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逆袭了,但对韩寒来说,这是一场惨胜
《 乘风破浪 》让 韩寒 喜忧参半。
喜的是,这部片子总算超过了《后会无期》的票房,忧的是,这仍然不足以向资本市场展露他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和身为一个导演的功力。
开画18天,《 乘风破浪 》的票房已突破9亿,而总投资1.6亿。按照票房3倍于投资即可收回成本的方式计算,《乘风破浪》目前已经实现了盈利。
从最初12%的排片,到靠口碑和评分拉高排片率,很多人都称赞《乘风破浪》的票房实现了逆袭。但是,即便是小成本电影《后会无期》,也曾经斩获了6.5亿票房。而与之同档期的《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都突破了16亿,而王宝强首次执导的《大闹天竺》也突破了7亿。
豆瓣上,《乘风破浪》的评分为7分。超过5.8分的《西游伏妖篇》、5.4分的《功夫瑜伽》以及3.9分的《大闹天竺》。在众多故事都没讲清的对手面前,显得棋高一筹。“并不是我军太过强大,是对手无能。”
“插票”的意义以及电影本身
《乘风破浪》公布演员之初, 韩寒 就曾经写微博来表示,这不是“跳票”,这只是“插票”。 韩寒 无疑是有压力的。
此前公布的电影计划单分别是《三重门》和《天空制造》。从小说文本来看,《三重门》并不适合改编成视觉语言。曾经被拍成电视剧,效果也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我希望我的读者都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一锤定音。而搬上大银幕,困难也仍然存在。“剧本我一直都不满意。”《天空制造》是一部科幻电影,可以预见拍摄以及后制成本高昂,而这类题材本身也存在投资风险。
在专门投资文娱产品的投资经理看来,投资单个的电影基本属于“撞大运”,而投资一个“电影资产包”显然更加稳妥。“有些电影,导演和演员演技都一流,但票房就是一塌糊涂。有些低成本的反而赚了。”
对于投资人来说,韩寒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这不代表他会是一个成功的导演。 他需要在电影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展现他的肌肉。“跳票”是无可奈何的必然之举 。
回到电影本身,《乘风破浪》可以打及格的分数。能让人笑出来,铺梗的方式也非常“韩寒”,但就是一个普通的作品,没有惊喜。看不出导演身上的才华让整部戏出现了什么“高光”时刻,甚至能看出整部戏韩寒并未多想,剧情存在逻辑不能自洽的地方。
“但他是一个不错的产品经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拿出了一个“用户体验”还说得过去的产品。韩寒在微博放剧照、欢迎各种演员的时刻,《乘风破浪》已经开拍一段时间了。为了空降到春节档,整部电影的特效甚至音效都是前置的,这是一部按照档期来倒推拍摄进程的片子。 作为产品经理,韩寒的流程把控非常好。
不能免俗的谈到郭敬明
“看完《乘风破浪》,我决定去复习一下郭敬明的《爵迹》。”豆瓣上很多网友这样说。
韩寒与郭敬明之间的比较已经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每年出现一次的帖子。每当其中一方有新片、新闻面世的时候,两者的粉丝就会一次又一次的把二者拿出来比较。
谁更高格调?谁更会讲故事?谁更成功?是所有粉丝争论的主题。
把二者拥有的东西摆在天秤上,都年少成名,都是作家、CEO、出品人、导演。同样从新概念作文大赛里脱颖而出的两个人,看似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但走过了完全一致的商业化道路。
站在擂台上,主流话语权永远会一次次举起韩寒的手 。《南方周末》的稿件,也承认韩寒比郭敬明更会讲故事,格调更高。
然而格调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好像谁也说不上来。
郭敬明的电影总是呈现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 真正的“小镇青年”在长大后理所当然的迷恋Gucci、LV各种大牌Logo。而祖籍上海的韩寒爱用的意象是“小镇”、“兄弟”,他还是感慨那个“没有微信、微博、朋友圈的世界真好”。 郭敬明拥抱火热的物质生活,韩寒总是冷静的想回到1998年(无误),和这个世界谈谈。
韩寒举重若轻,写书、写博客、赛车、晒漂亮的女儿,他总是人生赢家的样子。他最近的微博正淡然的解释自己在《乘风破浪》里设下的小心机,并感谢一众配角的卖力出演。
而郭敬明不避讳他信奉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观。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的时候,他说:你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世界的,但你可以去学懂它的规则,然后玩儿死他们。他仍然告诉所有人,在刚刚出道的时候,因为衣着简单他被保安拦在门外。而现在,他可以坦然穿一件300块的衬衫录节目,再也不会有人嫌弃他不体面。
这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所带来的转变,然而没有改变的,是大众对他的态度。在《爵迹》后期的路演现场,郭敬明因为票房不佳,当众哭出来。然而“卖惨”也没有阻止《爵迹》扑街,投入成本高达2亿的电影,下映时的票房仅为3.5亿,成本都难以回收。
郭敬明把他无法获得大部分人认可的失落、对物质报复性的追求都完整地摊开在所有人面前。他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求而不得、急赤白脸。所以郭敬明的人设毫不吸引。而世界显然还是喜欢游刃有余的人生赢家,喜欢这种淡然的格调 。
一场“惨胜”
首先,人们对韩寒“导演”能力的期待落空 。
在《后会无期》之后,许多影评人认为韩寒是有作家语体的新锐导演,期待他的第二部作品,在内容质量上有更大的飞跃。
“我靠很多小聪明,弥补了剧作、故事上的遗憾,现在这些遗憾仍然在我心里。”2016年4月的演讲中,韩寒这样总结《后会无期》。
而《乘风破浪》仍然是靠小聪明和韩寒的个人风格来弥补了故事上的“不独立”,毕竟早在十几年前,陈可辛的《新难兄难弟》就已问世(具体的故事大纲与细节的类似,早有报道,此处不做赘述)。但随后,陈可辛就对这种致敬表达了认可。两人在微博上进行了友好的互动。
正如王家卫在《摆渡人》上映之后,靠“我喜欢”在微博上引发了一众明星的转发一样,大概导演的朋友圈也是九宫格晒剧照,然后其他导演前排点赞吧。
而最重要的是,韩寒开始走向他反对的那一面。
粉丝曾经引以为傲的是韩寒拥有的常识、勇气、剥皮见骨的犀利。但在他成为导演之后,这些特质都被弱化,他几乎不再为公共事件发声,取而代之的是段子手或营销号的抖机灵、卖萌。
六年前,韩寒靠《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这三篇牢牢坐稳了公知的头把交椅。在“言论环境没有现在好”的时代,圈粉无数。比起文章内容本身,韩寒的“韩三篇”更多表达了一种不附和、不迎合,回归常识的独立精神。
而曾经这个以犀利著称,把某著名电视台立场预设、不怀好意的问题一句句怼回去的少年,终于在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采访时说:言论环境总在越来越好。那个各种“瞧不上”郭敬明的韩寒,也在《后会无期》上映时表达了对“导演郭敬明”的感谢:作为先驱者,他 (郭敬明) 更辛苦。
韩寒最终选择和主流和解,并不代表他失败了,只是他路径清晰地走向了他曾经反对的方向 。
《乘风破浪》可能赢了,但韩寒确实是“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