无所谓刚兑,而网贷平台正在全国密集召开投资人见面会,拯救流动性。

每天3家连环暴雷,持续高强度的负面带来断崖式信心崩塌,债转和净值标蔓延,挤兑频发。「全行业的系统性流动风险,任何公司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真融宝董事长吴雅楠向FinX金融指出。

作为小微资产交易所,P2P代为投标、 期限错配 形成深层的流动性缺陷,天然有着向 信用中介 异化的冲动。 信息中介与信用中介的纠缠,已经是中国式P2P的基因,这场剥离行动谁来埋单?

1阉割P2P

美国LendingClub走的是 「信息中介+银行 的类证券化模式,但中国P2P的关键在于大多数平台却异化成了 「信用中介」 ,一位800亿平台创始人王逸(化名)向FinX金融指出。

平台隐性为借款人做担保或资金兜底,演变出理财计划、优选计划、集合理财等期限错配产品。 「资金到期后,要帮投资人找到债权购买者,这给平台带来深层的流动性缺陷。」

「一般通过 坏账准备金 (提取比例2%-5%)覆盖常规的流动性风险。但有了错配,就不存在这一保障机制了,持续的挤兑必然暴雷。」短融网创始人王坤指出。

金融本质是「借短放长」,赚取中间差价。 吴雅楠称,「银行机构有健全的风险保障机制, 除了风险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还有央行或同业提供流动性补充。 」但监管方不可能动用4大资产管理公司,为P2P注入流动性。出现极端风险时,稍有压力测试,流动性就成为掐死P2P平台生命力的源头。

北京互金协会7月19日对理财计划产品颁布禁令,剥离信息中介的信用属性。但「不发理财计划,哪来资金兑付之前的理财计划?」 现在要让平台被动兑现信息中介的定位和对投资人的承诺,被迫回归散标模式。

一场全行业清除流动性的行动在上演。大部分平台被动放弃流动性承诺,全部转成2-3年期限:一种方式是平台强行变更投资期限;另一种方式是平台接手,用自有资金护盘,然后慢慢转化,同时缩减开支、大面积裁员——但这不仅考验平台的意愿和资金实力,也违反了信息中介的基本定位。

目前,宜人贷、陆金所、人人贷、和信贷等头部平台已经调整了资金退出和债转机制。和信贷平台债转120小时未出售被则需重新发起,紧急退出需支付2%服务费。爱投资「 债转股 」发起股权投资基金,也属于变相接手。

2代投之过?

这种异化的主要诉求来自用户体验和配置效率。

网贷的原始形态是:平台本身不参与借款,只提供信息撮合、信用审核评估等服务,借贷利率双方在法定红线下自由协定。即「散标」模式:独立借款人自主发布的单独借款需求,没有固定的发布日期,借款期限、借款金额也较为灵活。

但投资人并不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又希望拥有「活期存款」一样的体验。 这使用小平台和业务发展初期很难转动起来。 所以才会将散标打包,由平台代为智能投标,且到期后自动转让或退出。

吴雅楠向FinX金融指出, 矛盾在于信息中介禁止做期限错配,大原则是「一一对应,不拆标,不拆期限」 ——这决定了P2P根本无法保证充分的流动性。

网贷资产本身不具备流动性,大多是半年以上偏长期;短期现金贷、消费贷的存量很好,但去年被整顿了、期限被拉长。上述人士向FinX金融总结说, 收益率高、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此外, 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模式,灵活的资金池、超额利差等巨大操作空间,P2P信息中介天然有着向信用中介异化的冲动。

但代为投标、理财计划的核心问题就在于, 资金和资产之间诞生了新的代理关系,风险不确定性增加。 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中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指出:

「由于每一环金融交易包含着新一环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的距离太远之后, 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 。」 各个环节都赚取服务费,没有人真正为资产本身的风险负责。

资金错配下,投资人和平台都有问题,风险应该双方共同承担。 投资人不成熟,盯着高息,也没有真正接受锁定期限;同时,平台为了获客和盈利,也大肆渲染高息返利、随存随取, 以至已经成为行业默认的共识。王逸称,P2P核心业务就是风险管理与风险识别,只不过不兜底、不吸储、不放贷。

那么,错配操作的界限在哪?吴雅楠称,新的网贷187条还没看到具体细则,有可能给债权转让的次数划一条明确红线,标的可以在不同投资者之间适度流动——如果可以无限制的重复转让,那么就又异化变成了活期理财。

「连环撞车并不是维护秩序的交警。一个行业生存,本质上不取决于监管。」王逸认为,金融业的本质就是风险,必然需要经历多次重创周期,这一轮99%的平台都要倒掉。

3「抱腿」传统金融机构?

难点在于P2P的信息中介是金融的信息中介,需要明晰界限在哪。

P2P已经成为整个金融服务体系中常态的一环、最末端的一环。「未来,在整个市场中进行合理定价,它获得合理利润,有一个合理的发展速度。」王逸称。

但这将是一场弱肉强食、优胜略汰的排位赛。 平台必须给网贷3要素——资产端、资金端、渠道都做出门槛,培养一批高粘度的合格投资人,他们的特征是想拿高收益率又有一定风险识别能力。

那么,与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金融机构相比, 作为信息中介的网贷P2P是否依然有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王逸看好纯粹的信息中介定位,「它不是银行,但它是交易所,就像 上交所深交所,P2P是小微资产交易所,只不过处在金融体系末端 。银行就像京东,而P2P更像淘宝。这也决定了它天然就不需要很多家。」

FinX金融统计,当前P2P市场整体交易额约1.3万亿,按照平均5%的综合费率,其市场规模650 亿,有效投资人1300万。

但相反的观点认为,「信息中介肯定需要和信用中介配合才能做大,但后续的走势很难判断,要看政策给多大空间。」 懒财金服创始人陶伟杰向FinX金融称。

解决风险与效率平衡的问题,吴雅楠有3种设想:

 1) 和持牌机构合作,走LendingClub的证券化之路,把网贷资产纳入到公募非标资产的一部分。资管新规刚出台,市场在摸索这一路径,信贷ABS规模年年攀升也正在于此。

2)金融牌照化。王坤认为「备案让投资人感觉这是个牌照,平台就摆脱不了刚兑。」矛盾就在于,监管既强调信息中介的定位,又让平台不能不刚兑。7月,已有多家平台提高了注册资本金,拍拍贷增至10亿,钱保姆增至1.3亿。

3)新型区块链分布式技术的引入,去中心化思路实现更及时、动态的定义信用关系。这是另一个新世界的话题。

随意打赏

p2p信息披露p2p中介平台p2p信息中介p2p网贷中介p2p中介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