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那么大,电影保底发行为何还这么流行?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风险那么大,电影保底发行为何还这么流行?

本文由壹娱观察(微信ID:yiyuguancha)与闪电娱乐指南(微信ID:shanyuzhinan)联合撰写

文/浩哥、陈昌业

截止到12月7日,《我不是潘金莲》已经上映20天,其票房达到3.91亿人民币,虽然离耀莱保底的5亿人民币还是有不少差距的,但是通过北京文化和文投控股披露的公告来看,似乎参与保底的公司都已成功上岸。

目前来说,《我不是潘金莲》中涉及的华谊兄弟、文投控股和北京文化均已在这个项目中取得了收益,但是从总体上看,今年的 保底发行 还是失败多于成功。其中《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绝地逃亡》、《封神传奇》、《盗墓笔记》等影片中除了《盗墓笔记》成功突破保底票房外,其他影片均未达最低的保底线。

保底发行 的大热源于几个成功案例带来的巨大收益。

2014年,当时还叫北京旅游的北京文化与中影股份北京发行分公司为《心花路放》保底5亿元,最终票房达11.7亿元,为自己的保底发行打响了第一枪。同年上映的《后会无期》由博纳3.5亿元保底发行,该片最终票房6.3亿元,博纳的押宝大赚了一笔。再加上今年年初的《美人鱼》,以和和影业为首的多家公司保底票房18亿,最终票房突破34亿元。

风险那么大,电影保底发行为何还这么流行?

这些爆款的成功案例直接刺激了大量公司瞄准影片保底,特别是这两年诸多基金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并投身于保底发行的狂热中,都希望借助资本的能量赢得保底(对赌)后的超额回报。紧跟而来的便是,从《梦想合伙人》、《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到《封神传奇》《绝地逃亡》,以及《我不是潘金莲》,几乎全军覆没。

成功让人盲目,失败叫人清醒,这一年大大小小的保底案例逐渐令行业深刻体会到了保底发行背后的残酷。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们也看到,影视行业的风险是如此之大—即便顶着成龙或是冯小刚的光环,风险也从来不易控制。

《绝地逃亡》:临上映前,片方突然“回购”保底追加宣发,为保底方减压

《绝地逃亡》原本上映时间为2016年贺岁档——这是成龙曾经最有号召力的档期,却因为去年贺岁档竞争激烈,选择了调档,并一直拖延到了今年的暑期档。

影片上映前,出品公司唐德影视发布公告,称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唐德电影与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和和影业、中联华盟文化传媒签署《影片〈绝地逃亡〉联合发行合同》。根据合同内容(不完整引述),保底方保证唐德不少于10亿票房应得的分账收益(306,695,400 元),此后按照票房数额阶梯调整分账比例,唐德能获得的可分账收入占比逐次降低。以上合同帮助唐德影视在影片上映前就获得了3.06亿的现金票房收益,减去2250万美元的投资成本和允诺的5000万的宣发费用,唐德已经能获得约1亿左右的净利润。

风险那么大,电影保底发行为何还这么流行?

然而自今年3月开始,国内电影市场气候急剧变化,票补退潮之后,四月、五月均出现负增长,这恐怕是行业集体始料未及的,对于年初因《美人鱼》保底大获成功而艳羡的各个土豪们来说,突如其来的寒潮让下了重注的《绝地逃亡》保底发行看起来有些摇摇欲坠。特别是暑期档开场以来,市场清淡,到七月上旬其实已经有当月负增长的趋势显现。

就在唐德影视公布保底发行合同仅仅一周之后,该公司再次发布公告,称旗下从事电影发行业务的鼎石影业入局参与发行,同时由唐德影视再次追加2000万元宣发费用,并称“鉴于公司对电影《绝地逃亡》主创人员、制作团队的信心和对票房收入、超额收益分成的良好预期”回购了15%的票房收益权。

通常而言,在已被保底的情况下,而且在暑期档已明显疲软的明显征兆下,10亿 的票房目标基本无望到达(公告所描述的乐观预期令人怀疑)的前提下,唐德其实无须担忧票房高低会否影响它的收入,如果说有奢望超10亿票房,在7月中旬这几乎就是完全不理性的,因此理性来说,当时很难理解其追加宣发费用,从而令自己收益减少。而且,更加无须回购保底份额令自己原已板上钉钉的收益减少。

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唐德影视两份公告之间,保底方一定是因为《绝地逃亡》项目的风险已不容乐观,为了能够再尽力触达保底线,与保底方或有协商重置权益,也即风险再平衡,比如追加宣发费用以更大程度确保首周末的票房成绩。毕竟10亿票房需要至少三周的长线放映,如果不能在首周有较高票房成绩和排片率,10亿票房就铁定无望,此时也唯有唐德再追加宣发费用保护保底方。而回购保底份额,则真是大大帮了保底方卸下了一些包袱,这或许是因为唐德也考虑到自己的收益已经足够承受一定的减量,而如此保护合作方利益,未来或许有利于更多的长线合作,也算是一种广结善缘吧。

《我不是潘金莲》:本是卖相极好,未料处处是坑

风险那么大,电影保底发行为何还这么流行?

冯小刚,就是票房的保证。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耀莱影视会在《我不是潘金莲》尚未开机时便雄心勃勃5亿保底该片的原因。

但即便是冯小刚,也无法确保一部电影在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不遭遇令5亿保底信心动摇的黑天鹅。

圆形画幅,挑战观众观影经验,创作上的冒险固然值得尊重,但商业上的风险陡增亦是必然,保底合同当中当然不会确认创作上的义务;

去年12月,华谊还与万达因《寻龙诀》合作无间,春节过后,叶宁加盟华谊,从此两家公司结怨,华谊出品影片再难在万达院线获得充分的排片空间;

敏感题材,挑战审查尺度,令该片从原计划的国庆档延后到了传统淡季11月。即便在国庆档并无胜算,但国庆档的票房容量能为《我不是潘金莲》提供足够的首周票房和广泛传播的口碑,而11月却只能自己打开市场局面,独木难支;

再紧接着影片上映后,冯小刚怒撕王健林,事与愿违,舆情一边倒令《我不是潘金莲》更加被动。

这可能是今年保底发行里最生动的一个案例,因为所有的令风险不断攀升的意外都清晰可见,而它们的发生又确实是属于电影行业独有的意外——不熟悉电影行业特点的投资者,这次相信一定是大开了眼界了。

对于保底发行方耀莱而言,变化如此之大一定是始料未及的,5亿保底本就在今年下半年开始以后就岌岌可危,临上映前还如此险象环生,更是令院线发行的压力激增。也因此,如何在最后阶段尽快平抑风险的合作伙伴是释放上市公司压力的一个当然的考虑。

11月30晚北京文化《关于新闻媒体报道的澄清公告》中披露了北京文化对该片亦投入了一定的宣发费用,这与《绝地逃亡》里唐德追加宣发费用有些殊途同归,都是本已高枕无忧的被保底方却加注了宣发费用。壹娱观察(微信ID:yiyuguancha)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文化董事会秘书陈晨,他介绍称,北京文化还投入了一定的票补费用。

找到更多的合作方加大宣发投入,一方面凸显了保底发行在临上映前压力突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保底方对通过合同各方的权责变更或追加宣发力度来消解风险的需求。

北京文化:可能是最有经验的保底方,开创了复杂的分期支付保底

成功保底过《心花路放》,又成功被保底过《我不是潘金莲》,北京文化看上去是目前在保底实战经验里战绩最好、见识最广的公司了,也因此,在他今年的两份保底发行合同里,能够见出其对利用合同安排谨慎设置保底条件的“机智”。

 

今年8月2日,北京文化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在《战狼2》开拍前即签署了对该片的8亿票房保底合同,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文化采用了分期支付保底金额的方式,颇为复杂,但如今看起来确是小心翼翼地以此控制项目风险的“妙招”。

风险那么大,电影保底发行为何还这么流行?

根据公告,为了降低北京文化的风险,保底金额一共通过5期打款:第一期在协议生效 15 个工作日支付4000 万元;第二期在影片关机前 7 个工作日内,支付3000 万元;第三期在首次看片后 15 个工作日内方支付3000 万元;第四期在提供放映许可证 7 个工作日内支付4000 万元;第五期是保底票房收入即7759万元,在影片上映后 3 个月内支付。其中前四次保底金额均由北京文化支付,最后一次为影片的另一个保底方聚合影联支出,并且聚合影业还会支出6000万的宣发费用。

同样的保底安排,还出现在了12月1日,北京文化保底《一代妖精》的公告当中。北京文化将按照总票房5亿的收入,购买影片《一代妖精》主要出品方工夫影业的部分票房收益权,并支付给对方大约7473万的票房净收益,这7473万元将通过四期支付,同时公司还将为该片支出3000万的宣发费用。

以如此复杂的时间节点的方式支付保底金额,于被保底方而言,能够在高成本制作的压力下,比过去更提前地获得保底收益的金额,降低了制片公司的成本压力也是风险压力;于保底方而言,在每个时间点上,又能够根据对项目进展的评估更好地考量风险,或能够以此判断是否中止保底合约,即便须支付违约成本,但也能即时止损,避免影片不断陡增风险导致类似上述两部影片那样无法回头的困境。

谁还在虎视眈眈如此高风险的保底发行?

保底发行往往涉及上亿资金的,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成功失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其中以电影营销起家的剧角映画在连续为《栀子花开》《恋爱中的城市》《师傅》3部影片保底失败后挂牌新三板的计划已经搁浅,而通过发行惊悚片起家的福建恒业也由于《梦想合伙人》和《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的亏损而淡出了电影的保底发行。这些失败的项目不是预期过高就是项目本身不过关再加上保底方介入的时间点不佳导致了这些保底发行的新贵接连失败。

另外某些新型影视公司的资金能力不够雄厚导致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不高,一两个项目往往就拖垮了一个公司。

但是猫眼、微影、阿里影业以及阿里影业的影视子公司中联华盟等拥有互联网背景的公司却希望通过保底发行在影视行业站住脚跟。 这些公司的资金雄厚且有直接能够推动票房的发行工具,不仅有相当实力承担风险,而且也有相当实力创造奇迹。

同时互联网公司虽然支出了高额的保底费用获得了影片的发行权,但是互联网公司不仅仅寄希望于这部分超额票房对公司带来的投资收益,他们的回报还体现在用户积累上。一旦取得一线大片的发行权,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吸引用户使用旗下产品,而用户数量的积累可以为互联网公司带来更多的增值收入,并提高公司估值,这也变向地降低了互联网公司介入保底发行的风险——所求更多,当然就不会被一城一池的失利拖垮。

 

投资永远是一种冒险,回报和风险也永远是成正比,保底发行在工具属性上有利于为长周期的电影项目的参与各方配置风险/收益,但无法改变电影无论从行业还是产品本身都是风险极大的特点。从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起伏波动里也可以看到,深刻甚至残酷的教训,也在令保底发行的合同安排发生着进化,各方主体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当中做着灵活的互动,在共赢的共同目的下尽力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波动,以及也有通过引入其他公司完成类似再保底的风险再配置。

从来都是摔打里获得的成长更快,2016年即将过去,保底发行未完待续……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联系:壹娱观察(个人微信ID:yiyuguancha6)

壹娱观察(公众号ID:yiyuguancha)想做中国电影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加速会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电影发行公司电影保底发行保底发行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