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智慧建筑是什么样?阿里巴巴王建勋:在线、开放、可进化、软硬件一体化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 Justine Cassel | 智慧建筑的定义
“谈到智慧建筑有三个关键词:智慧分析、智慧定制化、 智慧的行为改变。”
Justine Cassel
一、智慧分析
Justine Cassel 表示,回顾历史,十年前的建筑也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它有四个非常显眼的系统,包括电力系统、暖通空调系统、供水系统和湿度调节系统。什么叫“系统”?系统就是使得该建筑能够将人们的舒适度和气氛调节到最佳。
现在的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多加了监测系统,包括能源监测、暖通空调监测、供水监测、湿度管理。问题在于,这些体系各自为战,没有公共的平台进行连接,这些系统之间的连接性不够,数据无法进行整合。
那未来的建筑是什么样的? Justine Cassel 认为,它是控制整个系统的集合体。今天我们每个房间可以多达10个物理型传感器,但未来,还会有虚拟传感器。虚拟传感器能将物理传感器的数据转化为人的意图,举例来说,咖啡机电磁波释放的波谱图并不是我们需要的,而咖啡机释放出“咖啡已经煮好了,人要喝咖啡”的意图,则是虚拟传感器的作用。
此外,还有大量的二阶传感器,未来智慧建筑能获取这些大数据,并将它转化为意图,同时为了保护人们的隐私对数据进行匿名化,再进行分析化、综合化、虚拟化和可视化,并最后达到了通用化,可以将它复制到整个城市,不仅限于两栋建筑而已。
二、智慧定制化
展望未来,你回到家里,前厅的传感器通过你的声音及面部表情,识别出你和你的家人,然后门开了,电梯也开了,你家的房间门也打开了。但如果是快递员来了怎么办?如果快递员来了的话,前厅是开的,那快递员可以把快递放到前厅,但快递员无法进入其他的房间。
过去大家上班,室内温度是一样的,座位长得一样,所有的工间是一模一样的。所有人在不舒服的荧光灯下工作。如果他们早到的话就自己打开电脑,因为电脑开机需要10分钟的时间,所以他们就先去喝一杯咖啡。而下班之后,建筑经理要花两个小时从整个楼上到楼下一间一间地把灯关掉;每个办公室有70%的人忘记退出电脑账户,经理需要保存数据后再关掉电脑,这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
现在的情况如何?在美国,有一个智能的恒温器放在地下室,建筑经理为了省电,用一个塑料盒子把它锁起来,因此也被称为“被绑架的恒温器”。办公室员工改变不了温度,只好用外力“教育”恒温器,觉得太热了就把发热的电脑放到恒温器旁边,让恒温器“觉得太热了”把温度调低;如果觉得太冷就包一块冰块放上去,让它觉得冷,这样办公室能温暖一些。
理想的状态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工位,他们的灯也需要去学习颜色、光强度、光温度等,根据每一个员工这一周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整;每台电脑在自己对应的员工到达电梯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启动机器;每一个椅子都可以根据员工的情况,比如之前受过背部伤病的情况进行椅部的调整。这些建筑更智能,因为它知道使用者的偏好并做出个性化反应。
三、智慧的行为改变
想象一下,未来你上班到公司,电梯说“要不你直接走楼梯上去,不要坐电梯了”;每20分钟椅子就提醒你要站起来了,因为椅子坐下来的凹形能判断你坐下来多少时间而没有站起来;在你下班的时候,电脑就提示“你每天晚上八点之后才离开办公室,我觉得你应该早点回家”;回家之后电脑告诉你“你现在应该在家里面调低家里的灯光,这样可以更放松”。
当这些建筑太智慧却并不是太智能的话,我们可能会觉得人类有点被设备控制了。整栋建筑都知道我们有个性化的需求,但也有对自主性的需要。 Justine Cassel 认为,现在智慧建筑面临的一些挑战是,谁来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并进行积极的变化?是机器还是人?理想的状态下,建筑应该更好地融入到人的活动中,并且辅助人来做一些决策。智慧的行为改变意味着人们能够有自主性,同时不会被智慧机器所操纵。
总结来说,智慧分析意味着将建筑的数据和其他建筑的数据相关联,与人类的意图相关联;智慧定制化意味着将建筑数据与每个人的愿望联系起来;最重要的是智慧行为的改变,这意味着将建筑数据与人类的期望相关联。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德军 | 智慧建筑的必然
宁德军
一、智慧建筑是必然
宁德军总结未来的几个必然的趋势:
- 智慧经济(模式:物联+数据智能+云服务)
- 体验经济(模式:交互+VR+AI)
- 共享经济(模式:连接+使用权流动+信用体系)
他认为,智慧建筑是智慧经济在建筑领域的一个必然的体现,所以,智慧建筑本身就是必然。
从实践的角度,如何判断一个建筑是不是智慧?宁德军表示,过去我们说一个建筑是伟大的,更关注的是它的艺术设计、风格及设计本身背后的内涵。而在将来,我们对未智慧建筑的要求会更高一点,称为“内外兼修”。具体来说,要从四个维度来进行衡量这个建筑的“内功”:环境、经济、社会、技术。
二、智慧建筑领域哪些东西是必然?
智慧经济的范式是: 物联+数据智能(人工智能)+自适应的服务 。宁德军表示,通过这个范式可以发现,如果要成为智慧建筑领域生态环境中的一员,要具备两种能力。第一个能力是自由交互的能力,此“自由交互”是基于自适应的服务,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第二个能力是如何才能够使我们的服务有一些智慧的感觉,基于人工智能或数据智能,使建筑能够像人类一样能够自适应地提供智慧服务。
宁德军表示,公式中的服务,可能是云服务,或在云端这部分的计算产生的智能。在中科院有一个计算模式,叫海云协同计算模式。除了云计算之外,把在端局部智能这部分的计算称为海计算。海计算能够使我们大量地减少上传到云端的数据,使我们在局部就产生行为智能,本质上它是一种分层的计算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键技术:大数据、深度学习、VR、AI等。
三、做智慧建筑的方式的必然
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在未来的智慧建筑里,我们必然要解决场景是什么?必然解决的关键业务场景是基于场景自适应的服务。服务的对象不一样,智慧建筑的定位不一样,这些场景如何能够做到自适应,这些问题提出来,就还会有另外一个必然。宁德军表示,这个必然就是我们来做智慧建筑的方式的必然。
宁德军曾统计过,在最鼎盛的时期中国有380余个城市号称自己在做“智慧城市”。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城市号称自己做“智慧城市”。“我们做智慧建筑,跟阿里说我们是建筑领域的菜鸟。但有多少人做建筑的人说自己是AI领域的菜鸟?更多。”
既然要做智慧建筑,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要求,怎么做?如果没有一种新的模式,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这种新的模式是什么?是基于群体智能的、社会化的、开放的创新模式,它使能的是一种共创、共享。
阿里巴巴智慧建筑发起人王建勋 | 智慧建筑的特征
王建勋
“阿里巴巴不会做‘房地产+智慧’,因为在我的心中,建筑就应该是智慧的。建筑就应该往那个方向去走,而不是加一个智慧的概念。这不是新的东西,只是基于现在有云计算、大数据以及阿里巴巴自己这样一个经济体的使命而下去做的事情。”
王建勋表示,智慧建筑有四个特征:在线、开放、可进化、具有内生的数据模型。
现在的建筑是离线的,建筑里所有的功能或所有的状态都只是仅仅锁在建筑的水泥体里面。如果要成为一个智慧建筑,它一定是跟建筑群体融入到所有大数据的状态里,所以它永远是 在线的 。在线不是连一个互联网这么简单的概念,它后面一定会存在大数据的平台和云计算的平台。
现在的建筑都是封闭的独立系统,王建勋认为,智慧建筑一定是一个水平的 开放平台 。如果我们从感知、传输、汇聚的角度,从最后所有开发的角度来说,它一定是一个水平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垂直、割裂的平台。无论是数据、传感系统,还是数据交换系统,甚至是开发,这些东西都是水平、开放的。在安全的架构下是可以相互调阅、相互读取的,可以一起共享状态,共享整个功能。
可进化 是指智慧建筑一定是一套可定制的服务平台。以手机为例,在12年前你买了一台功能机,用到它不能用了以后,或出了问题以后就换一个手机。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其操作系统、功能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每天在线学习你的数据。你的行车数据、你的移动、你的时间、你的使用习惯,手机根据你的东西,自动更新自己的软件系统,它给你的东西都不一样。虽然你买的是一台手机,但整个的平台都是为你定制的。
现在建筑物联网产生的数据,产生的是单一维度的数据,电力、消防、监控等可以成为一个模型,但它更多是软硬件分离的。但在王建勋看来,智慧建筑是软硬件一体化的, 有内生的数据模型 。比如说,其实我们的人脑和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映射,我们在脑海里在重建整个世界的模型。虽然真实的物理存在是一样的,但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抛开钢筋、混凝土和一些基础的物理结构,整个云端智慧建筑的模型里有一个陌生的数据模型。这个数据模型从建筑设计开始就有,包括空间定位、所有的位置信息、所有设备的信息、整个空间的体量等。这些模型不是静态的,它为了构建这个世界和模型来做数据的采集,其目的不是控制。
基于以上四个维度畅想,未来的智慧建筑会是什么样?
首先每栋智慧建筑都有自己的数字化模型,而且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积累各种各样的数据,并以各种各样的算法去运算。如果所有的监控数据永远在线的话,这些数据化模型在数字的空间是连在一起的。比如今天进入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如果是一个完整的智慧建筑,那当我们到深圳的办公楼里的时候,建筑已经认识你了,因为他们是共同在线的模型。
其次,整个平台是开放的,并不是由个别企业去控制所有。“只要能够为这个建筑里面的管理、可持续发展、入驻的客户、创业平台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我们会开放出去,让这些中小创业者都能定制自己的服务。我们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求报道、意见反馈、调戏 小秘书 “佳佳” 请加微信:
微信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加速会微信公号,成长快人一步!
如果你在创业, 想认识更多的创始人,彼此学习、资源共享 ,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 : 创始人通讯社群 !
如果你在职场,想 认识更多媒体圈朋友(编辑/记者、市场、公关、媒介、品牌) 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 媒体圈通讯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