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剿的小米生态链:是先发制人,还是画地为牢?
2013年底,小米开启了“生态链计划”,雷军定下了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5年之期将近,小米生态链体系已经初见成效。小米此前发布的招股书显示:
小米投资或孵化的生态链企业(包括智能硬件及生活消费产品)达到90多家,90多家小米生态链企业中,16家年收入超过1亿元,3家年收入超过10亿元,4家估值超1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小米的营收主要分为4个业务板块,其中IoT和生活消费品营收为234.47亿元,占比20.5%。
由此来看, 小米生态链已经成为小米整个业务布局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昨日,小米在历经曲折之后终于在港交所上市,开盘价16.6港元。以开盘价计算,小米估值超520亿美元(包括约10%未行权的期权),与之前外界传出的小米千亿美元或者七八百亿美元的估值相去甚远。
且不论小米最终在资本市场走势如何,上市之后的小米会给小米生态链带来哪些变化,更值得我们去期待。 随着智能手机业务增长的日益疲软,小米急需在生态链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从而去撑起小米在资本市场的估值。 然而这一次,被围剿的小米生态链是将依靠先发优势突围成功,还是囿于“封闭”体系而画地为牢?
小米生态链,真如传言中那么美好吗?
当2015年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遭遇发展瓶颈的时候,小米生态链开始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小米成长的下一个风口。当时,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宣称:“ 只要小米有100亿美金以上的流水,基本上就可以把全球体系的供应链搭建出来 ”,言语中透露的是对小米生态链满满的自信。
当然,小米生态链也没有辜负雷军和刘德的期望。截至2018年3月,小米IoT平台(智能硬件、电子产品等)接入超过800种智能硬件,物联网设备超过1亿台,日活跃设备超过1000万台。小米IoT平台给小米和小米生态链企业构建了一条护城河,通过小米IoT平台,小米生态链企业生产的智能家居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设备等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互联互通。
于是,有媒体开始鼓吹: 加入小米生态链,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小米生态链在智能家居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其“封闭”的IoT平台系统的弊端也显现出来。
首先,小米生态链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小米品牌,但随着生态链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去小米化”反而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的第一步 。今年2月,小米手环生产商、首家在美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CEO黄汪就曾表示,早在2014年小米手环热销的时候就开始为团队独立性做准备。
其次, 后“米粉”时代,粉丝经济似乎不再是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强项了 。2014年的时候,小米号称有6000万“米粉”,后来却不再提“米粉”这一概念了。事实上,随着华为、OPPO、vivo等手机厂商的崛起,明星小鲜肉引领的粉丝经济逐渐把“为发烧而生”的“米粉”盖了过去。现在,小米的用户一部分是纯正的24k“米粉”,但更多的是接受小米产品价值观的一群人,以及吃瓜群众。这对于小米生态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最后, 5%带来的利润危机 。硬件不挣钱,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做硬件的小米却想把自己包装成互联网公司挣大钱。在小米6X发布会的时候,雷军表示小米硬件的综合净利润率永远都不会超过5%,这一数字适用于小米公司,也适用于小米生态链企业。用膝盖思考一下,可能这个数字并不能让很多企业满意,毕竟此前就有匿名厂商表示因为5%的利润率拒绝加入小米生态链的例子。
智能家居控制权之争,小米生态链优势不显
如前文所述,早在2017年底小米就急吼吼的宣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平台,无非就是想造成一种声势: 智能家居的控制权之争,小米已经站在了第一赛道 。但实际上,小米花了4年时间做到的“物联网设备超过1亿台,日活跃设备超过1000万台”的成绩,并不如它鼓吹的那么好看。
先来看一组友商的数据:
百度Duer OS的激活设备量超过9000万台,月活跃设备超过2400万台;
海尔注册用户突破1.3亿,大数据交互达到4000亿次每天;
长虹已售智能设备超过6000万台,活跃用户在1200万左右。
从数据上来看,很多厂商已经开始追上小米的步伐,联网设备量和活跃设备数量逐渐赶超。虽说这几家在布局模式和产品布局上各有侧重,考虑到百度在技术上积攒的优势,海尔和长虹在家电行业几十年的渠道、用户积累,小米想在智能家居场景中抢夺到控制权, 不仅要在产品数量上下功夫,更要在产品质量上努力 。
现在,开放和封闭之战已经打响。小米这一战,注定艰难。
“封闭”意味着稳固的竞争壁垒,也有可能是画地为牢
众所周知,小米生态链其实是相当封闭的。虽然小米宣称小米生态链企业是小米投资的独立运营的公司,小米占股不控股,但问题在于: 企业文化、定位、产品设计、品控和销售都有小米的深度参与或者完全把控,小米公司对产品拥有完整的专利和营销权力 。
简单来说,小米生态链企业就是小米公司设计产品的独家代工厂,但是相对独立,比如华米,也生产自己的运动手表,但是在广告宣传时不能和小米有任何关联,因为这不是小米公司设计和品控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 小米掌握住了小米生态链的控制权 ,一旦有生态链企业想离开小米平台,除了微薄的5%的利润,将一无所有。小米因此而打造了一个“稳固”的竞争壁垒。
此前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在采访中表示,能否入选小米生态链的原则中有两条是: 是不是符合小米的用户群体;老大是不是跟小米有一样的价值观,不赚快钱 。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影响和控制力可见一斑。
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后“米粉”时代,小米在渠道和营销上的颓势已然显现。虽然小米这两年也不断引入梁朝伟、吴秀波、刘诗诗、吴亦凡等明星代言,但比起一签签一排流量明星的OPPO和vivo,小米还是落了下风。
当用户粉丝群体的规模和热度接近天花板,小米急需寻找新的羊群去薅羊毛。 但是,随着最开始那一批“米粉”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升级的趋势日益凸显,用户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小米宣称的“价低质优”的商品在市场上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
也就是说, 如果无法玩转眼前最火热的粉丝经济,也无法让更多的用户认同小米的价值观、接受小米的产品定位,“封闭”的小米生态链终将画地为牢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当年那些狂热的“米粉”,愿意把家里的每一件用品都换成小米的。
总之,虽然小米生态链很早之前就出发了,但成绩远不如媒体鼓吹的那么令人满意,领先优势岌岌可危。如今,随着智能家居行业规模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传统家电厂商以及创业小公司瞄准了这块价值960亿美元的大蛋糕。可毕竟小米还是上市了,上市后的小米会给小米生态链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会做出哪些突破和改变,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阅读:
“围剿”小米,智能家居要全面开战了
小米将怎样“入侵”家居行业?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