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中国医疗AI“C轮”死魔咒?
前几天财经杂志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中国医疗 AI 公司遇“C轮死”魔咒:2018如何破局》,对医疗AI的场景、数据、落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得出结论:2018是医疗AI最困难的一年。内容我都是赞同的,但是对于标题“C轮死”这个词却基本没怎么谈,不免让人觉得有标题党之嫌(这么大的平台,还要蹭标题,送上我的“相宜式”白眼一个)。
其实财经不写是对的,对于医疗AI来说哪有什么“C轮死”的魔咒,90%的项目明明是A轮就死,至于进入B轮乃至C轮以后的项目,已经很难“C轮死”了。
“C轮死”一直以来是针对的整个互联网创投圈:天使看团队,A轮看产品,B轮看数据,C轮看模式。意即绝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其实都能够通过“烧钱”做到有产品、有用户、有数据,但就是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商业模式“赚钱”,最终钱花完了,用户也跟着别人跑了。从团购、打车到共享,无一不是如此。
纵观2017年医疗AI领域的融资,上半年基本全都是天使和A轮的融资,但到了下半年,天使轮的项目已经几乎销声匿迹了,转而以B轮乃至C轮项目为主,金额也水涨船高升到亿元以上,推想科技、汇医慧影更是一连融了两三轮。在现在医疗AI产品极度重合的现状下,优势资源向头部企业聚集是大势所趋。所以我说,其实绝大多数医疗AI项目都到不了C轮,甚至B轮都到不了。90%的项目是A轮就死了,至于进入B轮乃至C轮以后、已经手握话语权的项目,想死其实也没那么容易。
原因有两点:
首先,能否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落地,是医疗AI的命门。 现在几乎所有公司的医疗AI都还没有达到真正实际应用的地步,处在研发和试点阶段居多,甚至一些“PPT项目”和“路演项目”也能蹭风口拿钱。但 人工智能 对于国内医疗行业来说仍然是新兴事物: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款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相关收费也没有进入医保目录,真正理解和信赖的医生还只是极少数。汇医慧影一连拿到三轮融资与其有资本和胆量报批CFDA、开启临床验证、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医疗AI的商业模式与以往的互联网创业项目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大多是针对C端,前期通过疯狂烧钱免费甚至倒贴的方式抢占市场,以数据和用户作为下一轮融资的背书,在市场格局初定后才开始探索商业模式,其中很容易遇到培养用户付费与商业模式构建的难题。但是医疗AI则完全不同,其本质上是一门通过To B实现向C端收费的生意,不存在大规模烧钱、补贴用户的套路,反而是铺一家医院或地区,就赚一份钱,收入自然而稳定,用户付费也水到渠成。作为拿到亿元以上融资的公司,即便短期无法形成稳定现金流,在能够维持公司正常运转和常规技术迭代的底线下,也足够撑好几年了。
“场景大于数据,数据大于算法”,技术已然不是核心竞争力了,只是基础和门票。就像财经文章中的例子:通过开源的数据两周时间就能训练出一个初步的AI产品,准确率达到90%。对于医生或者医院来说,一线公司95%的准确率和一个初级产品90%的准确率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不是100%就都需要人工介入来保证。所以目前对于医疗AI公司来说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基于 医疗场景 提供更落地、更贴合实际的产品或服务。技术不应成为AI公司的“炫技”手段,相反技术还需要通过各种各样实际应用和需求来进行限制和规范。
最后总结下:2018年,对医疗AI来说是泡沫褪去和洗牌的一年,医疗AI项目可能会死,但是医疗AI永远不会。医疗AI的发展重点其实并不在于是辅助还是超越医生,而在于是否能够提供独立的价值。就医疗AI公司扎堆的医学影像识别领域来说,工作内容与医生高度重合,而且准确率达不到要求还是需要人工复核,因此不但医生不愿意用,更是不敢用、不能用。只有等到医疗AI能够提供独立的价值,能实现完全自主服务或者医生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时,医疗AI才算真的成功。
2018年3月23日,亿欧将在广州举办
GIIS 2018第三届医药未来领袖峰会
,就跨界玩家、创新药研发、产业基金、CRO、两票制、处方外流、医院和药店管理运营等热门话题,携手业界大咖进行交流分享,以期在认知层和方法论给行业带来新思考、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