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在新政与“止血”重压下,推出了小巴与公交业务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滴滴在新政与“止血”重压下,推出了小巴与公交业务

12月15日, 滴滴 推出了 小巴 公交 业务,希望满足用户3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需求,主要模式是 公交 与地铁站点的接驳。根据 滴滴 的界面提示,目前 小巴 的覆盖范围在北五环及以北地区,市区内尚未开通。凤凰科技的报道中,滴滴将通过搭建算法模型和大数据计算能力动态计算路线和智能计价。

滴滴必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曲线

一方面迫于政策压力,另一方面急于盈利、止血,滴滴不得不开通新的业务,寻求下一个增长曲线。

尽管网约车政策的“另一只靴子”尚未落下,但对专、快车运营的政策确实正不断收紧 。有报道显示,本月15日杭州的首场网约车资格考试,共有117名司机预约参加,但随机采访的6人中,只有2人通过。不少参加考试的司机表示,题目很有难度。

而从滴滴本身的体验出发,作为用户,我近期的最大感受是: 价钱越来越贵;平台派单越来越远

三天前,我用了滴滴从东四打车去朝阳门,其实到终点也只有1.5公里的距离,但平台派单的车距离我2.7公里。果然,一上车司机就跟我抱怨:“ 你看,我找你就要开十几分钟,送你过去也就5分钟。你说这活儿我还怎么干?

如果是出租车,打车过去的价格也就起步价13元。我打滴滴最终的价格是12.5元。基本上,滴滴也丧失了价格优势。

而在司机端上,滴滴的补贴力度也越来越少 。“去年的时候,滴滴是几乎不抽成,补贴很大,现在是抽成很高,同时基本没有补贴。我每周只休息一天,一个月下来努努力能赚六七千。”一位快车司机对我说,“我们(快车司机)群里,很多人都不干了。我等着过完年,开春也换工作了。”

小巴 真是个好业务,还是个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滴滴在短途出行领域一直有所布局。曾经全资收购考拉班车,今年又战略投资ofo,如今真的开始认真做起小巴业务,这究竟是门好生意,还是只是滴滴的“权宜之计”?

 

首先,短途出行的需求确实存在,因为一线城市的潮汐效应非常明显。望京soho、中关村、国贸等写字楼聚集区,有许多接驳巴士为上班族提供服务。早晚高峰期平均2分钟一班,上座率基本上超过80%。

 

但必须强调的是,短途出行的议价空间很少,竞品之间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式仍然是“价格战”。不论滴滴有怎样的大数据和算法为路线进行规划,这个本质都是不会变的。也就是说,短途出行的战争仍然会是一场“消耗战”

 

以望京为例,最早开始的“嗒嗒巴士”,途经SOHO和融科,票价为2元。随后“滴一巴士”也选择切入这一路线,并把票价下调为1元。“嗒嗒巴士”也不得不随即下调价格。

 

而从政策层面的角度看,短途小巴也未取得运营资质,也会出现违规停车、占用公交车道等问题,对于滴滴来说,前方的路仍然充满未知、布满荆棘。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加速会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滴滴新政策重压之下滴滴新政滴滴小巴专车新政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