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将向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敞开“输血”,这是开放还是自废武功?!
接近中移动市场部的人士透露,中移动正在制定4G流量与腾讯、优酷等视频平台会员的捆绑销售计划。
此前,中移动已于今年5月17日推出“任我看”套餐,为用户观看各平台内容,提供最低0.8元/G的定向视频流量。
此次计划则将 在“任我看”基础上, 把中移动的流量、用户群与互联网平台会员捆绑,为互联网视频平台会员提供计费,流量单价也可能进一步降低 (具体降幅目前未知) 。
这将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战略转折。
在此之前,中移动流量与业务的深度捆绑,其接近9亿的海量用户与流量资源,都将向互联网公司全面开放。
问题在于,对这家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此番开放未必能构建起自己的生态蓝海,却有可能自废武功,令其绸缪多年的互联网转型努力毁于一旦。
低价倾销高额补贴,将涸泽而渔
截至2017年6月,中移动的用户总数已超过8.66亿,其中包括5.93亿4G用户。这些用户每年使用的平均流量已达1027兆,且还在以每年127.7%的速度增长。
这是一座无比庞大的金矿,如果获得其资源加持,足以立地再造一个互联网巨头。过去,无数互联网巨头垂涎而不可得;而现在,它却已向互联网公司敞开输血。
以“任我看”套餐为例。它的资费中1G流量最低仅需0.8元。而在中移动自己价格体系中,1G国内通用流量价格为60元,本地流量最低也需要9.9元。
也就是说,中移动牺牲了91.2%的利润空间,来给互联网视频平台的业务做补贴——如果按国内通用流量价格计算,这一数字甚至高达98.7%。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这堪称提神醒脑的超级大礼包,但对中移动来说,却将成为自废武功之举 。
虽然从短期来看,运营商流量与互联网平台业务的捆绑,将有效激发流量增长,但 从长远来看,巨大的补贴价差必将激化用户对中移动流量价格的积怨,倒逼中移动流量资费的加速下滑,让中移动的流量增长天花板提前到来 。
事实上,以极低价格倾销来换取流量增长,这种涸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在国际上更已有惨痛先例。
此前,沙特电信公司STC就是选择了纯管道化的无限流量经营策略,初期流量规模确实迅速增长,用户的平均流量2年内达到8G,3年达到了20G,但当流量价值被充分透支,其用户、收入、利润就已出现不可逆转的全面下滑,无计可施。
事实上,联通推出的冰激凌套餐,与STC的无限流量经营策略如出一辙。
自掏腰包,养肥竞争对手
更重要的是,运营商的这种补贴并不是直接给了用户,而是掏自家的腰包养肥了竞争对手,实为割肉饲虎。
自从3Q大战以来,开放合作看似已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但事实上,一个生态究竟应该开放还是封闭,并无优劣定论,譬如苹果就是封闭生态的成功代表,而无论如何开放,也必然有不可逾越的底线,就像腾讯虽然开放,但也从未与淘宝和天猫合作导流。
现在,中移动却正在反其道而行之。
要知道,如何应对互联网冲击,一直就是中移动这些年最重要的战略问题,没有之一 。
在2001年,以“移动梦网”拯救互联网公司于水火之时,中移动还是整个中国信息产业的绝对中心。但时移事易,随着梦网模式逐渐式微,移动互联网崛起,BAT等互联网公司早已成为新的“先进生产力”,甚至以OTT业务掉头反攻运营商的基础业务。
为了避免彻底沦为互联网业务的流量管道,从推出飞信、移动应用商城 (MM) 和Ophone,布局八大业务基地,到组建致力于应用和内容的各类专业公司,中移动一直在通信主业之外积极布局,试图在互联网业务领域打开局面。
2015年,中移动互联网公司、咪咕公司、物联网公司等专业公司成立。作为中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关键落子,这些子公司被赋予了再造一个中移动的重大使命。其中,中移动互联网公司曾公开宣称三年估值1000亿的目标,咪咕公司虽未公开披露估值目标,但据坊间传言,其估值也在500亿到1000亿之间。
两年来,这些公司频频发招。中移动咪咕公司在整合五大业务基地的基础上向垂直化领域进军,推出咪咕跑步、咪咕影院等一系列新业务;互联网公司则以MM、139邮箱为入口,整合飞信推出RCS新版和飞信,升级云笔记、通讯录助手等,谋求打造自己的杀手级应用。
2016年,中移动集团更提出“做强连接应用、做优连接服务、做大连接规模”的“大连接战略”,剑锋直指数字化生活服务,以期攫取在信息消费中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价值。
然而, 这样的转型意味着,中移动必须与决策反应迅速、业务机制灵活、市场作风凶悍的互联网巨头正面对决 。
在这个对决中,中移动最重要的生命线,最坚实的城墙,就是自已多年累积的用户基础。正是这些资源的注入,才支撑了中移动互联网公司、咪咕公司、物联网公司等尚在雏形中的转型布局,不被来自互联网平台的竞品强势碾压。
但现在,“任我看”、捆绑计划等新政策,将资源和补贴反哺给它们的直接竞争对手,此消彼长之下,中移动多年来的布局与转型努力,都将遭遇重挫,甚至有可能在竞品的反扑下灰飞烟灭。
而中移动如果在这些领域全面放弃和退出,就意味着它苦心孤诣的大连接战略将彻底流产,在价值链上只能以哑管道的身份看着光鲜的竞争对手慨叹,自己祖上也曾经阔过。
中移动找错了竞争对手
分析人士称, 中移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战略性失误,根源于中移动追求短期业绩表现的KPI思维 。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电信与联通下属的内容运营机构,已经从一年前基本放弃了内容运营,而是以内容运营之名行向互联网平台贩卖流量之实, 事实上,这两家运营商早已经开始了流量与互联网平台会员的捆绑合作 。
当然,这两家运营商的行为,既受迫于中移动的竞争压力,也有各自的考量与布局。
比如联通,虽然也与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乃至各领域的巨头展开了密集合作,看上去与中移动的捆绑销售计划也颇为相似,但 它的所有合作都是以推广自已的用户卡为核心目的,是借各家巨头力量,快速提升自身的用户规模 。
比如,联通与各家互联网公司的腾讯王卡、蚂蚁宝卡、京东强卡、百度神卡等合作,都需要用户办卡成为联通的新用户,才能享受资费优惠。这意味着,联通通过深度合作,将这些公司变成了自己获取新增用户的渠道,并谋求改变行业竞争格局,扭转自身弱势的突破口。
但这种以增长用户为核心诉求的战略,早已不适用于中移动这家已走到垄断边缘的行业领头羊。
全国手机用户普及率达96.2%,已经使得中移动新增用户的空间极为狭小。而作为发展用户核心抓手的终端策略饱受诟病,也使其本就狭小的新增空间进一步丧失。
针对其他两家运营商联手推出的全网通手机,中移动要求手机厂商推出移动定制版4G 全网通,俗称阉割版。此举被认为是中移动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开倒车的一个昏招,是在没有增量用户、发展势头下降局面前的病急乱投医。这种强行限制使用其他运营商网络的做法,丧失了来自用户、终端厂商和渠道商各方的支持,让自己又退回到TD时代终端中移动独舞的境况。
而流量和内容方面中国移动选择的跟随策略,同样面临没有增量的情况,因此只能在自己已有的存量用户上作文章,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方式,把存量用户“洗”到新增用户中。
这种从左兜到右兜、以完成考核指标,而考核指标只考核新增,并不考核存量保有的短视行为,正是当前运营商省级公司的一大积弊。
事实上, 联通的长袖善舞已不仅限于业务层面。其混改计划传言要引BAT及京东等巨头入局,投资额度将达到120亿美元,这是要通过引入民资甚至外资来拓展和壮大国资产业的路子 。
因此说,中移动采用跟随策略,并没有考虑联通市场打法背后的真正目的,也没有考虑彼此的战略与资源差异,只是为了跟随而跟随,结果导致了最终效果的南辕北辙。
“ 显然,中移动找错了竞争对手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用户规模远低于中移动的中电信和联通,即使加起来也不足以成为中移动真正的竞争对手,中移动真正应该着眼的,是在新业务上破局,构建面对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长远竞争力,而不是与中电信和联通在传统业务上纠缠。
“不考虑长远发展,不考虑战略大局,盲目跟随其他运营商的市场步调,这是典型的运营商省级公司思维。”该人士表示。
致命的问题是,在整个中移动集团层面,这个错误并没有得到纠正,反而进一步放大,当中移动市场部进一步着手制定的捆绑销售计划,已经与中移动真正的战略方向背道而驰。
于是我们看到,同样是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联通与中电信有的放矢,以外补内,化各方资源为已用;中移动则成了以内补外,牺牲国资利润补贴互联网公司,饮鸩止渴,养肥竞争对手。
一正一反之间,同为国企,高下立判。
求报道、意见反馈、调戏 小秘书 “老雅痞” 请加微信: xinyapi
微信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加速会微信公号,成长快人一步!
如果你在创业, 想认识更多的创始人,彼此学习、资源共享 ,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 : 创始人通讯社群 !
如果你在职场,想 认识更多媒体圈朋友(编辑/记者、市场、公关、媒介、品牌) 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 媒体圈通讯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