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钻进福特无人车体验了一把“套中人”,就两字尴尬!
为了摸索出无人车应该如何向行人传达自己的意图,福特最近联合科研机构展开了一项实验:让研究人员藏身于“座椅”中,伪装出一辆无人车并让其上路,然后通过信号灯不同的闪烁方式向行人传达车辆要前进、转弯、停靠等的意图。此事曝光后,Arstechnica 的记者采访了参与实验的研究人员,并体验了一把当“套中人”的感觉。
本文由虎嗅综合 Arstechnica 、 Medium 、 W ashington Post 等多方资源编译而成。
福特又是那么别出心裁。
昨天 TechCrunch 等媒体都曝出一则新闻,称:为了测试行人对无人车的反应,福特让司机假扮成座椅。整个画风是这样的:
然而假如你事先不知道车里有司机,又假如那辆车在测试过程中“蓄意”在你身边缓缓停下,而你又禁不住朝里打量的话,那么画风又是这样的:
啊,一瞬间想到了许多所谓“无头司机”之类的惊悚故事吧,抱歉吓到你了。不过这的确不是福特的整蛊营销,而是一项正儿八经的实验。
一分半视频版
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福特无人车研发部的人为因素技术专家约翰·舒特科。从几个月前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目前在路上,行人与车辆之间的交流基本上就是:点头 Yes 摇头 No;我挥挥手,你该停就停该走就走——总之简单又友好。可未来估计是无人车当道啊,那么行人该如何捕捉到车辆的转弯、加速、刹车、停泊等信号,然后及时做出反应呢?
咦,全球的无人驾驶研发机构都很牛,但似乎就是没人想到过这个问题哦~~除了福特。于是该公司找来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一起来研究这个事儿。按照约翰·舒特科本人的梳理,他们也想过:能不能让无人车用显示文字或变换颜色的方式来向行人告知自己的意图呢?结果发现:不行。全球文字种类太多,一个国家拥有多种文字也是常事,因此用文字来提示只怕行不通;而用颜色来传达意图更会引起误会,因此也得作罢。 最终他们想到:不如在汽车前脸儿上装一横条指示灯,让指示灯通过不同的闪烁方式来向行人传达自己的意图,譬如:发出强烈白光表示汽车处于完全自动驾驶模式,白光一闪一闪则表示加速,而两道白光左右两边移动表示减速和停车。
大概是从 8 月初,双方就开始通过实验来收集路人对无人车信号灯的反应了。只不过第一:参与实验的都是普通车辆;第二,为模拟无人车,司机都被塞进特制的汽车座套,从车外一眼看进来,几乎看不见任何行迹。
也就是说,这个起到了整蛊副作用的实验早就不是第一次了。按照舒特科的说法,迄今为止,实验车辆已经行驶了 1800 英里,收集了长达 150 个小时的全角度视频,而充当“隐形司机”的研究人员足有半打,安迪·绍特(Andy Schaudt)就是其中一个——当然,这两天暴露在媒体镜头前的也是他。
如果不是福特如今在官网上主动披露这场实验,真不会有多少人注意到:有一辆灰色的“无人驾驶”车已经在阿灵顿县的多条道路上游荡许久了。人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打电话、遛狗,或者直眉瞪眼就过了马路。有时车辆开了几小时也不会被人注意到!这自然也是实验结果的一部分,都要记录下来。
而一旦被路人甲乙丙注意到,那就很尬了。绍特介绍说,上月 9 号,他们被 NBC 一位记者发现了,对方先是敲窗,后一路穷追,最后把视频放到了推特上;又有一次,绍特的同事在绿灯亮起时反应慢了一拍,后面的司机追过来一探究竟,结果“惊掉了下巴”。当然也有好奇者在意识到车内似乎无人时,会谨小慎微地凑过来一探究竟,这让躲在套子里的人感到“有些不适”~~~
当我成为福特的“套中人”
好吧,不体验不知道实验者们的尬。总体感觉如下:面罩还好,内里空间还算大,头部比较自由(但无法向后转,所以要依赖后视镜);身套就……加长得太到位了些。我的手啊、胳膊啊就只能老老实实搁在膝盖上,最多能握到方向盘的最下端,然后轻手轻脚地开车、按信号灯啥的。所以,我在车里的形象是这样的:
竖着大拇指的就是在下
此文写成后不久,舒特科也在 Medium 上发表了亲笔文章,结论如下:
我们的模拟实验显示:实验车辆的信号灯要反复闪烁几次后,人们才会明白其真正的意图。如果要让人们牢牢记住不同信号代表的不同含义,直至“习惯成自然”,那就要花费更长时间。但是通过实验我们认为:信号是有可能成为可视化语言、帮助无人车与人类互动的。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到如今,从业者们是该聚到一起来起草一份行业标准、开启消费者教育这一进程了……
我们相信:为帮助实现无人车上路的愿景,全行业很有必要统一起来,创建一套全球通用的标准。鉴于此,福特已经与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等在内的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在人流密集的市区路段行驶了 1800 英里,收集了长达 150 个小时的视频资料。初步结果显示:为无人车设计一套标准化语言将会收到一定的社会效益。为此我们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力争推动整个社会齐步向前,尽快拥抱拥有无人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