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后疫情时代三大危机,中国民营医院如何崛起?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 疫情 ,让整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小微企业由于停工停产而纷纷破产、倒闭,而与疫情作斗争的医疗界两大阵营却进一步开始分化:作为千里驰援主力军的公立医院自然赢来了全国广泛赞誉;而 民营医院 ,却因疫情而遭遇了三重危机!
民营医院首先面临的是生存危机,疫情防控时期,很多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如诊所、门诊部以及一些专科医院,都被要求暂停开诊,虽然目前很多地方已经恢复开诊,但患者量也是急剧下滑。一些民营医疗机构高管表示:预计2020年全年的业务量要下降30%以上,这对于在2019年本已经亏损的那些医疗机构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凄冷之下,很多医疗机构开始转让,据医疗投资人林掌柜在其同名微信公众号中的统计显示:2020年春节后仅他自己就收到了55家医疗机构寻求转让的信息,分别为医美11家、口腔10家、眼科9家、中医5家、儿科4家、综合性医院3家、妇产医院3家、骨科医院3家、康复医院3家、护理和医养结合4家,其中诊所及门诊部为31家,占比为56%。而根据华夏医界网一个合作转让栏目的信息,2020年2月之后更新的“医院转让”信息就高达83条!在全球股市一片哀嚎声中,中国的资本市场必然继续低迷,所以这些转让的医院接盘者甚寡。某不愿具名的资深医疗经营高管认为:2020年,民营医疗会在倒闭潮中再次洗牌!
其次,肺炎疫情加重了信任危机。从1月23日开始,北京、上海、四川、江苏、广东等多地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千里驰援来到武汉,这些白衣战士以生命来守卫的壮举自然得到了全国的纷纷赞赏和敬佩。与此同时,舆论中开始不断出现“民营医院只注重商业利益”、“逃避抗疫”的声音。虽然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医略营销、医学界、看医界等机构与媒体纷纷发声,列举全国多地非公医疗援鄂、捐助、当地一线抗疫等事实,但这些呼声难免会被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广泛的公立医院镜头所淹没。疫情期间,由于红十字会与武汉仁爱医院的口罩迷局,一些关于民营医院的话题再次被点燃。从悟空问答一篇“民营医院躺枪事件不断上演,该如何破局”问题的网友新增留言看,超9成留言质抨击民营医院,约1成网友甚至建议中国完全取缔民营医院。如此舆论环境下,哪怕对于有实力坚守的民营医院来说,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尤其对于盈亏平衡期左右的医院来说,由于边际成本效应,百分之几的患者减少,却是盈利与亏损的质的差异!
再次,疫情之后出现的公立医院新建潮与升级潮,让民营医院面临更严重的竞争危机。人们常说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但疫情肆虐时,社会各界却有了共识:生命面前,充足的医疗保障更重要!所以,疫情尚未完全结束,多地已经将改善医疗保障提上日程。新建医院方面,河南短短半月时间就有16家医院新建计划获批,江苏的龙头城市苏州则表示至2025年力争新建10家三甲医院,全国更有多个城市将建设三甲医院列入发展规划。医院升级方面,除了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500家县级医院在2020年要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外,更是会迎来线上服务升级,如2月16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就批准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等8家医院设置互联网医院,实现线上满足患者问诊咨询的需求。所以,不管是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实力、服务模式,疫情之后都会迎来快速提升,同时则意味着民营医院的更加艰难!
截止目前,中国的民营医疗已经出现了三轮洗牌,2016年魏则西事件发生后,一批以虚假广告为经营手段的民营医院开始倒闭,2018年沈阳套保事件曝光后,第二批以骗保为生的民营医院开始倒闭,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则会让无资金实力、无竞争力的小规模民营医疗机构开始逐渐倒闭。挺过寒冬,自然会迎来春天!对于依然坚挺着的民营医院来说,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新的医疗格局下迎来春天,无疑是医疗投资者和经营者当前的首要课题。
我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的规律性,中国的非公医疗经历过无序生长、野蛮生长等阶段后,必然会回归到良性成长的合理阶段,本次疫情只是加快了回归的速度。面对新的医疗格局,民营医院必须加速差异化、品牌化的转型过程,尤其是品牌化运营方面,应“七剑”迸发有序合力从而争取百年常青,具体包括加强学科建设以稳固品牌根本、加强院后管理以让品牌枝繁叶茂、加强宣传推广让品牌沐浴阳光、加强文化建设让品牌有吸收营养的土壤、改善患者体验以铸就品牌主干、投入智能医疗以让品牌得到雨露滋润、开展公益活动争取品牌能借助东风。而做好这品牌提升的七个方面,不仅需要民营医院掌门人具有百年伟业的雄心、进行品牌投资以长期收益的战略决心,更需要引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助力实施。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