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米修斯消亡史
作者:老道消息(微信公号:laodaoxx)
1995 年 7 月,《仙剑奇侠传》在台湾上市。制作公司“大宇资讯”准备了 1 万份光盘,售价 720 台币起。没过几天,各地经销商的来电蜂拥而至,“还有货吗?我这边卖光了!”
一夜之间,这款游戏在华人游戏界引起了空前绝后的轰动。很快热度传到了大陆,但人们只能在中关村等少数地方买到,正版售价 160 元人民币。
几乎同时,《大众软件》在北京创刊。三个月后的第三期里,这本游戏杂志刊出了“仙剑”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份攻略,当期销量大增。
过完那一年,“大软”成为最畅销的游戏杂志,而大宇在大陆打响了名声,成为最具盛名的华人游戏开发商。华人世界里最好的游戏和最好的游戏杂志,互相成就。
二十年之后,大软这个月宣布休刊,要靠众筹来完成 2016 年最后一刊。而开发出“仙剑”的大宇公司连年亏损,仙六的制作人今年接受采访说大宇“财政很吃紧,已经要卖大楼了”。
1
1994 – 1995 是游戏杂志爆发的两年。三大游戏杂志《电子游戏软件》、《家用电脑与游戏》和《大众软件》相继创刊,这是我们拥有的第一代游戏媒体。
在大部分人连 Game Boy 都没玩儿上的时代,玩家要获取游戏信息只有两种来源:一是盗版碟店铺的老板,二就是游戏杂志。所以随着单机游戏的崛起,游戏杂志迎来了春天。
今天连我这种人都能假模假样在公众号写东西给成千上万的人看,但在二十年前,做媒体门槛是很高的。
当年的杂志甚至可以得到资本的青睐。像 IDG 这种做市场研究和数据报告起家的基金,对杂志的影响力和盈利能力预期很高。十几年前 IDG 在中国投资了《IT经理世界》、《网络世界》、《软件》等一批 IT 杂志。
“大软”看起来穷酸,实际上也是 IDG 系的。1994 年一家叫“前导”的游戏公司脱胎而出,拿到了 IDG (当时在 IDG 在国内的基金叫 PTV) 周全主导的一笔投资。前导拨了几十万,立项做了这本“大软”。后来“大软”每个月光支付刊号使用费,就得向主管单位缴 70 多万。
高门槛媒体带来的是高质量的内容。
不只“仙剑”,剑侠情缘、星际、魔兽还有一大批经典 PC 游戏,都是通过这些游戏杂志触达用户的。早期就有投资的“大软”更是同类游戏杂志里最先设立记者岗位的,大宇的姚壮宪、金山的雷军、西山居的邹涛,都上过“大软”的专访。
现在自媒体兴盛,“话语权下放”,社交网络上内容爆炸,越来越少人把传统媒体当一回事。但仙剑之父姚壮宪曾经回忆过“仙剑”打入大陆市场的早期,说那时候“大软”简直就是衣食父母,“它是我们唯一的宣传渠道。只要我们出游戏,他们就经常来。前期曝光、最终报道、研发内幕、上市前后。”
2002 年“大软”还入选了国家的期刊方阵,被中宣部评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突出的“双效期刊”。那年,大软单期销量飙到 38 万册,月销 70 万本。编辑部意气风发,专门开了个会,立个 flag,
“下一期要突破 40 万册!”
没想到 38 万成为了“大软”单期发行量的顶峰。
2
很巧,那个年代的 IT 报刊也是三足鼎立:《计算机世界》、《电脑报》和《中国计算机报》。每个礼拜,全中国有几百万人在看这三份报纸,《电脑报》最高单期发行 75 万份。
媒体一旦能挣钱,就愿意花钱;一旦舍得花钱,就能出好内容。
十几年前,《电脑报》给的稿费可以高达千字 700 块。“纸媒传奇”《知音》的稿费业内最高,也不过是千字 1000 – 2000 块的水平。在今天,可能只有和菜头冯大辉这样的大 V 能收到这个水平的打赏了。再考虑到通货膨胀, 那时候一篇 5000 字的大稿,真可以在北京买一平米房子。
那时候写内容的人还以为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做梦都没想到,20 年后,人们辛辛苦苦出了点好东西,全网的新媒体运营都跑来求开白名单,必须是“双白”,还不给钱。
当写字能挣钱,媒体就不仅能养出好内容,还能养出牛逼的人。李想 16、17 岁的时候,还没开始做泡泡网,已经开始给《电脑报》写稿子了。李学凌创业前最被人记住的标签是网易总编辑,但再之前他是《每周电脑报》的执行总编辑,也在《程序员》杂志待过。
刘韧是 1996 年加入《中国计算机报》的。一年多,写了 50 个互联网创业者,然后出版了《知识英雄》。2001 年刘韧跳槽去《电脑报》做一个新项目,差点把当时在《中国企业家》的牛文文一块带了去。
刘韧后来发现了 Keso、张栋伟,Keso 发现王乐、冯大刚、宋保强,使命感便一代一代的传了下去。要不是周鸿祎那件事情,这帮人可能会写出互联网上最好看的故事。
“大软”从 2012 年开始亏损,就再没盈利过。
杂志社想去融资,但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不同意,说融资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第二年亏损加大,主管单位直接把“大软”刊号给收了,相当于关停了杂志社。一些编辑不愿放弃,搞了个众筹,筹了两百万,要转型新媒体。可惜为时已晚,流量已经被 17173 们吃死了。
至于游戏,20 年后全地球最挣钱的游戏公司已经是中国的腾讯,但我们再没见过“仙剑1”这样灵气扑鼻,从故事内核到表现形式都开宗立派的国产游戏。
玩家很少再为游戏本身注入任何情感。我们也再也没有国民级的游戏大作。
然后一眨眼就到了今天,所谓内容爆炸的时代。
每一天,中文互联网都在生产每个人穷极一生都看不完的内容。偏偏再没有人能帮我们分辨、过滤和挑选,然后告诉我们什么是好内容。 这些人可能是宋振峰,可能是刘韧,可能是陈宗周,可能是陈彤,总之他不在了。
有人把信任交给一个叫“智能分发引擎”的东西,我们发现它效率奇高,千人千面,但是每一面都是你的下半身而非上半身决定的。这是非常科学的,因为解剖学告诉我们人的脊椎比大脑反应快。
它身价百亿美元的创始人非常引以为豪,而且教导我们要 facing to reality,Stay hungry, Stay young。
Stay hungry, Stay young 这句话大概是乔布斯的忠告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变种。我想张一鸣知道这句话一定不是通过今日头条,他知道这句话可能是通过酷讯的陈华,也可能是通过饭否的王兴。张一鸣的两位前老板应该都看过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乔布斯最初是怎么知道这句话的呢?
四十多年前美国有一本百科全书一样的杂志,叫《全球目录》。全书七章,从“理解完整的系统”这种形而上的章节,到“工业和手工业”,什么都有。
这本奇怪的杂志征服了整个嬉皮时代的美国。大学教授在看,街头的嬉皮士也在看。杂志 1972 年刊出最后一期,封底是一张清晨乡间公路的图,配字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那年 17 岁的乔布斯读完封底的这句话,一直记在心里,四年后创办了苹果公司。
3
这很像普罗米修斯偷火给人类的故事。希腊神话里,宙斯不给人类提供火,普罗米修斯就从太阳车上偷来火种,小心翼翼护着送到地上。人类用火照亮了夜路,抵抗夜里偷袭的猛兽,烤熟了肉吃,变得更坚强。而火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最终有了文明。
好的媒体应该像普罗米修斯一样,把火种交到从来没有见到过火的人类手里。
但是到了互联网的时代,有人告诉你,普罗米修斯过时了。
在《人民日报》说豆瓣猫眼评分崇洋媚外之前两年,冯小刚大导演也骂影评人,“一个个装大尾巴狼”,“你们丫知道什么是蒙太奇么?狗屁。”
影评无用么?《Film Comment》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影评杂志之一。伍迪 · 艾伦和史蒂芬 · 金都给它写过影评。
70 年代台湾有本影评杂志,叫《影响》,立志做严格的电影批评,从调动到剧情到配乐什么都聊。活跃在那个时期的台湾电影人几乎没有不看的。
杂志的某任主编黄建业,后来搞出了第一届金马电影展。杂志的创始人之一段钟沂,后来和弟弟一起做了滚石唱片。还有一个叫张毅的年轻人经常给《影响》写影评,几年后他和杨德昌一起导演了《光阴的故事》。
说影评无用,倒不如说认真做影评的人没有了。
昨天豆瓣猫眼评分的风波已经过去了,《人民日报》评论部出来拨乱反正,人群又一次很满意地散去。但是猫眼的专业评分还是消失掉了。可能是人民日报认为之前的那篇文章里说得对,猫眼上 45 个专业影评人打的分,权重和 40 万普通观众打的分相近,凭什么专业影评人一句顶一万句,不合理。
不合理吗?
1998 年初,《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要不要引进国内都还不确定。影片的盗版碟放在店里无人问津。普罗大众不感兴趣,觉得这不过是又一部好莱坞烂俗爱情片罢。
所幸,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影评人慧眼识珠,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谈到了这部电影:
“不要以为资本主义就没有思想交流的东西。最近要上演一部叫《泰坦尼克号》的电影,过去叫《冰海沉船》,花了二亿五拍的这部电影,现在收入已经十亿,这也是风险投资啊……这次我请政治局的同志也去看一看,不是说宣传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是说我们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然后《泰坦尼克》这部电影一刀未剪席卷中国,创造的票房纪录保持了11年,启蒙了一代中国人的性和爱情观。
我想知道,这位影评人的一句应该顶多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