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上线现金贷,TMD加码新金融全齐了!
一直公开否认介入金融产品的 今日头条 ,终究还是没能打破套路。
近日,一款在线借贷产品在今日头条APP上低调上线。这款名为“放心借”的产品入口在近日头条用户-我的钱包中,最高可借款额度为20万元,日利率低至0.03%起,按日计息。
而在业务模式上,根据产品介绍,“放心借”是提供个人消费借款服务的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智能算法为用户推荐“高额低息”的正规 持牌金融机构 。 而目前平台上显示的三家合作机构分别为:中银消费金融、南京银行以及新网银行。
换言之, 今日头条只提获客和流量支持,而真正的信贷业务——开户、风控、放贷、催收等都是由持牌金融机构完成。 而从运作方式和合作机构来看,“放心借”与不久前滴滴上线的在线借贷产品“ 水滴贷 ”如出一辙,美团的“美团生活费”也类似。
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也聊起过,这可能是未来新金融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滴滴们的新金融布局》), 在监管明确了联合贷款规则之后,互联网公司和持牌机构,一方有流量,一方有资金,自然走到了一起。
事实上,在此之前,作为TMD(头条、美团、滴滴)当中,甚至是国内排名前20的互联网公司中唯一没有染指金融业务的公司,今日头条在金融领域的布局一直为外界所好奇。
去年9月,馨金融曾写过今日头条组建金融团队、考虑申请相关牌照的消息。(《今日头条也要做金融了》)。但对于有计划涉足金融业务的说法,今日头条一度坚定地否认。
其实,今日头条并不需要对自己的金融布局遮遮掩掩,毕竟互联网公司流量变现的渠道十分有限,而金融又是变现利润最高的一个领域,手握流量的大平台们基本都已入场。
根据馨金融观察,近期又多了一些流量平台加入了金融变现的大军。比如, 共享单车ofo 就刚刚上线了贷款超市功能,在其APP的钱包界面下端点击“我要借钱”就会进入“ofo金融借款平台”。
目前,该平台接入了 玖富 、人人贷、小花钱包及拉卡拉四家平台,借款范围在1000~10万不等。如果继续点击其中一家平台,页面则会跳转到该借款平台上,而离开ofo界面。
而另外一家上线类似功能的平台是 爱奇艺 。在“我的”入口中,借贷按钮没有被隐藏在“我的钱包”的下一级页面中,而是被单独预留了入口,可见其在流量方面的支持程度。
目前来看,爱奇艺接入的产品主要是大股东百度旗下的借贷产品-百度有钱花,另外一支接入的借贷产品是品钛集团旗下的读秒。此外,平台也与百信银行合作,为其理财产品导流。
具体看借款细则的话,爱奇艺也强调了其在业务中扮演的角色—仅为产品的展示平台。
事实上,如果仔细比较ofo、爱奇艺与前述滴滴和今日头条的借贷业务,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一方面, 目前ofo与爱奇艺合作的平台主要是非持牌机构,而滴滴与头条合作的主要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 ;另一方面, 相比于ofo和爱奇艺这种传统的贷款超市模式,滴滴与头条在前端呈现给用户的更加单一一些,更像是一个统一的产品。
这种流量平台+金融产品的模式为什么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呢?原因总结起来可能只有四个字——各取所需。
关于流量平台的需求,其实前面已经提到, 即便有的平台已经自己申请了牌照、布局了金融板块,但现实问题是金融监管趋严、展业困难,而与持牌机构合作、快速实现流量变现成为了一个捷径。
此外,之前业内的朋友告诉我,在滴水贷的业务中,滴滴会根据自己的大数据,对于用户进行一定的筛选。这本身也是公司提升自己的数据能力、完善用户画像的一部分。
当然,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平台来说,更紧迫的一个现实需求就是缓解变现压力。
滴滴出行在2017年主营业务亏损超过2亿美元,整体亏损额度在3-4亿美元;爱奇艺招股书显示,其2017年的净亏损额达到37.36亿元;而像ofo这种早期持续靠融资续命,三天两头被传资金链断裂的公司,盈利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好在这些公司的共同之处在于,用户基数足够大、日活足够高。
来自大数据机构QuestMobile的《2018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报告》显示,ofo在3月的APP活跃用户数达到2620.6万;而滴滴2017年则为4.5亿用户提供了74.3亿次移动出行服务,相当于全国平局每人使用滴滴打过5次车。
在流量日益昂贵的当下, 只要用户数量足够多、流量足够大,就可以通过为金融机构导流赚取不菲的服务费,或者贷款收益分成,哪怕这些场景与支付、消费的相关性并没有那么高。
换个角度来看,金融产品提供方们的动力同样并不比流量平台们少。 短期内这种合作可以帮助它们批量获取用户,长期来看也是充实其金融数据库、提升风控能力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尤其眼下,金融市场风云突变,债市违约频频,对公业务坏账高企。相对而言, 风险分散、利润可观的零售业务成为了各家银行发力的重点,而与一些优质的大流量平台合作自然成为了不错的选择。
尽管目前来看,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但 新金融变成了新渠道金融,这可能也并不是监管或者市场期待看到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 在个人征信体系(尤其网络征信)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如此扎堆提供借贷产品,恐怕会让共债,甚至个人过度负债的情况愈发严重。
毕竟,金融不是普通商品,风险滞后且有传导性,产品覆盖的广度重要,尺度可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