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开药、几乎不能看病,互联网医疗:“我没有走投无路”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不能开药、几乎不能看病,互联网医疗:“我没有走投无路”

从今年5月份到现在的这半年内,国家卫计委和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两个征求意见稿,基本上断了 互联网医疗 公司在线诊断和网售处方药的念想。

这两个征求意见稿分别是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网络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因为还是征求意见稿,所以标题中的“不能开药、不能看病”还处在almost的状态。这样更严谨一点儿。

过去这五六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医疗从最初“颠覆”的雄心勃勃,到受挫后的全面收缩并投靠实体医疗机构,经历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大起大落。

原本地方政府探索的勇气,让互联网医疗公司看到了通过“互联网医院”打通线上线下、链接医药产业的希望,但两大主管部门先后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却直接掏空了医疗最核心的两样东西——医和药,空留一张互联网在风中飘荡。

互联网医疗就此终结了吗?

1、 诊所 给了互联网医疗第一颗续命的丹药,但很苦

做医疗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是个高度政策导向的行业,所以,当国家医改力推分级诊疗的时候,资本和创业公司第一时间冲向了基层市场。于是,诊所成了各方宠儿。

无论诊所这个选择对不对,但至少可以让面临绝境的互联网医疗找到续命的机会。从目前看来,资本还是认可诊所这个发展方向的。

但我为什么说诊所这颗丹药很苦呢?因为它几乎立即意味着,原来那些互联网医疗公司动辄数十亿百亿的估值变得荒唐透顶。

卓正医疗拥有近20家连锁诊所,C轮融资4000万美金,估值接近10亿。没有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的诊所数量能达到卓正的一半,而且还极有可能那些开业的诊所装修漆味儿还没散尽,但估值是卓正2-10倍的大有人在。

一旦进入实体医疗领域,所有创业公司的价值都将变得有章可循。而且还有一点更苦的是,实体医疗机构不可能出现互联网那般爆炸式的增长。所有人都只能一点一滴坚持着、煎熬着。

诊所能够挽救互联网医疗吗?有一种观点是,诊所是互联网医疗应用的最佳场景。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互联网医疗公司去建诊所,也是为了给自己搭建施展的舞台。

分级诊疗真的只带来基层的机会吗?或者具体的说,对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讲,没有别的机会了吗?

2、重新审视分级诊疗,寻找第二颗丹药

今天去参加健康点的医疗峰会,与会者都有一本《未来医疗》。我看着这本书,竟不禁产生了几分感慨。这本书是2016年5月出的第一版,那时候这个行业还是轰轰烈烈的,不似如今这样冷清。

这个行业真的只能在实体机构中求得生存了吗?互联网真的只能在医疗行业干干挂号、交费这种闲杂事情吗?那个打开手机就能看病的美妙理想,真的就这么放弃了吗?

峰会的一些嘉宾在讨论医联体的时候,有些观点给了我一点启发。我们都太注重分级诊疗所带来的宏观趋势,但忽略了一些在微观上分析。比如,当分级诊疗真的实现的时候,城市大医院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关注城市大医院?我觉得,大医院其实才是互联网医疗的真正战场。因为只有大医院的医生才具有在互联网吸收流量的IP效应,以及走出医院所需要具备的技术水平和可调配资源的能力。

那么,当分级诊疗将患者推向基层的之后,城市大医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正常的推理应该是,大医院门诊量减少。这样的话可以想见的一个事情是,大医院的医生工作饱和度下降,也许有更多的时间多点行医。这是我的一个顺其自然的推测,因为分级诊疗还没实现,所以也无法证实。

不过,这个逻辑可以解释一个现象,就是大量出现的大医院名医牵头成立的医生集团。

我以前觉得这种体制内的医生集团,是医生从体制走向市场的跳板。但这未必适合所有加入体制内医生集团的医生,甚至可能绝大多数医生从没有想过离开体制。如果从分级诊疗未来减少城市大医院门诊趋势的角度,体制内医生集团很有可能是对这种趋势的应对。

无论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日益突出的趋势是,患者逐渐走到基层,而城市大医院出现越来越多由大专家领衔的医生集团。这个格局,有可能是互联网医疗重新来过的机会。

3、共享经济进化论

这里可以先看一下滴滴的发展过程。

滴滴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早期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希望能够激活私家车的剩余时间。但私家车的服务质量很难掌控,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在政府的规范下,滴滴平台上提供服务的司机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半职业化的特征。

与滴滴类似,住宿领域的爱彼迎、餐饮领域的饿了么等这些平台,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随着平台的扩大、成熟,越来越多半职业、职业化的机构出现在平台上,他们拥有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这样的机构能够提供质量更保证的服务,而那些质量不稳定的服务提供者则日益推出平台。

互联网医疗应该也到了这样一个发生转变的时刻。

早期各家平台上更多的是医生个体,由于多种原因,比如医生都没有网上医疗咨询的经验,医生积极性不够高等,用户在互联网上获得 医疗服务 的体验并不好。

但医生今天的出现就明显不一样。相比个体,医生集团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供质量稳定的医疗服务。

而且,医生个体在网上咨询后无法落地,用户可能最后还是不得不去大医院挂号。但医生集团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在一个城市或多个城市、一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中落地,并具备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

试想,如果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在线提供的是来自品牌化、职业化的医生集团的医疗服务,并且能够实现来自同一医生集团线下的实体服务,这个体验跟原来线上医生来路不明、线下又无从着手相比,应该是好了不只一星半点。

张强医生最近牵头搞了一个叫蓝医汇的东西,我感觉应该就是这样一个思路。

4、这是老调重弹?

肯定有人会提出异议,因为之前已经有互联网医疗平台号称汇集了众多医生集团,但似乎也没有为互联网医疗行业闯出一片天地。现在去炒这个冷饭,有意义吗?

我想说,有。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差别,但如今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条件。

首先一个比较重要的差别是,当年线上的医生集团都不落地。想找到那些飘在天上的医生集团里的大专家,还是得去医院挂他们的好,这就没什么意义。

但现在明显不同的是,无论成不成功,近期出现的医生集团首先考虑的问题都是如何落地。如果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集团能够落地,那么他们提供给患者的服务就是线上线下的闭环。

有人可能会说,医生集团能够自带流量且服务闭环,为什么还需要互联网医疗平台?那你说,优衣库也是个自带流量的大IP,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天猫平台上服装品牌的销量冠军,对吧。

互联网公司本来擅长的就是连接(借用腾讯那个连接一切的概念),简单的讲,就是应该运用自己的长处帮助医生集团连接到更多患者。

其他还有一些重要的条件变化,取消药品加成、取消耗材加成、严打医药商业贿赂,以及减少、压缩大医院门诊量。这些变化导致医生在大医院内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走出来的积极性也许更高。

再有一点就是,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意识到,很多他们想做的事情在大医院实现不了。比如为自己治疗的病人做康复,比如为高风险的人群做健康管理等。那他们成立自己的医生集团,某种程度上也是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医疗追求。

写了这么多,总的来说,我想提出的一个看法是,也许分级诊疗给互联网医疗带来的机会是在大医院,而且是互联网医疗原来最爱干的抢专家。

当然,以前抢专家是跑马圈地骗融资;而现在抢专家,可以说是向新的服务方式转型的卡位。这是我的一个想法,跟大家探讨。


【2017亿欧创新者年会暨第三届创新奖颁奖盛典】将于12月13日-14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来自全球的100+名国内外顶级大咖、300+家主流媒体、4000名合作伙伴与行业精英共同参会,共话产业创新的未来与发展。邀您共同参与!

猛戳链接查看活动详情: http://www.iyiou.com/post/ad/id/420

不能开药、几乎不能看病,互联网医疗:“我没有走投无路”


随意打赏

走投无路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