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背后的“轻资产”:变种、共债、嗜血,巨头却跃跃欲试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监管背后的“轻资产”:变种、共债、嗜血,巨头却跃跃欲试

文 | 七月的MiuMiu

824后,P2P重资产退居二线,以“个人信用”为载体的模式开始登堂入室。他们被称为“轻资产”。

轻资产来势汹汹,却又分化迅速。就在个人消费信贷频频报喜之时,一些以校园贷为首的的贷款形式却又开始神出鬼没。

“无法见光”的底层资产,正在悄无声息地卷土重来。

 

死灰复燃

开学不过一个礼拜,教育部就做出了三令五申的态势。

9月6日,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再次重申了“任何网络贷款机构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的禁令。这道禁令被视为6月底校园贷管理规范后的又一次出击,但也进一步坐实了校园贷死灰复燃的事实。

网贷之家曾统计,在校园贷业务被明确废除后,截至2017年6月23日,全国已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22家选择另寻他途。分别占到了63%和37%。

那么,校园贷是否真的偃旗息鼓了?

表面看起来都在转型,实际上仍有一些平台是换汤不换药。

某从业人士透露。 一部分平台将校园贷进行了“变种和升级”,随即重新上场战斗

据媒体调查发现,虽然停止了网络贷款,但仍有部分所谓的消费贷款还在向大学生提供“超前消费”服务。这些App页面并不标明“学生借款”这样的相关字样。但整个办理流程中,却依然可以选择“我还在读”这一项。而不论是点击“本科”、“大专”,还是“高中”,所有的分期贷款服务,均能顺利开通完成。

媒体人士透露,许多主打分期消费、生活服务的平台,实际都在暗地里从事学生贷款业务。 他们通过与传统银行联合,开发联名卡切入大学生消费分期领域。还有一部分甚至打通校方,以学校名义给学生办理这类卡片 。而当在校学生进入网上商城进行购物时,便能顺理成章地进行所谓的分期消费。

“为没有还款能力的学生提供消费分期,实际上就是变相的二代校园贷。”业内人士表示。“只是过去是现金,现在是以商品的名义,两者间没有丝毫差异。”

然而,这种“变种”的趋势,却还不仅仅蔓延在“购物”这个单一场景上。在“教育分期”、“美容分期”领域,新型消费贷已经卷土重来。

学生小韩以“暑期求学”目的想在某英语辅导机构报名参与培训,但过万的学费让他倍感压力。“当时机构负责人主动告诉了我申请贷款的方法,并且不需要我提供任何抵押方式。”小韩说。

“培训贷的真面目其实是,不通过征信、不需要求学者任何抵押物。仅仅通过一个身份证就可以给学生放款。“业内人士表示,“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一旦求学者发现课程不适合自己,或是无法继续学习的情况下,平台依然会对学生进行催缴,甚至是暴力催收。”

同样号称“美容分期”的消费贷款亦是如此。

从一些典型案例来看,美容贷的拉客方式已经发展到了线下,并且专拉那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或者还在校易被忽悠的大学生。最后在其未察觉的情况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为其办理了贷款。 而这类贷款制度的严苛相比“培训贷”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有进入美容店的人,不美容不贷款就不让出门,并且所有反悔的都要被扣钱。”学生小吴说。这些原本想变美的孩子,不仅要经历被忽悠和强制贷款,还极有可能面对来自暴力催收的威胁。

而这些催收者也影射出另一个再度出没的群体——中介。

“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大学生分期借贷’群里,那些所谓的中介依然牢牢盘踞,并未退去。”部分暗访者称。

这些数量庞大的中介人员“潜伏”在学生群体中,通过私下或社交平台、QQ群等渠道,拉拢学生贷款。但与过去不同的是, 他们不再明目张胆地以“助贷”的名义出现,而是冠上了新的名号——客户经理

这些“客户经理”拉拢学生,表面上是在各大分期购物和分期贷款平台上进行“内部刷单”,实则是怂恿学生在平台上“分期消费”。而由于垂涎这三四百元的刷单报酬,许多学生以个人名义举债上万。但其中90%都尝到了被断供、暴力催缴的苦涩滋味。

“这些新型中介早已打着骗贷的目的潜入学生群体。而一旦学生断供,中介仍然会引导其进行多头借贷和以贷还贷。”某大学校长说道。

看似消失了的校园贷,在历经两个月的“转型”后,也依然在黑暗中流动。 它们变得更多样、聪明和狡猾,也继承了第一代的嗜血和残忍

 

两极分化

不同于孪生兄弟校园贷的屡禁不止,现金贷在4月份得到银监会的警告后,逐渐分化出了“两个趋势”。“有的现金贷平台已经走上了盈利甚至上市的路,而另有一部分却还在赚着近似高利贷的钱。”某消费金融平台运营负责人说道。

在网贷之家此前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我们发现,仅2016年一年,现金贷业务的总体增长幅度达到了近12倍,人群复借率达56.5%,目前整个现金贷行业规模已在6000到1万亿元之间。

这吸引了第二轮角逐现金贷战场的超大企业。

据知情人士消息称,8月29日金融科技公司量化派启动了美国首次公开募股 (IPO) 计划。并已在8月底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申请,计划在最早9月开始评估潜在投资者需求。

这是继宜人贷和信而富后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第三支中国金融科技股,也是又一只依靠现金贷壮大体量的金融平台。而“新同学”今日头条的加入也丝毫不露胆怯之色。

据悉,今日头条已8月开始招聘消费金融类产品经理、风控、运营等岗位。这些岗位均被明确提出要求熟悉小额现金贷产品,并能了解个人信贷风险要点和全生命周期风控体系。

而这些岗位的“开价”也同样不菲。在百度招聘上我们看到, 今日头条现金贷业务的产品经理和风控岗最高月工资达到4万人民币,由此可见现金贷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重心业务之一

但一面是高歌猛进的现金贷大市场,而另一面源自现金贷底层的危机也时时隐现。与那些超大平台相比,盘踞在暗面的绝大部分小平台,依然在依靠着“服务费”过日子。这些“见光死”的平台,几乎充斥了整个现金贷的地下产业。

一些名叫“××贷”平台上,不断滚动着成交记录,仅半小时这些记录就可达到数十笔,放贷金额在数万元左右。而这由于还款情况极不稳固,“利率不够,其他来凑”成了这些平台的普遍收费现象。

于是,高企的额外费用使得共债者日益庞大,“撸口子”人群再现江湖。

“只要一搜现金贷口子,就会立马出现上百个千人大群。”借款者说。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现金贷共债者比例超过95%,这些共债者至少在两家现金贷平台上有借贷记录,平均借贷次数在6次左右。而由于征信极差导致频被秒拒,他们只能团结在一起逐个攻破各大平台的“借款口子”,以度过一个又一个的“还款日”。

“口子群”就像一个集散地,不仅能检索到单条借款攻略,还能从征信报告、手机通讯录、邮箱等多个维度对申请材料提供详细解释,教授借款人如何美化信息。从而“骗取”平台的借款。而这就像一个死循环,将借款人和平台两头套得越来越紧。

“小平台风控底子薄,容易被打开口子。而口子一开,平台便只能迫不得已提高服务费弥补损失。反过头来对于借款人造成了更大压力。”业内人士分析。

现金贷的明面与暗面,正在拉开巨大的差异。当整体走向越是高大上,那些征信极差的共债人群将会与底层平台一起越发往下沉。这种痕迹虽然并不起眼,但将吞噬大部分边缘化的现金贷人群。

 

如何重生

虽然劣迹斑斑,但不论如何,各种类型的“轻资产”们都在无可避免地成为网贷平台的主流资产模式,尤其是消费信贷。

那么在大潮的来临下,这些主打“轻资产”的平台,又将如何完成真正的重生?

“如果像对待重资产那样去对待轻资产的风控审核,显然失去了快速、高效的最基本意义。”某平台负责人表示。许多主打“轻资产”平台都在面临“征信缺失”这个大难题,然而风控的命题却并非能够轻易破解。

一家来自北京的现金贷平台通过用户画像,认为大量现金贷用户人群以80.90后男性为主,这些人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多为蓝领。而没有征信基础,成为了这些人最大的障碍。

“由于与传统风控信审方式不同,轻资产平台大多都在竭力实现全自动的审核,初次申请分钟级审核,再次申请秒级审核几乎已成了行业标配。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些人群的信息分析要求又将上升一层。”某平台风控负责人表示。而区别化对待的风险定价能力也似乎迫在眉睫。

曾任某消费金融平台CEO的樊天 (化名) 表示,虽然针对小额借款的纯线上审贷技术已经日益成熟,但如何通过用户授权的通讯录、社保记录等海量信息来刻画每个用户的形象,并分别计算出他的违约概率是多少,再进行不同的风险定价,仍然是目前大多数平台难以达到的高度。

而在这其中,还有80%的轻资产平台仍在采用粗放式的发展战略。这些平台不仅由于自身体量较小,无法进行顺利的转型和风控模型研发;还有相当一部分平台只能维持目前简单粗暴的运营方式以维持生计。他们虽不起眼,却牢牢控制着行业下层的基础和核心。这是轻资产平台走到今天的硬伤,也将是很长时间内会困在行业头顶的难以消除的顽疾。

而就在强监管过去的这几个月,我们既看到了愈发站在高处的规模化市场,也看到了依然徘徊在暗处的底层平台。新变种、两级分化、边缘化借款人群,将依然是这个环境里无法抹去的现象和身影……



随意打赏

转型轻资产万达轻资产轻资产化资产监管跃跃欲试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