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湾科技CEO章胜华:新材料商业化道阻且长,创业者需上下求索
“如果说今天半途而废,有可能做到后面又放弃了,成功离我们会越来越远。所以,再苦再难也要咬牙坚持。” 谈及为何要在几乎被西方国家垄断的高端碳纳米管复合新材料领域创业,烯湾科技CEO章胜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设制造强国既需要在生产环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也离不开先进新材料的支撑。在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新材料作为战略重点之一,被列入需要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
成立于2016年的烯湾科技深耕碳纳米管复合新材料领域,其所生产的阵列碳纳米管纤维、粉体、薄膜等系列产品在性能上已达到业内领先水平。经过七年的探索实践,烯湾科技已在全球率先突破了碳纳米管纤维的产业化瓶颈,已经有了百吨级量产的实力。
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从量产到二次开发,烯湾现在和将来要走的道路,正是中国新材料行业不断发展和寻求突破的缩影。
政策铺底、资本助力,加速中国新材料行业的追赶步伐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的结构材料和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具有独特的强度、韧性、硬度、弹性等机械性能,或在电、光、声、磁、热等物理效应上有独特的性能。在化工、制造等领域,新材料有较好的研发和应用前景,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由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化学、材料领域起步较早,因而他们在新材料的研发、制成和量产上具有先发优势,通过技术封锁站在了产业链的上游。
得益于工业的旺盛需求,我国的新材料行业在产量和规模上高速增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出的数据,2017年中国新材料总产值达到了2.6万亿元,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 新材料产业 将稳步增长,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
尽管我国的新材料行业增速快,但生产技术和质量上比起西方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生产集中在低端品种。 据章胜华介绍,仅以碳纤维为例,目前中国市场每年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在9.8万吨左右,但是中国的公司基本只能生产低端产品,因此70%以上的利润都被国外公司攫取了。
面对产业落后的现实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在工信部的会议上指出,我国新材料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核心技术与专用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低端品种产能相对过剩,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产品性能稳定性亟待提高,产学研用合作不紧密,创新链条不完善,标准、计量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新材料仍然是制约制造强国建设的瓶颈。
其实,中国在学术界距离美国、日本的差距已经不大,新材料行业的升级亟需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难题,从低端品种向高端品种升级。
国家对新材料行业的支持直接体现在政策上。2016年,国家出台《新材料行业发展指南》,并在2018年陆续印发了《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方案》、《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随后,全国主要省市也陆续出台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规划。
政策的支持为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资本则为行业提供了前进的燃料。
近些年来,新材料领域的投资额大幅增加,行业投资额从2013年的17.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25.7亿元,实现了近6.2倍的增长。尽管由于大环境的影响,2018年投资额有所回落,但在中美贸易摩擦和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新材料行业重要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有了政策和资本的加持,市场也需要企业的努力,将实验室的成果带进产业。
立足研发,实现碳纳米管纤维量产
烯湾科技就是中国新材料企业在碳纳米管纤维赛道的代表。
碳纤维 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的材料,耐高温居所有化纤之首。碳纳米管则是碳纳米材料的一种,具有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较碳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等特点。
多壁碳纳米管最初由日本的NEC公司在1991年偶然发现,而饭岛澄男博士等人则在1993年发现了单壁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学界和产界一直对其抱有极高的研发热情和产业期望。
章胜华告诉亿欧新制造,碳纳米管纤维的量产,一直是学界和产界难以攻克的痛点。中国的学术界经过二十多年的追赶,在科研上其实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中国企业目前掌握的生长和制备技术也基本与国际水平同步,难点同样在量产上。
于是,烯湾科技站在碳纳米管纤维量产的赛道上,与全球二十多个团队竞争。经过近两年的工艺改进和设备调试,烯湾科技的量产设备在2019年3月正式落地,并在6月份实现了百吨级全线量产。
烯湾科技龙岗生产基地
章胜华说,烯湾科技的优势不仅在于其解决了碳纳米管纤维的量产可行性问题,还通过自主研发制备出量产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并且在材料性能上取得更进一步的突破。
在新材料行业中,光解决材料的制备还不够,如果不掌握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就很难生产稳定的材料。烯湾科技通过自主设计设备图纸,定制设备零件,再内部加工组装,为稳定的产品生产提供完整的生产、检测设备。
新材料是学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交叉,章胜华补充说,原理、工艺、设备、成本和产量的问题,新材料企业需要一一解决。
从量产到二次研发,征途仍需上下求索
实现量产是工艺上的极大进步,却不是烯湾科技征途的终点。
如果从商业化的角度,碳纳米管纤维最快能进入的市场是锂电池的电极。不过章胜华认为,目前国内做浆料的企业和种类非常多,尤其是锂电池的电极,已经是红海市场。因此不管是从成本还是利润的角度,浆料都不是最终的方向。他希望烯湾科技最终能发挥碳纳米管材料本身最大的性能。
作为一种刚刚实现量产的材料,碳纳米管纤维在进入行业时需要一个测试周期。因此,烯湾科技给碳纳米管纤维的定位并不是其他材料的替代者,而是希望能以一个结合、赋能的角色,帮助其他材料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和困难,提升复合材料的性能。
碳纳米管纤维
长期来看,烯湾科技希望碳纳米管纤维能作为碳纤维的一个代表,发挥碳纤维散热、导电以及力学特性,进入到不同的行业中,让行业的上下游受益。
章胜华告诉亿欧新制造,在成立烯湾科技之前,他已经进行过两次创业,但都是消费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中国人擅长于产品开发,但是在更核心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上,和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间存在代差。与高中同学、碳纳米管领域的专家邓飞合伙成立烯湾科技,本身也有一种纯粹的热情和抱负。
尽管2019已经实现了过千万的盈收,烯湾科技仍然需要拓展产业化产品的应用方向,完成大量二次应用的开发。同时,烯湾科技也在进一步完善在中、美、日三地的团队,在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加强融合。
新材料本身不管是研发、制备、量产还是应用开发都有较长的周期。 只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更耐心的资本助力,像烯湾科技这样的新材料创业型企业,才能更从容地把新型材料从实验室带入产业,助益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编辑:余欣婷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