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云迹科技CEO支涛: 服务机器人既是“移动无人商店”, 也是一种“共享经济”
这个问题让我们想起拍自2017年CES(拉斯维加斯电子消费展)上的一段 非常火的视频 :在一个大型停车场,由创业公司Segway Robotics研发的Loomo机器人在前面“指路”,后面的宝马无人驾驶汽车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往前走。
这个应用场景很明显是停车场,而视频的亮点也在于两位“主角”都是非人力操控——一个是可以进行图像及语音识别,并自主导航的机器人,而另一个则是可以自行泊车入位的无人驾驶汽车。
但是,刨除对这些“潮科技”的新奇感,想象一下它真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譬如北京某大型购物中心的停车场,按照这个行驶速度以及机器人的反应速度,估计你排队可以排到五环外。
另外,这个测试地点是开阔的室外大型停车场,而对于那些地下多达三四层的停车场来说,在随时都有汽车进进出出,信号也不是绝佳的场景下,机器人的指引难度与无人车的泊车难度绝对难以想象。
因此,至少是现在,宝马与英特尔也承认,由于受场景及技术所限,这套装置并不能被大面积使用。
同理,那些放在酒店或宾馆大堂的引路机器人,对这些场景中的消费者来说真的很必要吗?
并不。
无论是速度,还是对大部分酒店布局的掌控能力,成人其实是轻驾就熟的。可以说,在现阶段,引路机器人有时候在这些场景中扮演的角色,不可能“纯粹”。
而这个观点也被云迹科技的创始人兼CEO支涛佐证:
我们一直在思考,只让机器人带路这一件事情,是不是一个具体场景中必须的服务。当然,如果场馆像CES的展览那么庞大,或者是像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标识牌非常不清楚(他们希望你留在赌场),我想让机器人引路是十分必要的。
再譬如昆明有一家像迷宫一样的酒店,客人需要绕很多弯路才能找到房间,他们就用了我们的8台机器人。
但是,在很多普通的酒店或餐馆,可能引路就不是那么必要,这肯定不是刚需。那么为了让机器人被需要,它就必须去兼做一些事情。
机器人能做的事情越多,它本身的价值就越大,这就像人一样,会的技能越多,你的个人价值就会更高。
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化本质——尽可能地被用起来
做了工业机器人十几年的“理工女”支涛是一位连续创业者。虽然从工业领域转战服务行业,但对她来说,无论有怎样的垂直场景,机器人创业公司都一定会遇到同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商业化。
在这一点上,支涛的直言不讳体现了一位“理工女”对如何突破瓶颈的深刻思考:
“很难,我们一直在寻找怎样让机器人变现的途径,也就是商业模式的探索。只做“引路”肯定不够,云迹就开始让机器人在酒店送货。后来,我们觉得送货也不够,就开始与酒店宾馆合作,在某一处设立货柜,通过机器人售卖产品,以及在它上面做广告。”
很明显,用机器人售卖及运送商品,替代的是酒店服务人员的工作。其工作流程与后者并没有很大差别:
如果你要买一个充电插头, 直接扫放在房间的二维码,通过手机挑选完商品并支付后,机器人通过云端接到通知,就会走完“取货-运送-敲门送货”这个步骤。
“机器人怎样取货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当一件商品被选中时,货柜与机器人会有连通机关,商品会从货柜直接‘滑’进机器人的肚子里,这是一气呵成的。”
实际上,云迹这种在酒店部署商品货柜并与酒店进行分成的机器人商用模式,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通过收集酒店用户的部分可用数据(譬如购买偏好、购买行为在哪个时间段更为密集等等)为酒店提供后续服务,这就是我们平常听到很多的“大数据分析服务”。
支涛认为,这类服务会让机器人的粘度变得更强,更具有长期应用价值:
“酒店以及购物中心等商用场所是我们的核心客户,我们必须要让机器人尽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用处。除了为他们节省劳动力,这是肉眼可见的,我们需要让他们的生意更红火。那怎样才能让酒店更受欢迎?那就是让他们的消费者满意。他们一直很关心这方面的数据。
举个例子,我们发现在我们的网上商城里,椰浆等饮料以及小零食的购买次数是最多的,而且时间集中在晚上某一个点,此外还有用户会给我们很多的评价。我相信这些数据都会给酒店的管理者及营销人员带来一定的启发。”
机器人本来就是一种“无人商店”,也可以被“共享”
这样来看,目前在机器人身上投放广告,售卖货物是云迹机器人最主要的商用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移动的无人商店”,再或者是一种别样的“共享经济”模式?
对于这两个比喻,支涛完全赞同,而她也透露,云迹的机器人也的确在与“无人商店”这个概念做一些结合。只不过无人商店是固定的、室内的,而机器人则是一个移动版的“卖报小童”,可以在室内室外等多种场景中向消费者兜售商品:
“你应该看到我们机器人体积并不小,它的身上就可以装很多货。举个最现实的例子,以后你在机场候机,会看到附近有不停移动的机器人在卖东西。你怎么知道它卖什么?它会用语音提示你,譬如它会说‘我可以卖可乐哦’。
还有我们正在合作的几家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际医院,他们也租了我们的很多机器人,主要就是用来送货,病人或者看护根本不用下楼去买东西,机器人就直接给他们送上来了。
对于机器人来说,每一个建筑物,都可以成为一个购物中心,因此它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真的很大,为各种各样的消费者节省走路、排队和支付的时间。从这一点来看,除了更好的体验感,我认为这个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刚需。”
与此同时,支涛也把服务机器人看作是一种“共享经济”形式。证据就在于,放置在酒店的机器人并不一定非要仅供酒店范围内的用户使用,美团、饿了么的外卖小哥以及各种快递的送货人员都可以分享服务机器人在“最后1公里”问题上提供的解决方案。
“你点了外卖,小哥不用上楼,酒店不用阻拦,你也不用下楼,机器人直接给你送上去。
我们在合作酒店实验过了,也正在谈这个事情——外卖小哥直接把外卖放在机器人的肚子里就行了,使用效果非常不错。‘共享’的好处本身就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而服务机器人的本质就在于尽可能地让自己被需要起来,因此它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共享的东西而存在。”(以下为视频)
从订单量来看,目前云迹取得的成绩似乎没有辜负支涛与她的团队对寻找商业化道路各种绞尽脑汁的探索。
根据公司的公开信息,北京与上海若干家知名酒店及购物中心的租赁合同,以及医院等特殊封闭场所的合作协议,或许是让支涛看到服务机器人商用效果的最好依据:
“所有对服务机器人的作用以及其庞大市场的溢美之词都不必多说,我们只需要强调一句话——做服务机器人,你必须要让你的产品在最大程度上被利用起来,才会让用户看到你的价值。”
技术才是能够长久活下来的依靠
商业模式是一件很容易被复制的东西。这就像一辆共享单车最后衍变为一场单车革命一样,你的机器人可以做到的东西,其他若干机器人厂商也能想到,或者立即进行复制。
因此,说到竞争优势,支涛只提到了两个字——技术。只有在技术上设立了门槛,你才有被选择的余地,才会有比其他机器人更好的用户体验,进而才会有自己的品牌效应。
云迹的成名似乎是在2015年,当时旗下的机器人Peter在中关村与总理的“偶遇”曾让这家创业公司一度成为圈内的热门话题。但“名气”并不等于市场认可力。如果想让泡沫变成水,支涛认为或许一句“云迹内置了科大讯飞的自然语言交互系统”对客户会更有说服力。
“大家都知道科大讯飞是我们的天使投资方之一,所以在机器人的语言交互能力方面,我们似乎显得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时候一提科大讯飞,客户可能就会有所反应。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优势,我们的机器人早就可以实现自然语言交互。”
但是,对于这种重视“行走能力”大于“语言能力”的售货机器人来说,“底盘稳”“定位准”“反应快”似乎更加决定一个商用服务机器人品牌的命运。
这就像支涛所强调的,做机器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的算法模型。控制决策模块、自动避障模块,这些都必须要自己做:
“我是学工业自动化出身的,我知道机器人在运动场景中会出现不少麻烦。因此,虽然我们也用了一些开源框架,但是碰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就是考验你自己训练的算法模型的时候了。
譬如,你如何让机器人进电梯,以及是否在这个时间点应该进电梯。假如这个时候电梯里已经有6个人了,基本没有空间了,机器人上还是不上?
因此,这个时候就要调深度视觉,这个算法其实也是一种定位导航,它要看清楚你上还是不上。经过识别及分析,机器人发现这个电梯已经满了,它在看清之后,就会马上做路径规划:‘这个电梯我上不去了,我要让开电梯口,告诉别人我已经走了’。此后它再跑一小圈儿,然后重新来等电梯。”
除了定位导航、自主决策等相关的算法模型,由于酒店是一个拥有复杂场景的封闭空间,机器人还需要具备灵活的“见机行事”能力。
也就是说,机器人自身的硬件与软件的功能切换与配合需要更加迅速和灵活 ,譬如遇到大堂的镜面机器人需要做什么处理,从大理石地面再进入地毯区又需要它有什么应对方式:
“你想一下,如果碰到镜面,激光的功能可能也就无效了,那这个时候就要用‘超声’立即补上。
因此在某一个路段里,某一个传感器会发挥主要作用,所以我们没有一套固定的算法,而是要用机动灵活的控制决策系统来切换。
再举个例子,像为了提升它的避障功能,我们用了很多传感器在保它。在每一个场景下的哪个传感器的权重最大,我们要去看,因为在强光线下,它就完全看不到了,这个时候你可能要用超声。
此外,如果这条路段机器人走的时候总是失败,发现地面有问题,然后通过数据积累和自动学习,它会去绕另一条道路,虽然那条路可能远一点。”
实际上,你完全可以把支涛的这番描述看作是一辆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操作流程,它基本具备了在封闭路段的预设轨道驾驶能力,就如同当下的无人驾驶巴士一样。 它既需要应对不同的路况,又需要通过持续的路测及“咀嚼数据”来提高自驾能力:
“在出厂前,我们一方面要对机器人进行测试,一方面肯定会进入这个场景后,有一套体制让它去进行全方位训练,去收集数据,它才能掌握这个环境。
就像人类里的新员工一样,第一次你要带它去参观这个公司的每一个办公地点,向它介绍这是厨房,这是大堂,电梯在哪儿,怎么呼叫电梯,然后它才会自动扫一张地图,并随着训练的增多在上面标注出很多东西。
但这个过程不是无监督学习,机器学习会更多一些。”
不过有趣的是,支涛认为酒店里的服务机器人比无人巴士遇到的场景及问题还要复杂:
“在酒店里面,一层大堂其实没有一条很明确的道路,而机器人它也没有车道线可看,需要迅速找出一条可通过的道路。好在其速度会低,因此在安全方面肯定不用担心。”
因此,要让机器人做到在酒店游刃有余地穿行,同时又不会碰触到行人甚至是那些上前来故意阻挡它的孩子,其数据的收集能力与算法训练能力与强度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我们必须在测试阶段给产品施加很多压力,譬如人为用手让它在原地转上几十上白圈,看它会不会懵;让人去拦它,甚至把它抱到自己的房间里,就是不让它出门。
最后实际测试结果很不错,譬如它出了用户的房门,依旧可以沿原路返回;它可以对高达60层的建筑物进行切层识别与分析,生成每个层面的独立地图。”
我敢说,目前中国市面上能应付各种场景的机器人其实不多,而我相信没有哪家的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能比云迹做的好,这是我们独立研发的成果。”
有野心的技术公司都会定标准,建生态
有一点我们肯定清楚,很多对某个市场极为有野心的技术巨头及创业公司,不仅会独立开发核心技术,也会有着制定行业标准,形成生态系统的念头。
换句话说,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不仅要提升技术的深度,还要增加技术应用的广度。
作为市面上若干家服务机器人创业公司的一员,支涛很显然有这样的想法,其目前出售的第三个机器人产品——一个叫“水滴的”底盘,就“暴露”了他们的想法。就像开头我们提到的机器人创业公司Segway Robotics一样,云迹会基于自己的底盘产品开放软件及硬件平台:
底盘肯定是提供给其他机器人厂商的,他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载出各种形状的机器人产品,而我们的关键技术,譬如导航定位以及深度学习系统、监控系统都内置在底盘中,我们也会把云端开放给他们,云端也部署了很多系统,都可以开放给他们。
换句话说,开发者能够使用到云迹的视觉、导航定位、语音、连接、交互和硬件扩展的 6 大能力。而这么做的原因我们都明白:
更多的数据,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更多的客户群体。
从始至终,支涛对自己机器人事业的规划、成绩与挑战都是直言不讳的,譬如怎样塑造商用机器人的“刚需之路”,再譬如如何靠机器人赚钱的问题。
截止目前,云迹仅底盘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000万人民币,但支涛仍然坦白公司并没有实现盈利,毕竟硬件与研发一直有着庞大的开销:
“成本基本就在这两方面,我们都知道传感器很贵,而我们的研发投入也很大,我们不仅有前微软研究院的顶级工程师,还有国内顶级大数据公司秒针的很多精英也到我们这里来了,大家一起为云迹的机器人做大脑和心脏。
我们都清楚研发是一项很耗费人力及心力的活计,就像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取货’这项操作,听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货柜与机器人之间的连通,机器人如何精准得不靠人力拿到商品,都是需要研发团队长时间的探索。
我们愿意等,一边搞研发,一边找商业化路径,这不冲突,而且会让我们更具备优势。”
求报道、意见反馈、调戏 小秘书 “老雅痞” 请加微信: xinyapi
微信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加速会微信公号,成长快人一步!
如果你在创业, 想认识更多的创始人,彼此学习、资源共享 ,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 : 创始人通讯社群 !
如果你在职场,想 认识更多媒体圈朋友(编辑/记者、市场、公关、媒介、品牌) 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 媒体圈通讯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