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了共享单车的我们,是怎么看共享汽车的?
在共享概念兴起的大环境下,国内 共享汽车 领域的创业在最近频获关注。以奔驰旗下Car2go为代表的分时租赁模式在国内外均有多年的发展,而在持续关注国内共享出行领域后,我们认为 共享汽车 的分时租赁模式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这主要基于两点:
首先,年轻人更愿意选择使用资产,而非保有资产。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保有一辆汽车的成本太过高昂,购车、牌照、保养维护等等费用对于无财可理的年轻人都是不小的负担。
其次,共享汽车的发展将会是政府乐见其成的趋势。 同样给出十万块牌照,共享汽车能够覆盖到更大的人群,并且有效帮助城市减少拥堵和污染,可以预见到这一模式将会受到社会管理者的欢迎。
在共享汽车(分时租赁)上,我们的一个基础判断是: 普通创业者很难在这一领域逆袭,VC参与的机会也相对较小。而掌握三种能力的参与者——资金成本足够低、掌握政府资源、具备大规模造车能力——将有大概率成功的机会。
理由有三:
第一,小资金不足以支持共享汽车(分时租赁)模型进入正向循环。
从本质上来说,共享汽车和 共享单车 都是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模型的核心在于如何以较低的成本投放车辆,并达到规模效应。
我们可以将摩拜定义成一个以新型硬件为基础的资产管理公司:摩拜运行的就是单车版的分时租赁模式,通过在全球运营资产,产生回报。但相比单车,共享汽车想要像单车一样快速起量,形成规模效应,并不是小资金可以支持的。
一辆单车的造价在百元至千元不等,通过VC千万级或上亿级美元的投入, 共享单车 企业能够造出相当可观数量的单车。而一辆汽车的造价至少在五、六万元,同时汽车的系统工程复杂度高,周期也更长,如果是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的资金,高昂的成本和资金规模都无法支撑整个商业模型。
第二,共享汽车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
与单车相比,共享汽车需要更为大量的资源支持。牌照、路权、停车等都是不掌握资源便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良好的政府关系与资源非常重要。以一线城市的停车为例,虽然表面上一个小时的租车费用只要十几块钱,然而用户实际付出的周边成本会相当高。如果无法利用资源解决停车等问题,汽车的共享就很难实现。
第三,共享汽车(分时租赁)是一件对运营要求越低,越有可能成功的事情。
一旦需要运营,成本一定上升,补贴、刺激、人的调拨……每个节点都是效率的损耗点。摩拜商业模型的优点在于维护成本低、丢失率低、损耗率低,而汽车的后续保养、维护就复杂得多。
理想状态下,一辆共享汽车由主机厂商生产出来后,政府给予它一定的路权和停车权,这台车就应该可以自己运营自己。除了适当地通过用户行为来干涉、影响以外,其他的运营都应该要轻。而不掌握“资金成本足够低、掌握政府资源、具备大规模造车能力”三种能力的创业者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因此在未来,这三类是我们认为有可能成为汽车分时租赁领域的主要玩家——
- 上市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能够投入大规模、低成本资金
- 政府PPP投资:掌握足够多的政府资源,能解决牌照、路权、停车等问题
- 主机厂商:具备低成本、大规模造车的能力
而如果有人能将三种资源整合在一起,那么成功的概率将非常高。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场景:
乐视或神州宣布在二级市场发100亿的债,随后用这个债和各地的PPP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在每一个城市和当地的主机厂商合作。
比如在上海,和上海国投、上汽集团进行合作——上海PPP投资能够帮助解决资源问题;和上汽集团合作定制一款共享汽车,汽车的维修、保养都在当地解决,降低成本。那么此时公司就变成了简单的运营方。
另一种想象是未来出租车公司也可以涉及这个市场。
出租车公司手中有大量的牌照和良好的政府关系,在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虽然现在的出租车公司都面临“用人荒”的问题,但或许未来可以形成一种“一个司机管理多台车”的模式:一个司机自己开一辆车,同时也帮公司管理着距离自己最近的一台共享车(不是一一对应)。比如当一台车停在A地,但需要把它停到停车费更低的B地,或是政府更希望这辆车停在的地方时,就由出租车司机来完成这项工作。最终形成1个司机对应1.5或1.6台车的比例。
共享汽车领域创业仍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在此分享部分我们的思考与想法,欢迎大家前来共同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