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比,美国科技金融(Fintech)已经只是小儿科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和中国比,美国科技金融(Fintech)已经只是小儿科
“花了不少钱,想到地球的另一边去学习新金融的创业玩法,听了一圈最后却发现,他们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你该怎么办?”这是一位国内金融服务平台负责人参加美国朗迪(LendIt)峰会后的一番感想。

这一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峰会近日刚刚在纽约举办,吸引了数十家中国企业参会。36氪结合峰会议题设置和场内场外的一些见闻,获得了一些关于中美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差异的有趣观察,可能预示着两个金融大国接下来金融服务领域创新的走向是怎样的。

1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无法避免,那就是税收和监管

首先,中国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监管正在持续,美国和中国一样,金融科技公司与持牌机构之间的监管套利空间正在消失。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署长Thomas Curry表示,OCC即将出台新文件,打算给金融科技公司发放特殊目的全国性银行牌照,要求有意申请该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交商业计划书。

2 依靠电邮和电视进行获客 vs 互联网获客

除了监管是行业共同的焦虑,在峰会上,中美金融科技企业关心的议题有大量相似之处,都在担心多头借贷和欺诈,也都关心资产证券化和获客问题,对于后者,美国Fintech没有表现出新锐的一面,他们普遍的获客渠道是电子邮件和电视广告,比如高盛的在线借贷平台Marcus就主要依赖电邮推广(感觉放到中国会被智能的邮箱系统拦截掉),与会的一家美国企业则认为,电视广告是比较贵的渠道,但也是把规模做大的有效做法,八成以上客流从电视渠道而来。

不同的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已被禁止通过电视和线下平面媒体获客,这也使得互联网成为中国这批企业为数不多的推广渠道。也有部分美国 fintech 公司在依赖facebook来获客,但显然玩法并没有腾讯、阿里、携程这类持牌准金融企业能玩得飞起。

3 精细化提高效率vs跑马圈地

有意思的是,美国各类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像中国一二线互联网公司这样争夺金融牌照,进军金融业务,甚至是从体内拆分出一家金服集团,在这次朗迪峰会上,很难看到美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身影。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美国的传统金融机构的表现已经足够好,确保了大多数人群都能获得金融服务,还轮不到互联网公司来瞎操心。

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曾对36氪表示,美国金融体系相对市场化,没有太多市场空白留给创业公司来填补,所以创业公司只能通过应用新技术来提升效率,蚕食低效传统机构的存量市场份额,但中国因为金融体系不成熟,首先存在很多传统银行并为覆盖的市场空白,这是一个增量市场,创业公司有机会跑马圈地;其次,在存量市场中也有提升效率抢占份额的机会。

4 用户数量:数百万vs数亿

Grameen America的CEO在朗迪峰会上谈到,目标在2020年要服务全球500万人,目前已经达到250万,但这样的增速在中国企业面前简直是小儿科,中国的蚂蚁金服消费金融产品“花呗”授信的用户已经数以亿计,而其理财app蚂蚁聚宝才上线一年注册用户就已经以数千万计。

以此次朗迪峰会的两家顶级赞助商——lending club和宜人贷来举例,这样两家上市公司,前者过去一年股价下跌了50%,而后者则上涨了350%,显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5 各有各的特殊细分领域

其实,美国也有未被服务到的空白人群——来自中国、印度等国4200万移民,其中700万是新移民,这部分人群被传统金融机构完全忽略。而中国,则是数亿的蓝领和农民不被传统金融机构眷顾,这都成为大批创业公司的机会所在。

除了和中国一样有医美、教育分期,美国还有一种独特的资产种类,那就是“诉讼金融”,在美国这样的法治社会,打官司请律师代价不菲,诉讼费用这样的大额开支存在分期的需求,而这样的需求可以预见在中国并不会成为主流。

6 两种金融生态环境

一切的差异都指向基础设施的不同,从而衍生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金融生态。

36氪在纽约街头观察到,这里的银行密度明显更高,遍地皆是富国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的网点,直观感受是:其密度堪比上海的便利店密度。

如果不是亲自来一趟,我也不会意识到信用卡的使用体验比国内高出很多个量级。在这个人均持卡超过3张的国家,就连街头的摊贩,脖子上都常常挂着POS机,这里不仅是信用卡持卡和pos机的分布更普遍,信用卡支付体验也非常流畅,基本不需要输入密码,一部分小额支付甚至免签字,与中国大陆流行的扫码付在操作便捷程度上并无太大差异。

看起来,支付宝提倡的“无现金社会”,实际上在美国早已有了雏形,因此,微信支付宝吊打现金容易,但要降维打击信用卡,恐怕不容易。

在长达一周的日常生活和满街游荡中,36氪并未在纽约看到任何一处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logo。即使是在我反复念叨“alipay”之后,星巴克小哥们总是听不懂的。

信用卡的顽固存在也决定了另一种支付业态大有机会。在苹果店购物时,店员会提醒用户使用apple pay,如果用户没有绑卡,店员会耐心地当面教用户进行绑卡操作。这也不难理解Apple pay在美国的成功之道了——本来就是信用卡大国,apple pay并未绕开信用卡,而是基于信用卡提升了支付体验,又没有扫码支付这样的强有力对手,自然很快把市场份额做到第一。

总体来说,正因为线下基础设施完备,美国用户习惯向移动端的迁移并未形成一股洪流。

以至于在朗迪这样的高规格峰会上,美国相关科技金融公司还在热烈讨论“千禧一代”对移动终端的依赖,会成为Fintech的一个商业机会,但这样幼稚的话题在中国显然早已过时——不仅仅年轻一代中国人已经倚重移动端,巨大的需求缺口也驱使长者们使用手机获取金融服务,我年逾古稀的奶奶,已能熟练收发微信红包并在线上进行水电煤缴费,这一点,《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也曾对36氪谈到,美国中老年人对移动终端的使用程度远远比不上中国。

《经济学人》谈到中国的金融科技中,在线借贷和移动支付已经是全球领先。中国移动端金融服务工具的蓬勃发展,与其说有天时地利,毋宁说是线下实体缺失和商业制度不完备倒逼出来的一个结果。

7 没有成熟的征信系统?中国还有“得天独厚”的大数据优势!

中美金融科技巨大差异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数据如何使用,隐私如何保护,中国的制度还未成熟,这给了中国数据行业以野蛮生长的机会,从业企业不少都从事了很多盗取和购买数据的生意。一家数据公司高管对36氪表示,其本身并无任何电商产业,但手头掌握着大量电商数据,并非从正规渠道取得,联想到之前京东的网络安全部门出现内鬼,帮助外部黑客获取用户数据,你也许就会懂了,数据获取就是“不能说的秘密”。

但这也间接促成了中国在线借贷的蓬勃发展。在朗迪峰会上,一位消费金融服务商表示了对中国企业的羡慕,因为法规不完善,中国从业者可以大摇大摆地获取很多数据,能在反欺诈方面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控制坏账。

8 越洋过海来上市

尽管远在美国,中国企业依然看重在这样一档会议中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为此不惜付出巨大代价。

一家参会企业告诉36氪,仅仅是现场品牌露出加一点门票权益,就花了70万人民币,而另一家企业则向36氪确认,权益中再加上展台,此次参会费用超过百万人民币量级,而参加此次峰会的中国企业超过十几家,这也让办会这种“卖水”生意成为一门好生意。

而朗迪峰会主办方为了做大来自中国的收入,还第一次聘请了一支中国本土公关团队来进行运作,他们熟练地从中国搬来大批“媒体老师”,提供“出口转内销”式的报道。

而中国企业对一个美国金融科技峰会如此趋之若鹜的重要因素,不仅包括增信和背书,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赴美上市有关。

因为朗迪峰会含金量尚可,吸引了美国大量金融科技业内人士参会,这自然为美国资本市场了解中国企业提供了舞台,比如参加了多届朗迪峰会的宜人贷和信而富,前者已经在纽交所上市成功,后者则据传在筹划上市阶段,而2017年,赴美上市会打开一个窗口期,国内企业中,拍拍贷和趣店已经分别在农历春节前后向纽约证券交易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9 现金贷崭露头角

此次Lendit大会上,和以往不同的是,还出现了很多中国现金贷企业,这类企业刚刚在中国大陆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被人冠以“吸血鬼”的称号,焦急的现金巴士创始人唐阳因此反复在峰会的各个角落澄清,自己做的是小额短期借贷,不仅不会伤害用户,还是雪中送炭,并致力于建立现金贷行业规范。

在主办方安排了专访的十余家中国企业中,包含短期现金贷业务的企业几乎占到半壁江山。而相比往届lendit峰会中国参会企业中存在大批纯粹的P2P企业或理财平台,此次会议上专注借款端的金融服务公司明显增多,这也反映出中国金融科技创业投资的热点领域有所变迁。

正如2017年1月花旗的《DIGITALDISRUPTION- REVISITED : What Fintech VC Investments Tell us About a Changing Industry》显示, 美国金融科技风险投资的兴趣正从借贷向保险科技和财富管理等领域转移,2016年前9个月,美国借贷公司获得的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例从2015年的58%下降到了20%,而在中国,借贷服务仍然最受资本市场青睐。这样的趋势还将延续下去。

原创文章,作者:周天

   



随意打赏

fintech 互联网金融fintech 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fintechfintech金融科技中国fintechfintech领域全球fintech美国fintechfintech金融fintech公司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