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前董事长闫冰竹: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传统银行迎来危机时刻
【编者按】 闫冰竹是 京银行前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在 两会期间, 闫冰竹 提交了4项提案,其中提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推进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以及“促进金融与'双创'结合,优化创业创新生态体系”等话题。而在本文中, 闫冰竹更是积极呼吁,银行业普遍性增长机会正在消失,同质性经营模式不可持续,传统银行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危急时刻”。
本文转载自时代周报 ,作者李乾韬,原文题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闫冰竹:传统银行业已到必须转型升级的“危急时刻”》, 亿欧编辑整理,供行业内人士参考。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纵观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去杠杆既是关键点,更是难点。尤其是在防控资产泡沫的同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更是对中国金融业提出了严峻了挑战。
从业40余年,有着“金融工匠”之称的闫冰竹在全国两会前夕辞任北京银行董事长一职。作为全国数百家中小银行的代表,他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银行业普遍性增长机会正在消失,同质性经营模式不可持续,传统银行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危急时刻”。
在他看来,打造一批历经经济周期的洗礼、金融危机的考验而岿然不动、历久弥坚的金融“百年老店”。这是金融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推动中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提升中国金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现实所需。
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传统银行迎来危机时刻
从业近40年,闫冰竹这位金融战线的“老兵”几乎经历了所有金融岗位的历练,亲身见证了金融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特别是过去的21年,在他的率领下,北京银行表内外总资产从200多亿元增长到近3万亿元,增长了150倍;净资产从10亿元增长到近1500亿元,增长了150倍;品牌价值超过300亿元,全球排名在十年间上升了近500位。
“金融危机爆发已近十年,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中,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闫冰竹说,2016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7%,但经济稳健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区域和行业走势持续分化,“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这其中,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三大失衡”受到高度关注。而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则必将对金融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在他看来, 金融业将面对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带来的各种变化 ,未来商业银行要面对的不仅是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金融业发展变革的巨大挑战。
“当前,大型银行不断深化改革,中型银行创新互联网金融,小型银行抱团竞争,互联网企业深度参与金融各个领域,冲击现有的金融服务模式。特别是, 伴随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 民营银行快速发展 ,新的金融业态不断涌现,不同的竞争主体纷纷涌入市场,催生出空前白热化的竞争格局。 ”闫冰竹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正在改变银行的基因,催生新的业态,可能进一步对金融环境和交易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可以说,银行业普遍性增长机会正在消失,同质性经营模式不可持续,传统银行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危急时刻”。
中小银行也是中小企业,重塑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对于中国金融而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结构性难题,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实体经济服务水平的迫切所需。而经过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广大中小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鲶鱼效应”,激发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活力。
“中小银行已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源泉,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闫冰竹认为,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难的问题,但对中小银行的作用和发展难的问题关注不足。在金融体系中,“中小银行也是中小企业”,也存在种种不平等竞争和社会歧视,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将面临更为严峻考验。
在他看来,中国银行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探索搭建专业协同、高效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全周期、全天候、全景式的智慧金融模式。此外,更要创新探索“投贷联动”、“债股联动”等新模式,着力解决银行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收益风险不匹配问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为充沛的金融活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映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面,就是要通过提升全资产经营能力,重塑资产负债表,以升级版的经营管理能力服务升级版的实体经济需求。”闫冰竹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金融领域也需要加强金融品牌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重视企业战略的延续和企业文化的传承,打造一批历经经济周期的洗礼、金融危机的考验而岿然不动、历久弥坚的金融“百年老店”。这是金融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推动中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提升中国金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现实所需。
优化金融资源供给,主动应对风险挑战
当前,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正在持续向银行业传导,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风险、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外部冲击风险等不断积累。闫冰竹认为,银行业在防风险和稳增长之间把握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优化金融资源供给、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质效和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的任务更加迫切,挑战更加严峻。
“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的辩证关系,认真按照中央的要求,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闫冰竹说,防控风险始终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在经济下行期更要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扎紧“制度笼子”,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他看来,金融企业要想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的产生,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战略转型之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自身经营结构,实现业务的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优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当前,去产能已成为我国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金融企业应合理配置信贷资产,对可能产生不良贷款的领域重点防范,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商业银行应将信贷资源优先投入到小微、三农等薄弱领域,投入到绿色产业、文化产业、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助力供给侧改革。”闫冰竹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推荐阅读:
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区块链去中心是空话,银行不要扭曲老本行
中央纪委陈琼:民营银行应错位竞争,伪P2P机构将被驱逐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