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问VR:风口过去后的求生之路
现在AI投资的疯狂程度让我们不禁想起两年前的 VR ,一年前的SaaS,而一流的投资是敢于在风口之前押注的,一流的创业者是敢于在风口之后坚持方向的。阿尔法公社认为, VR 方向转冷反而是个好机会,让行业中的真正玩家浮出水面。
在阿尔法公社的【 VR 和视频处理】的密谋会上,科通芯城(00400.HK)/硬蛋CTO、前微软亚研院副院长李世鹏博士,锤子科技设计总监/VR负责人罗子雄,阿尔法公社的两位创始合伙人许四清和蒋亚萌,以及两家国内互联网巨头的VR负责人,多位内容、手势识别、传输解决方案等VR细分领域的创始人共谋VR行业的未来和创业机会,现场促成了不少实质性的成果:
- 两家巨头的VR负责人回答了若干个“XX方向你们准备做吗?”的问题,让各位创业者打定决心做下去,或者思考转型;
- 促成若干个合作意向,比如内容和流量、手势识别和内容分发、解决方案和带宽,还有一位创业者是读着李世鹏博士的论文研究生毕业的,当场和李博士约定改日登门探讨公司多年未解决的技术难题;
下面整理了8个问题供大家参考,当然还涉及到敏感话题,比如罗子雄现在在做什么,小米会不会做AR,哪些项目可以和乐视VR合作,华强北最高性价比的拍摄解决方案厂家的联系方式,等等。
1.VR的市场足够容下这么多玩家吗?
我们先算一笔账,到目前索尼的PS4已经销售了4700万台,预计17年能够突破6000万台。回想微软推出的Xbox的配件Kinect,即便只是增强部分游戏的操作体验,也在其积极的推销之下其销量达到主机的36%。只要索尼愿意推动,PSVR卖到3000万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对于游戏开发者来说肯定是个好事。
话说回来,如果VR只是一个玩游戏看小视频的工具,定位就是“游戏机 DVD机”,游戏机市场每年只有1500万台,无疑跟雷军所说的一样,“VR只是个玩具”。那么这个市场太小了,小到谷歌根本就不应该进来,更不用提英特尔、微软这些了。
未来VR的市场应该是游戏机 电视 PC的市场规模,其定位会是家庭娱乐市场,更大的市场会是AR,如TimCook所说“VR是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但不会有AR那么大”,AR的终极目标将是取代手机。
2.巨头们给创业公司留了什么机会?
谷歌、微软、Facebook等巨头公司早已布局VR多年,国内的乐视、小米也在都在积极完善自己生态版图,即便看似置身事外的阿里也重磅押注MagicLeap。在人才、数据、IP等等方面积累和储备,初创公司确实是无法挑战大公司的。相比于直接在平台层面正面竞争,小公司更适合从端上寻找大公司照顾不暇的机会,比如像拼接、拍摄、手势、定位、内容等等。
3.目前VR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硬件能力,从传输到芯片到显示能力都跟不上VR的需求。各家厂商做了很多聪明的优化,比如锥型编码、视角预测,来解决处理能力和带宽上的压力。像眼控,手势识别,无线传输这些”甜点”也在不断的加入,来提高使用者的体验,想必在17,18年会普及到各家的设备。但始终没有解决的是显示的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案都是手机屏幕加上两个透镜,一是重量难以做到使用舒适,一是纱窗效应非常明显。我们可以想见,至少两年内无法期待能够满足双目4k的屏幕出现。显示的问题只能期待科技上的革新,工程层面,短期内创业者只能在现有硬件架构中寻找机会。
4.硬件短板或许也是件好事?
反观手机行业,现在已经进入硬件的平台期,对于消费者来说,今年的手机和去年买的只是外观稍微好一点,硬件能力上没有明显的提升。这时候硬件产业就会停滞,只有内容上能够挣钱。VR恰恰处于所有人都不满意,但所有人都期待的时刻,现在是创业公司进入的好机会,假设2025年行业才走向成熟,一年一升级,两年换一次硬件,还有很多钱可以挣。
5.做头显的创业公司准备好了吗?
现在深圳每个月的头显出货量能达到千万级别,去年一台机器能赚到3块到5快,今年大概2毛到5毛他们都做。深圳的工场接地气,产品成本非常低廉,市场投放也非常快。创业公司如果没有在分发上的优势,希望靠着设计和功能上的创新,头显已经没有机会了。
6.硬件跟不上,VR内容怎么办?
有消费者被问到,如果有成人内容的视频,但是看不清楚,你愿意看吗?他说,会看,而且我会很用力的看。所以也可以理解深圳大量的廉价VR头显卖到哪里去了。在日本的成人用品展上,VR相关的内容,甚至“智能硬件”的丰富程度远超想象。
相比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实时性要求,强互动性直播的操作和延迟,在硬件不能支持之前,完全可以从一些对延迟和画质容忍度更高的业务切入。比如VR秀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降低互动,把视角压缩到双目180度,而且场景中大部分的内容是静止的,不会出现晕眩感,但对于观看者已经是完全进阶的体验。
对于内容创业者,即便VR的显示体验距离ritina尚远,能做的事情也已经很多,除了上面两个,还有驾驶培训、装修设计、产品展示等等。
7.技术公司如何夹缝求生?
越前沿的技术它越自然地跟B端是在一起的,只有越成熟的技术它才会越自然地跟C端在一起。技术导向的公司如果不是在流量或者资源上有特别的优势,从2B入手更可以专注于技术本身,而且B端客户相对更加理性,对能给其业务提供价值的技术更加敏感。同时2B公司的成长轨迹相对于2C制造爆款要漫长得多,这就要求创始人和团队都能耐得住寂寞,并且管理好现金流。与会的一位创始人谈到,他们做到现在差不多用了6年,中间经历了很多考验,给一些大公司做做外包项目也是很好的生存之道,一方面保持收入留住员工,另一面挑选项目一定要和公司方向有契合之处,这其实是变相的技术积累。
8.什么样的VC会跟你穿一条裤子?
其中一位与会的创始人提到,之前有投资人找上门来“我们打算投你,但是你得给我一个保证,保证我投完你们之后没有风险。”这样实在无法称之为“风险投资”。
做技术的创业者经常会有大公司的战略投资部找上门来,给出的诱惑条件就是可以帮助你跟业务部门深度合作,往往创业者就上钩,毕竟接下这样一个大单,数据足够融下一轮了。
其实不然,站队之后就没法和其他家合作是大家都已经清楚的原因。更深一个层次,战投部的kpi是投资回报或者战略布局,而业务部门考虑的是自己这个部门给公司提供了什么价值。从自身利益考虑,如果CEO问CTO,”咱们新投的这么个项目技术怎么样“,CTO只会有两种回答可能,”他们完全不行,对公司没价值”或者“这没什么难得,咱们自己完全可以做”。战投拿下你之后,对于业务部门唯一的价值就是想看你的技术和产品的时候随时拿来看,都学会之后要么吃了你要么弄死你。
阿尔法公社许四清表示,对于早期创业公司,找到愿意帮助你的投资机构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合伙人,从基石客户对接到业务方向咨询到下一轮融资的对接。投资人自身的经历,有没有创业成功过,有没有深度参与过项目孵化;基金的结构设置,LP是基金、上市公司还是成功创业者,融资协议是最大化投资人利益还是帮助创业者维护公司利益。
当然,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何极大化地压榨投资人支票之外的价值,也是对创始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