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对微信海外版的几点吐槽与担忧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作者Elliott Zaagman(艾略特·扎格曼) 是一名培训师、组织变革管理咨询师,专注于帮助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他所采用的全方位四维讨论模型,可以从内到外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帮助公司尽快迈出通往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您可以通过Linkedln或个人微信号:ezaagman 与他联络,或关注他的新浪微博@Ell小查。

Ell长期在中国生活、工作,本篇文章基于他对微信国内版和海外版的自身了解和周边调查而来,他试图探寻微信这款中国国民级应用为何在国外未实现同样的成功的几点可能原因,以及目前国外用户对微信海外版的真实用户体验

经作者授权,本文中文版首发虎嗅,由虎嗅编译,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务必注明该条虎嗅注全文。

一个月前,我去纽约拜访了一个朋友,他是一位技术达人。在我看来,他绝对是属于“第一批吃科技螃蟹”的人。他家的整个房子都是用语音系统来掌控的,无论是灯、空调,还是洗碗机,几乎所有的家用电器都用亚马逊的Echo来控制。在我看来,他对一切消费级前沿科技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他的工作自然也和这些话题有关——他的任务是为B2B初创科技企业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我们的友情开始于几年前的北京,那时候他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后来他毕业回国,我们就通过微信来保持联络。有时候,他会希望换个社交App和我联系,我当然是觉得没什么,一般都会顺着他的意思。

但有一天他终于解释了自己不想用微信的原因:“我开发的APP越多,就愈发难以忍受微信,因为它总是在不断生产新的缺陷。而一想到他们有那么多的用户,我就更是觉得他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事实是,对微信颇多微词的外国人并不只有他一人。许多外国人或是用中文以外的语言来进行沟通的用户都觉得微信作为一款社交APP,表现得并足够不优秀。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广大中国用户早已习惯了微信,因此即使这款即时通信App有瑕疵,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忽略。这就像水中的鱼儿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水中游泳,因为它们早已在潜意识里把水视为了一种理所当然。

可是不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就不见得这么想了。不客气地说,微信对于中国人以外的其他用户而言并没有什么价值。而我接下来就会详细分析下,微信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导致他们在海外市场不受待见。

1、本地保存

微信上所有的信息都保存在你的使用设备上( 通常情况下,这就是你的手机 )。这意味着一旦你换了新手机或者用一个新设备来登录微信,那么你势必要将原有信息从那部旧手机里手动“搬运”过来,而不是用云端存储来下载。

我猜我们中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过上述的麻烦,但这还算好的;如果你的手机丢了或者被偷了,那么丢失微信上的全部数据就意味着一个现实的危机。

对于不采用云技术这件事,微信的官方解释是他们要保护用户的隐私,而这恰好就引到了我的下一观点。

在论述我的观点之前,我们先看下微信的加密方式。和其他即时通信App不同,微信并没有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他们采用的是传输加密法。

那么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我们先来看端到端加密技术。

“端到端”,顾名思义,就是让一端发出的信息只能被特定的另一端收信人解密,整个过程中不允许第三方介入。换言之,只有信息终端才持有密钥,负责传递信息的服务器仅作为媒介,它既没有秘钥,也无法解密信息。

而传输加密则不同,除了信息的发出方和接收方,作为平台的服务器同样也能解密信息。

具体的说,当使用传输加密时,微信自己也有密钥,也可以破解平台上的用户所发出的信息。您可以理解为你的信息发出后,收信者不只是你指定的收信人,还有微信的服务器。

不过我们都知道,即使是端到端加密也无法确保百分之百的安全,所以当第三个变量进入时,信息传输的安全性自然也会进一步打折。打个比方,知道你密码的人越多,你的账号被劫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安全、隐私,信息透明度(Security, Privacy, and Transparency)

传输加密法更令人不安的部分在于,腾讯在管理平台上的海量信息时缺少必要的信息透明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到微信用户的隐私权。

相比之下,Facebook的表现就要好得多。尽管后者也没有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信息透明,但至少他们为此做出了努力。

Facebook会把各国政府( 出于各自的安全考量 )而向Facebook发出的每一条信息查看请求记录在他们每年出版的《全球信息透明度报告》中,并会定期向公众发布。除了Facebook本身,这份报告中涉及的应用也包括Facebook旗下的Messanger和WhatsApp。

此外,Facebook还多次表态,他们没有在Messanger和WhatsApp里植入“后门”。在这件事上,尽管FBI和巴西政府多次向Facebook施压,但目前为止,他们仍找不出后者植入“后门”的证据。

在信息透明度方面,Facebook也做得不错。他们会不定期向密码学专家开源自家的信息技术,还发表过白皮书,专门讲解自家的加密协议的技术原理。

与Facebook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腾讯几乎从未定期发表过类似的信息透明度报告,也没有向公众公开过他们的政府信息查询政策;他们从未公开透露过自家的信息加密协议,因此他们的用户也无法确知,在使用微信时,自己的信息究竟是否安全。

最新版微信的隐私政策明确表示,微信可以“保留、保存或披露”用户的个人数据以“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当然,这条协议也并不稀奇,美国和其他国家政府也会对社交App进行监管。但微信的这条协议的风险在于,由于它弃用了端对端加密协议,就意味着它还会给政府以外的其他机构打开窥探用户信息的方便之门。

回到刚刚加密方式的讨论。微信官网的解释是,由于他们选择的是传输加密和本地存储,因此他们不会看到用户在微信上保存的信息:

 “您在微信上的信息只是在您的设备和我们的服务器进行传输。我们将确保您的信息安全,保证第三方不会在信息传输中窥探您的信息。我们不会永久性的保留您留在服务器上的信息( 包括文字、照片、音频、或其他富媒体文件 )。一旦您的指定接收方收到了您发出的信息,微信平台会自动删除您留存在服务器上的信息。换句话说,任何除您和信息接收方以外的第三方( 包括微信自身 )都不会看到您发出的信息内容。”

不过现实的情况真如上述条款所言吗?在2017年四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曾刊发了一个实验结果,他们发现微信会对用户所谈论的话题进行审查。

也许是考虑到会有人对微信的安全和隐私政策持有异议,微信在官网上提供了一个电子邮箱,据说这是“隐私管理办公室”的联络员联系方式:


不过,如果您真的尝试给这个地址发邮件、提问题,那么你只会收到这样一个自动回复邮件:

老外对微信海外版的几点吐槽与担忧

而当你点进上文所述的页面,你将看到一个下拉菜单,上面会让你在一系列已经准备好的问题上勾选你想问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没有提到加密协议。当然,你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询问微信的安全问题或是举报平台上某些涉嫌辱骂的内容。但就隐私和安全政策而言,没有现成的选项供您选择。

老外对微信海外版的几点吐槽与担忧

老外对微信海外版的几点吐槽与担忧

我试过用这个渠道向官方提出了我的问题,但我却并没有收到回复。根据下图信息,或许,他们可能只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雇佣专职回信的员工?

老外对微信海外版的几点吐槽与担忧

 Source: https://www.amnesty.org/en/documents/POL40/4985/2016/en/

缺乏透明度的隐私和安全条款造成了信息真空,也让谣言有了栖息之地。我和很多老外聊过,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和传说。有的说自己在微信上的聊天记录被监控了,也有的直接说自己发出的信息被“劫持”了等等。而这些真真假假的传说在不知不觉中就给这款社交App增添了不安定气息,因为谁也说不清在微信上,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

3、设备切换不方便( Multi-Device Inconvenience )

大部分人都觉得用电脑键盘打字要比手机打字方便得多,但只有微信不这么想。和很多其他即时通信App不同,你若想开启电脑微信,就必须先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手机端账号的授权,而这种繁琐的操作很容易令用户厌烦。

4、本地化程度不足 (Localization)

作为一款主要服务于中国用户的App,境外人士在使用它时多少会觉得不方便,毕竟其中的很多功能他们是用不了的。不过微信其实也并没想怠慢他们,只是微信所做出的努力似乎适得其反。

举个例子,他们虽然在微信支付里增添了“国际信用卡”界面,但是当我的朋友真的把卡号输入后,弹出的却是这个效果:

 

老外对微信海外版的几点吐槽与担忧

 

另一个问题是区别对待。就拿个人公众号来说吧,中国用户如果想注册公众号,只需提交姓名和身份证就可以;不过由于外籍人士没有中国的身份证,他们自然也就没办法注册个人公众号。当然,外籍人士是可以注册企业号的,只要他们提交必要的文件就可以。不过即使在这个场景里,中外情况也不尽相同。中国用户的公众号是全开放的,也就是说,不论是何国籍,你都能阅读到他们的内容。但外籍人士的企业号内容只对外籍人士开放,这就意味着他们发表的内容没办法让最广大的用户群体看到。

另一个问题是微信的应用生态问题。在国内,微信可以和摩拜、ofo、滴滴、大众点评等App构成无缝对接的应用生态,但在国外,支持微信支付的零售商寥寥无几。微信在国外就如同鲨鱼进了热带雨林——那里没有支撑微信繁荣发展的生态环境。

 

5.   其他小毛病 (Other nusances)

 

新消息推送

如果我没搞错的话,只有当微信处于开启状态时,你才能收到新消息推送。而Facebook就不是这样。即便它处于关闭状态,你也同样可以收到即时消息。

换句话说,如果你连续几天都没打开这款App,你就不一定会收到即时推送。也许这件事对每天常看微信消息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问题,但对于那些把微信作为第二甚至是第三沟通工具的人来说(尤其是很多外国人来说)就不是个小问题了,因为他们很可能是在好些天过后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太多重要消息。

 “关注”vs“朋友圈”

我们知道,社交媒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公众人物与普通人建立起联系。Facebook和Linkedin的“喜欢”、“关注”、“好友”等功能就是为这一功用服务的。

但微信与Facebook们不同,他没有采用类似的功能。如果你想关注某个你并不认识的公众人物,你要么征得他同意,加他为好友;要么就直接换微博来关注他。

 

好友人数限制:5000

 

对于那些想把微信当做一个公共平台的用户来说,5000人的好友人数限制并不会让他开心。

 

没有内置视频功能

 

最近几年,Facebook和Twitter都把视频功能置入在了新闻feed流中。这样一来,用户可以更方便的观看视频而无需跳转到另一网站。事实上,也正是这些做法在促进“视频为王”的时代尽快到来。

但在中国,“视频为王”的时代还远未成型。而我个人认为,这或许也和微信有关。如果微信也采用这个功能,让用户在观看“朋友圈”的时候能更方便的观看视频,会不会是个好主意呢?

 

最后的思考

毫无疑问,微信在中国应用广泛,用户群体庞大。这款App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给中国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光是这一点,就足够令人惊叹了。坦白讲,我也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手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App是微信。

其实,相比于“数落”微信的诸多不是,我更希望能通过对微信海外版的检视来一窥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而我最终发现,人们对App的喜好与厌恶折射出的其实是国与国之间文化氛围,政治观念,以及互联网生态的巨大差异。



随意打赏

老外吐槽微信海外版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