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泉:跨界十年,我投身创投界的三点心得
编者按:本来来自微信公众号 硅谷密探 (ID:guigudiyixian)
到底海泉是怎么进入创投界的?明星投资又有什么新玩法?在京东众创学院的演讲上,海泉深入讲述了他作为跨界投资人和创业者崛起的路程,分享了作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三大法宝。让我们看下去!
欣赏我的过去,提防我的过去
海泉说,他自己从 2009 年开始做个人天使,三年前才跟两位合伙人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统称的“海泉基金”。其实,这旗下包括了多支基金,海泉自己就参与管理了 6 支基金,这三年来主要投资的行业领域是 TMT、消费升级、医疗器械和智能家居。
那到底海泉是什么机缘巧合闯入创投界的呢?
海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已说过,他最早涉猎投资是从 2006 年开始,但那时候投的都是音乐制作、版权相关和实体产业,主要还是做音乐和文创相关的事。因为机缘巧合,海泉认识了很多跨行业的朋友,发现有些创业项目和点子让他很兴奋的时候,就有意愿参与和投资。
成为职业投资人后的海泉,坦言自己并不是“玩票”,而是每天都在更新自己的能力,这件事情已然成为一个进化的本能。
用海泉的话说,自己是激进鼓吹“改变、创新”的人,因为从业时间越长、包袱越多,越危险,自己所处的文创行业也是这样。“也许你十几年累积的经验、知识体系和人脉是成为阻碍自己干这行的最大包袱。但真正能阻碍你的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海泉又是怎么突破自己的认知力的呢?他提到其中两个方法:一,碎片化学习+学习力,二,系统化学习。但无论是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都要对过去形成的惯性要有自己的提防。
碎片化学习?估计我们的碎片化学习都来自于票圈了。没错,海泉自己也说,会每天浏览朋友圈,发现哪些是值得碎片化学习的内容(海泉说朋友圈好友没到加满那么多,但小探估计,几千个是少不了的。。当然,海泉朋友圈最多的还是做创业和投资这两个领域的)。
海泉认为,碎片化学习还要求有学习力,碎片化时间是有限的,比如在路上、车上、马桶上,5分钟、10分钟、20分钟不等,要快速吸取这些碎片化的内容,而且还能经过自己的梳理,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要有自己一套学习方法论。
除了碎片化学习之外,海泉还强调“系统化学习”,那就是自己寻找机会,以及主动空出来时间干这件事。几年前,海泉在读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尽管补考、挂科不少,工作原因还缺席了不少课。但是他仍然在坚持上课,笑自己已经成为了学校“最熟悉的面孔”。
海泉前年入学长江商学院,攻读文创班EMBA。正是希望自己有一整块的时间坐下来,不管课的内容是否全是精彩和干货,有一个大块的时间,听一个老师在那里讲课是“饱和吸纳”的状态,这跟碎片化不一样。他说,自己经常会有两天或者四天的时间跟同学们在一起分享学习,而且坐在身边的人往往是都自己的老师。他非常相信,结交新的朋友都是自己的老师。
“投资是一个靠专业、专注和业绩说话的行业。不是我在这个行业有明星认知度就可以做的事,当你跨过这个门进入另一个叫投资的行业时,在专业上是从一切归零开始的。我时刻告诫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出发,一旦出发了就不要停下来。”——海泉
宁可错过,不可过错
海泉和管理的基金们,都投了哪些项目呢?
最出名的莫过于海泉在天使轮就投的、羽泉演唱会上也用到了的平衡车 Ninebot了 (纳恩博平衡车,已获海泉基金、小米、红衫等投资)。海泉说,他们应该算是 Ninebot 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投的时候还没量产,那时的估值是一个亿出头,现在是估值15 亿美金,从账面上看已是 90 倍的回报了。
在平衡车的案例上,海泉分享了好的产品是如何做营销的。因为好产品还要懂得给自己做市场定位,异军突起,让市场看到你。而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是跟创业者、创业领袖紧密相关的。
当时,羽泉给在娱乐圈、传媒圈、投资圈的,也包括一些体育圈的朋友,送了100台新车试用,但海泉并不是要求说帮发几条微博,这在他看来,是很low的做法,而是属于好朋友之间的分享,真正好用的时候人家自然会感谢,使用这款好的产品,自然会去做自媒体的推广。
因为这些人都在自己的生态领域和社会上有巨大影响力,就在传播的同时,这也完成了产品所处的平衡车行业的市场教育,让更多的消费者通过一个事件聚焦看到了有这样一款产品,是明星在使用的产品,在没做所谓传统市场推广的情况下,完成消费者教育。
海泉基金在不到 3 年的时间内,约 83%的投资项目已获得下一轮融资,并有两家挂牌新三板,一家正处于 IPO 审核阶段。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成功率呢?海泉分享了自己的投资风格,那就是:宁愿错过,不能过错。
他认为,海泉基金是相对保守,争取达到零失误率的精品VC,不求量,求成功率。但是并不代表成为一个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如果做早期投资用PE的思路去干,那肯定干不下去,所以他鼓励投资团队要多看,遇到真正达到基金认知理念标准的时候,下手要快,所以并不是真的“保守”。
此外,海泉基金在投后管理工作方面比较有特色,基金同事都有这样的理念:让我们的资源帮到被投企业和我们共同成长。
比如,当时投 Ninebot,在行业里面并不是一个龙头企业,但是在基金的辅助推动下,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成立了智能平衡车产业联盟,让被投企业去引导产业的发展,变成一个有号召力、发言权甚至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同时也会通过这样的联盟去和政府部门沟通,获得国家政策在这个领域更多的产业支持。
商业杠杆力+品牌力+认知力
多栖的海泉根据自己过去多年的理解,把投资人和创业者崛起的有力支点总结成了三个法宝,那就是:1.商业的杠杆力;2.品牌力;3.认知力。
商业杠杆力就是比拼资源的能力。海泉打比方说,羽泉或者胡海泉有什么资源?演出资源、影响力的资源,但是,在受众群体里这个认知能否转化成跨界的影响力?又比如说,我对传媒有影响力,或者累积的行业影响力是否能够跨界使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商业杠杆力,还是要看分析后如何精准使用。
品牌力也很重要,涉及用户定位和营销。就是刚刚说的,“有了好产品,还要让市场看到你”。
比如说有一个误区就是:创业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可能会简单想请一个代言人。但海泉认为,自媒体时代的精准营销,没有把请的明星好好用好,就没有办法导流成为自己的消费者,这是没有用的。尤其还想做投放,如果投放到打开率越来越低的电视台或者传统互联网平台,转化率太低。
海泉坦言,自己也遇到过这种事情。看到融资成功的电商企业投资上亿资金冠名一档综艺节目,融这么多钱花在这种打广告的方式上,它的转化率有多少呢,全浪费钱。
认知力就是除了前面说的“碎片化学习”+“系统化学习”之外,还有突破自己认知的“创新力”,以及最后一点:相信直觉。海泉认为,要根据过去自己的领域里获取的认知和知识,包括每天更新的内容,加以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结合自己天生的性格、基因,在所处具体行业上去建立自己独立的所谓知识库。
海泉说,跨界很忙,但是废寝忘食也不觉得辛苦,因为音乐和投资都是替作品寻觅知音。投资,尤其是早期投资人最重要的就是投资后的管理和扶持,就类似替音乐作品去寻觅知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