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盘蓝鲸游戏吗,产品经理?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来一盘蓝鲸游戏吗,产品经理?

蓝鲸游戏前一段时间在朋友圈刷屏了。

游戏简介:天才罪犯菲利普·卜德金从16岁开始设计一种游戏,在他21岁被捕之前,这款号称“蓝鲸”的自杀式游戏洗涤了弱势的青少年群体,在他的直接指导下杀死了17位青少年,并且还有28位在死亡名单上待死,另外有数百位通过游戏的传播而死亡的少年少女。在所谓的“导师”的督促下,年轻的被害人逐渐被洗脑和控制,最终当他们刚到疲惫困惑意志力最薄弱的时候,在“导师”要求下自杀离开这个世界。本文不打算详细介绍这个游戏,只做简单的介绍。更多的资料可以自己去百度

从心理学看,游戏有一套完整的心理控制体系,其中有几个重点。

1.筛选对象。

2.心理劫持。

3.投射认同。

4.认知塑造,就是洗脑。

5.行为控制。

—————————

根据游戏创始人菲利普·卜德金的招供,他们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从互联网上吸引会员用户,因此,这款游戏具有发布信息、吸收会员、筛选用户的方法。也就是吸粉。

早在用户接触该游戏的时候,游戏指导者利用一种叫做投射认同的技术,教导孩子把他们认同为自己的长辈和上级,并且无条件服从。一般被蛊惑的孩子会是在生活中比较孤僻、孤独和叛逆的。他们需要被认同、关心和指导。在蓝鲸组织2万个会员中筛选最后的几十个人。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之为核心用户。

吸粉和筛选的目标是发现核心用户。在通过层层筛选后,剩下的用户被要求参加这个游戏。怎样才能表达参与游戏,义无反顾的决心呢?导师要求提供裸照、身份证照片等证物,以便在受害玩家反悔时劫持他们。这是心理劫持。在以后的游戏发展中,心理劫持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过图像、游戏、宣传文案等软文化入侵孩子的意识,并且重塑孩子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逐渐使之抛弃原来的价值观,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是洗脑。

通过培养孩子的习惯,麻痹孩子对危险的感知,习惯无条件服从,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依赖,这是行为培养。

最后在特定的时间到来的时候,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杀死自己。

——————————–

传销、邪教也有同样的心理操作的过程。找到和筛选特定用户,心理劫持,行为控制和认知塑造。其中邪教的心理劫持是末日理论。传销的不可能的任务就是推销掉产品。

———————

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概念:精神攻击。

精神攻击在本文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心理技巧,筛选目标对象,重新塑造对方的认知、行为模式,以达到己方商业利益、个人目的,而实施的控制、掠夺和伤害的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现行法律没有涉及到精神攻击的内容,只有关于具体的人身伤害入罪。如蓝鲸涉嫌组织、教唆他人自杀自残,传销也是组织传销罪、非法经营最、诈骗罪等具体的罪行。

也就是说,只要你不做出明显的违反法律的具体行为,你可以实施精神攻击而不用担心惩罚。

———————

精神攻击有多大的危害?

在一个精神攻击的高手面前,没有人可以幸免。《把妹达人》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和一个把妹高手达斯汀遇到了一个和男朋友牵着遛狗的陌生女人宝拉。然后男的牵着狗走了,而宝拉却和他们一起回了家。“事后、宝拉打电话给我。她一直想要谈论那次经验,把它合理化,因为她无法相信自己会那么做。”

如果有人针对你使用心理控制,你无法抵抗。心理控制既可以出其不意的突然攻击你,也可以向蓝鲸游戏一样缓慢的,缠绕和让你窒息。心理控制最佳对象是心理的弱势群体:天生的易受攻击和特殊年龄段的群体,如前额叶(自控力)不完善的儿童、老年人,寻求自我认同的青少年,容易冲动的成年人。

人的大脑就像是电脑程序一样,是有着天然的漏洞的。黑客利用病毒入侵电脑,罪犯和商人也可以利用心理技术入侵人的心理,从而控制人的行为。在灰色地带,商人在绞尽脑汁的利用人的心理的弱点进行推销。精神攻击的行业像是黑客产业链一样,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随着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对人类自身智能的研究而逐渐从秘学进化到了显学,甚至进入了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顺便预言一句,有关人的精神攻击、防御和建设将在下一个10年成为一个匹敌网络安全的巨大市场。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攻击已经是无处不在了。商业上,我们把精神攻击称之为神经营销学。精神控制的重灾区集中在娱乐游戏、购物、社交等领域。商家利用特定的套路吸收粉丝,利用特定的方式劫持用户,进行心理和行为的控制,把用户的忠诚和消费牢牢的攥在自己的手里。

购物网站煽动性的广告词,一波又一波的促销打折,人工气味,软色情图片,商业催眠,提高人的欲望,降低人的自控力,这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精致的科学,甚至比蓝鲸游戏还要精致得多。

和蓝鲸一样,商业的目的首先是寻找目标用户,筛选用户,然后是控制用户,不过目的不是教唆自杀,而是最大程度的攫取利润。

————-

这种精神攻击的技巧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被放大百倍。动用精神控制技术成为互联网创业者趋之若鹜的潮流。

—————-

如果套用以上的模式再次解释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一个宗教。各个门派各自建立一块领地,一套理论,召集教徒,进行筛选,进行长期的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操控用户的购买行为以攫取无尽的利润。

微信就是一个教,微信教。他的领地是社交,同时向各个方向延伸扩展。他用便利性和用户基数来劫持用户。他满足用户各种需求来摧毁相关的竞争者。他尽可能让用户上瘾,无法离开。社交产生的快乐多巴胺,用户依赖这种多巴胺,社交=快乐=微信。微信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蓝鲸的目的是让用户自杀,微信的目的是让用户依赖,离不开。就像是中了催眠一样,打一个响指,就必定拿出手机刷微信。

精神依赖是微信的核心竞争优势。微信所有的产品功能都指向这个优势。

来一盘蓝鲸游戏吗,产品经理?

我是善牧,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

阿里教培养了剁手党,核心用户群,延伸到所有的用户。同样利用了用户购物的多巴胺快感。购物=需求/快感=天猫/淘宝。

然而不容否认,腾讯和阿里的服务确是对用户有着巨大的价值的,不光是心理上,而且是实际生活中。所以这样的产品才可以获得生命力。

但是一些爆款暴利的产品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建立在用户受到操控的幻觉上的产品就像是建立在流沙上的建筑。

前段时间的匿名聊聊,就是那个被微信秒杀的那个,发现了一个兴奋点,5小时吸引了1700万用户。他们的行为就像是要在微信这个大教派里要建立一个小教派,微信分分钟灭了你。创始人在网上叫屈(见:匿名聊聊创始人:我们拯救小程序,却遭微信封杀),殊不知阁下犯了大忌,在一个宗教里,绝对不能出现第二个教主,哪怕是你说出了教主想说的话也不行。具体的分析请见我的文章《互联网的修昔底德陷阱》,我的微信公众号是:巨树塔,微信号:zudygg。

—————

互联网创业者有可能在这种技术下迷失。利用用户的人性的弱点,利用用户的贪嗔痴进行精神攻击式的“爆款”产品,本质是战法掩盖了战略的短视。现象级产品很难持续地出现在人们的手机中、生活中,因为能迅速传播的产品大多靠吸人眼球来走红,而吸引眼球的往往是人们茶余饭后才需要的。除非能像滴滴,微信那样,既能成为APP中的网红,又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

再谈一下知识经济。知乎live,分答,逻辑思维,米果等等知识平台上,真的获得了知识吗?人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付费学习行为更多的是购买感觉,就像是吃一样。人的肚量是有限的,吃的感觉最重要,能不能消化并不重要。人已经处在到处都是知识的时代,但是人的内心还处在饥荒的焦虑不堪的时代。考文凭,混身份,知识平台上学习,买奢侈品,平息焦虑获得身份感。其实,这种商业模式仍然是一种精神攻击,商人似乎给了你什么,但是其实,除了一种感觉外,没有更多的东西。

知识经济会怎样发展?互联网聪明人很多。你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继续这种忽悠的模式下去。但是我认为,产品和模式的价值,在于真正的为用户着想,提供给用户有用的东西。也许现在用户不会在乎有用的东西,而是宁可追求虚幻的感觉。但是产品经理不能随着用户起舞。产品经理必须对用户真诚。虚幻的东西无法长久,真正的价值才是王道。怎样提供真正的价值,而且被用户最终接受,才是智慧。

神经营销学,精神操控不是互联网产品成功的全部,最多是助攻。真实的,长久的用户需求才是。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不忘初心,产品经理们,远离爆款暴利爆发的诱惑,踏踏实实去寻找用户真正的需求,打造一款基业长青的产品。

   

求报道、意见反馈、调戏   小秘书 “佳佳”  请加微信:

微信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加速会微信公号,成长快人一步!

来一盘蓝鲸游戏吗,产品经理?

如果你在创业, 想认识更多的创始人,彼此学习、资源共享 ,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 创始人通讯社群

来一盘蓝鲸游戏吗,产品经理?

如果你在职场,想 认识更多媒体圈朋友(编辑/记者、市场、公关、媒介、品牌) 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 媒体圈通讯社群

来一盘蓝鲸游戏吗,产品经理?



随意打赏

游戏产品经理蓝鲸产品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