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管:表内信贷吃不饱,表外非标没处找?
面对今年强监管及流动性宽松的双重压力,不少银行 资管 都陷入了“表内信贷吃不饱,表外非标没处找”的困境。在上半的年非标展业中,企业客户的融资用途主要用于归还存量融资,主动压降融资规模,非标规模收缩已成定局。不过,尽管目前非标展业面临众多压力,但非标资产仍然是银行资管以及未来 理财子公司 的压舱石,未来 非标业务 不会消亡,但是要向“资管投行化、资管资金化”两个方向转型,非标盈利模式将由原来的“资产驱动+流动性管理”向“资金驱动+财富管理”转变。
一、现状与难点
从2017年到2019年,银行资管非标业务经历了一波“牛熊转换”。业内人士回顾:2017年,“天天在外面见各种项目”;2018年,“一年当半年用,上半年全面整顿,下半伺机而动”;2019年,“比2018年更难过,半年后任务完成不到1/3,经常失眠”。
2019年,非标业务不仅面临着资产荒的困局,也面临着即将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0年过渡期结束。这背后,不仅是持续的流动性宽松和社融规模的下降,还有政策束缚下非标功能的缺失,期限匹配、净值化及私募发行转型下销售的巨大困难。在上述情况下,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银行资管一般将非标业务分为基于单一信用主体的传统非标(地产、平台等)融资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和ABS投资业务。
理财新规加强了对非标业务进行限额和集中度管理。据智信研究院了解,目前部分国有大行及股份制行,在非标额度允许的情况下,希望保住现有的非标规模,部分有老产品资产到期及较大额度的银行,2019年还背有较重的非标新增规模任务,但是截至今年6月份任务完成的非常不理想。
目前非标业务展业困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流动性持续宽松,社融需求下降,资产竞争加剧,导致高息非标资产紧缺。
(2)理财新规下非标产品功能缺失。
非标产品生命力下降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一是理财新规要求投资非标不能期限错配,然而非标资产期限一般较长,而负债端长期限理财产品发行难度较大,因此这一要求较大约束了非标资产的配置,削弱了非标产品的长期融资功能,非标产品期限趋于短期化,甚至沦为与流贷无异。
二是不能多层嵌套,导致银行资擅长的复杂的结构化融资模式失效。
三是银行非标准化债权投资应比照自营贷款管理流程,进行投前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投后风险管理,且纳入统一授信,限制了非标融资的灵活性。在表外资金成本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非标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降低。目前影响银行资管开展非标业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非标业务的审批权限。目前多数银行的非标融资主体必须经过总行的授信审批,同时表内和表外的审核标准趋同。有的股份支行一过信审可能要2个月,效率极低。只有个别银行理财子公司或将拥有独立的审批权限,或将不受全行授信额度的限制,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但由于处于摸索期,仍具有不确定性。
二、投资偏好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非标资产仍然是银行理财的压舱石,银行理财在表外资金之间及表外资金与表内资金之间的竞争中,仍然在努力寻找非标业务的突破口。
目前银行资管在开展非标业务时,主要为地产、城投、国企央企提供融资;有个别银行资管在资本市场业务上表现突出;而面对消金类资产较为犹豫,但也也有少数股份制行和城商行在资产荒的倒逼下不得不接受此类资产。但最终资产的偏好,不仅与本行的风控理念相关,还与银行资管的募集能力紧密相关。
在非标产品生命力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银行资管的重心转向ABS投资,并认为ABS的功能性可以一定程度代替非标,帮助客户解决出表及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问题。
1、地产类项目——风控严,销售难
目前银行资管给房企融资时,着重选择头部的融资主体和头部城市的项目,不少银行资管都将客户圈定在前30强。同时,他们只能做具备“432”资质的房地产开发贷,而表外资金成本又不占优势,所以如今非标业务增量空间有限。
同时,银行理财在做地产非标融资时,负债端和资产端较难匹配。房企融资期限大多在2年以上,而在非标产品销售端,2年以上的理财产品的资金筹措困难。而且,房企融资金额较大,动辄30亿,如果是私募发行的期限匹配的净值型产品,还要受到200人投资者人数的限制,又大大增加了销售的难度。某家股份制银行资管部反馈,一单20亿的地产非标融资,多次动员零售的力量,也只能解决2/3的资金,剩余资金幸亏有对公销售帮忙解决。有的零售能力较弱的银行,已经存在资金募集不到位而放弃项目的情况。
2、城投类项目——被销售端倒逼
在销售端的倒逼下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转向能够接受短期融资的城投类资产。他们会对融资主体设定一些限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主体信用评级等指标将城投业务主体分类,并且倾向于经济较发达区域以及主体信用在AA以上的平台。
但即使设置了种种严格的主体筛选标准,城投业务也难免涉及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问题,导致银行内部审核时常常遭遇合规性问题。对此,项目落地过程中监管项目用款路径、确保贷款投放以及资金使用合规性等措施十分必要,银行需要更加优化操作细则。
3、消金类项目——融资主体难过银行内部信用评级
面对消金类资产,多数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还处于观望阶段。一是因为消金类资产过于分散和复杂,做起来非常麻烦,二是因为传统非标的风控手段与消金类业务不匹配,很难给风险定性,也很难定量,消金资产的融资主体较难过银行的信用评级。
但由于对公资产的供应量确实有限,也有个别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资管部表示行内在积极探讨此类资产投资的相关风控标准,在资产足够分散切安全垫足够厚的情况,其愿意为头部消金企业融资。如果是项目类的资产,要穿透底层审查。但尴尬的是,目前头部消金企业普遍不再接受结构化融资,不愿意提供劣后保障。
4、资本市场类项目——未来存在一定机会
过去体量最大的非标业务类型——基于单一信用主体的非标融资受影响最大,但是跟资本市场相关的偏债性的投资仍有不少业务机会。已有国有大行把握去年年底的一波机会,做了平层定增投资、可交可转等含权债的投资。
有银行理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资本市场业务可能会在理财子公司成立后更加活跃。目前受非标比照贷款管理的影响,原来的结构化融资模式中,银行理财资金用途在穿透审查中会经常触及违规问题,使得结构化融资业务受到影响。如果银行理财独立后,如果“比照贷款管理”者紧箍咒被拿掉,围绕资本市场可能会有更广的业务机会。
5、未来ABS可一定程度替代非标
资管新规后,短期限理财产品通过资金池投资长久期非标的路被堵死,理财投资非标难度加大,但期限匹配、消除多层嵌套等规则并不适用于标准化的ABS产品。再加上理财新规明确银行间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包括ABN)属于理财产品投资范围,ABS等产品成为替代非标投资的备选之一。
除了监管利好以外,最重要的是: 真正有生命力的产品是要服务于客户特殊化而非同质化的产品,而ABS则是目前市场上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产品配置。以往非标业务受宠,在于其灵活性;而ABS产品也具有解决客户特别需求的特性:比如通过设计,ABS产品可以满足做成股权项目或者满足客户要资金出表及降杠杆等多种需求,具备较大的操作空间;另外,对于企业而言,当前融资环境偏紧,其亦可通过发行ABS让渡存量债权或收益权资产,得以将存量资产变现,获得原有的信贷和债券融资之外的融资渠道。种种情况都使得ABS产生了功能性替代部分非标业务的特征和可能性。
但是今年以来,公募ABS融资利率大幅下滑,已经超过资金成本较低的国有大行的接受范围。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资管部不得不参与次级投资,并准备在私募ABS的投资上寻找机会。此外,在标准化资产形成过程中还有很多业务机会,比如Pre-ABS,在企业下一笔ABS尚未成熟之前,也需要非标资金作为补充衔接,银行理财完全可以将非标和标准化融资形成联动。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