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书评:自由民主社会真的终结了吗?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书评:自由民主社会真的终结了吗?

 文| 孟庆祥

1989年10月,柏林墙被推到,这年春天,弗朗西斯·福山为《国家利益》杂志谢了一篇“历史的终结?”文章,作者用的是问号。苏联解体,一大片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变成民主选举国家。1992年,福山把历史的终结一文扩展成一本书,就是这本《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这本书固然是一部不错的书,但他的名声读本还是来自于这个霸气的书名。这个书名让一本较为严肃的历史哲学著作成为了畅销书。在写政治评论类文章时,看过这本书和仅仅知道这本书的名字的人都喜欢引用福山的看法,讨论历史会不会终结于资本主义。按着书中的意思是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社会。

政治学教授刘瑜曾经做过哈佛访问学者,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为新版的《终结》作序。她写道:“很少有一本书的命运,福山的《历史终结与最后的人》一样坎坷,自1992年出版以来……是一本说理之作逐渐演变成一个意识形态的符号……”

虽然是门外汉,委婉的说,刘瑜的评论太单纯了。历史哲学尤其是研究预测未来的历史哲学不可避免的会成为政治哲学,成为政治,必然有意识形态踪迹。尽管西方在学术方面要宽容得多,我们从林林总总的著述当中,仍然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

霍布斯,洛克,休谟等人的学说明显的影响到了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马克思的学说更直接影响了半个地球。闲扯淡的书确实就是扯淡,而议论政体的书一旦有影响力,有时其影响力是巨大的。

虽然《终结》一书不像流行书一样观念简单,但脉络还算清晰,本书也采用了流行书的写法,它的章节用了“没有胸膛的人”、“红脸颊的野兽”等风骚的名字。我同意一种看法,即伟大的作品,首先应该是伟大作家。亚当斯密和查尔斯达尔文说理的书之所以牛逼,首先是因为他写得好。《终结》这本书写的也不错。

所谓历史的终结意思是政治体制将终结于自由民主社会,历史终结这种提法并不是福山首创,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宣称历史将终结于共产主义。

如果这本书面世再早四年,如果是1988年出的书,它会被认为更有预见性。问题是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人预见到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快速解体,作者也承认这一点并且做出了解释。

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或者政治哲学家预见到苏联解体,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这两门学科是多么的不够成熟,与爱因斯坦预见光线会拐弯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本书的推理过程比较简单,首先作者说人类历史上唯一可以准确预见的单一方向的事物是科技发展,现在一个普通的学过物理的大学生比牛顿的物理现象的没有了解更多,然而却没有人能够说明现在的音乐家好于巴赫,也没有人能说现在的伦理学比亚里士多德更先进。

既然如此,作者对历史推演就从科技发展开始。毫无疑问,科技会让人们过上更富裕的生活,更丰裕的生活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设计。事实上,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者在书中明显避免了用马克思主义去推演,他花了很大的篇幅证明自由民主社会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他也承认,就纯粹的经济发展而言,“市场导向的权威方式”更好。

市场导向的权威方式更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个基本事实,就像《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没有办法解释蜜蜂的行为一样让作者苦恼。其实,我认为这也是资本主义或曰自由民主社会没有完胜的根本原因。

然后作者又从其他角度推演历史发展的轨迹。在回顾了许多历史哲学的基本观点之后,作者选择以黑格尔的哲学为主线解释历史发展的动因。

简单点说,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的斗争首先是一个获得“承认”的斗争。凯撒和亚历山大的征战是为了获得承认,你我这种升斗小民每天奋战其实也是为了获得承认。奴隶社会的起源是有人为了获得承认的名誉甘愿冒死,有人屈服于动物活着的本能,前者成了奴隶主,后者成为了奴隶。

自由民主社会的最根本的竞争力在于它是一种多向承认的机制,譬如一个平民和一个总统之间,前者承认总统的一些权利,而总统也要承认平民所拥有的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这种承认总体来说,越来越多,越多越好。用我的总结,福山认为自由民主社会是“全民总承认”最大化的社会。而专制社会是全民被迫只能承认一个共主。

于是自由民主社会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后的人”意思是我们将成为最后的人。一旦自由民主社会在全球实现,社会中的人便无所诉求无所事事。历史哲学必将消亡,因为他已经没有可探索的内容了。

在未来的人看来“他们之前的人都太疯狂了”。

 

历史到底会不会终结?会不会终结于福山所说的自由民主社会?福山从多角度论述了这两个问题,但他同时承认,他是弱历史决定论者区别于马克思笃定的强历史决定论。历史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不可预测的事件,以及人物的影响。

 

我承认,对于这一高深的问题难以评说。

 

但我也笃定,今后会有更好的更令人信服的历史哲学著述。其最主要的依据是,从古希腊哲学到21世纪的哲学,有关人的部分均建立字哲学家的观察和假设基础之上。这些观察和假设有粗疏、有偏颇也有很不靠谱的。

 

两百多年前,卢梭说过:“在人类所有的知识中,最有用却又最不完善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正确的。尽管100多年前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可是心理学对人的解释仍然很有限。从另一个角度说心理学解释的一个个的现象,而哲学需要的是一个对人性简洁有深奥的概括。后者所关心的知识,今天与柏拉图时代进展很小。

 

关于人性的认识,最关键的进展显然要归功于查尔斯达尔文,人是猴子变的这一事实已经被普遍接收。但它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力之微弱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

 

黑格尔关于人的假设和动物是泾渭分明的,譬如他认为只有人才会为名誉而战,其它动物均无法超越生存本能。在《物种起源》发表的三十年前他就去世了,情有可原。诞生于1992年的这本《终结》也没有用《人类的由来》的原理来说明和修正一下黑格尔对人的假设和词汇,我觉得这是十分遗憾的。

 

至少,作者以“承认”这个关键词推演历史脉络,应该把“承认”这个词与人的动物性联系在一起。这种动物性的本质就是“人是一种等级观念很强的群居动物”。为了确认“我比你强”“我不比你差” 人类进行着无休止的斗争和奋斗。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起源的原因,也是人类社会冲突的原因。

 

作者没有发现这个奥秘,还在深挖三百年前黑格尔的说法,真的令人遗憾。

 

研究人性的困难十分的多,它不像解决一个科学难题那么烧脑,那么需要极高的智力。把握飘忽不定的问题是关键的纠结,或者说人性假设的困难是必须要要测量测不准的东西。人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很强的可塑性;有好人,也有坏人;好人坏人之间也可能相互转换。这种测不准的局面下如何把握?就成为一种社会学说的关键问题。

 

举一个例子,斯密仅仅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提出了人本自私的假说,然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就建立在这个假说之上。有人发现,所谓自私之说也不是那么牢不可破,也可以通过教化的方式让人变得不那么自私,于是进行了伟大的公有制实践,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即后者的实践没有把握好人的自私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教化。

 

问题在于,往细一点说,承认自私不等于鼓励自私,在这方面我们又矫枉过正了。

 

所以对人性问题的认识,绝不是扯淡和掰扯,他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我从很多文章中都读到,说福山写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后悔了,他现在修正了自己的说法。

 

这纯粹是造谣和胡说八道,25年后,也就是今天,福山写了终结之后一文,认为他当初的预测是正确的。况且就历史哲学而言,25年实际是短暂的瞬间,很难证实这个学说的真伪。所谓福山承认历史终结错了的说法纯粹是为某种意识形态而写作,要么就是不值得一看的肤浅文章。

 

我觉得还有一个小的遗憾,作者今天也没有设想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在书中,他在很多地方描述工业社会,工业组织和农耕社会的差别。也许在福山的大历史结构中来看,信息技术不过是工业社会的一朵不值得一提的小浪花。而我认为,信息技术对组织、人类观念、管理、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小荷叶才露尖尖角。这个时候正是需要赋予洞察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大展身手的时机。

 

1776年,蒸汽机刚刚开始实用化,工业革命也才露出了一个小角,《国富论》诞生了,美国建国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国富论》晚五十年面世,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自然科学从哲学中一个个分离出去之后,哲学变的日益缺乏价值,他已经无法吸引那怕是少量的最聪明的头脑,这话说的可能有点伤人。事实上,当代社会,所有的人都聚集到“挣钱”这种事上去了,许许多多重要的领域都缺乏富有洞见、穿越时代的大脑。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