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你没必要长途来“北上”看李安新电影的顶配版?
文/郑茜
我在杜比全景声影院看了一场120帧/3D/2K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当然这并非最高规格(120帧/3D/4K)。
这部电影虽然发行了19个版本,但其最高版本只在北京博纳影城和上海影城有售——尽管该片目前的总票房不太乐观(首周票房8070万,16日刚刚过亿),但这些高规格的场次却一票难求。
我看了一下淘票票,是这样的。
顶级配置影厅一票难求
价格200到300元的电影票,要么售罄,要么只剩前面两排了。
史无前例的高价电影票似乎并没有让趋之若鹜的观众们有所犹豫。就目前《比利》的市场表现来看,“北上”的顶配影厅持续爆满,一部分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追逐,冲的还是极致版本的噱头与好奇心。
表面看来,高技术是一门好生意,但为什么全球只有五家影院愿意接这个单?
最有钱的万达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接是因为“经济上不划算”。
在壹娱观察(微信ID:yiyuguancha)此前采访的放映技术公司巴可就曾透露,目前可以放映该片最高规格的一整套设备花费不少于500万元,再加上几近800块一副的3D眼镜,当然还要包括影厅的升级费用,亦是不菲——难怪博纳表示它们有些机器还是借的,用完就还——如此劳师动众的改造也许只是为了这部影片的昙花一现。机器并不能持续利用,就更像是一次土豪的玩票了——卖的如此,买的亦如此,这当然会令普通商人们难以出手。
而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来北上见证历史的影迷或路人们,我也想和你们聊聊这么做到底有没有必要。
杜比影院的120帧是种怎样的体验?
11月3日,在《比利》上映前夕。万达对外宣布,全国6家已经完成更新的万达杜比影院也加入了这场高帧率混战——除了博纳和上影外,你还能够在万达的6家杜比影院看到120帧格式的《比利》。
也许你在市面上已经看到多家杜比全景声厅,但杜比影院全国目前只有七家。万达六家,耀莱一家。杜比影院与杜比全景声厅的区别就在于,杜比全景声厅只有杜比全景声,但杜比影院则是杜比全景声加杜比视界,同时,杜比影院在装修上还格外讲究。
不过,此120却非彼120。
杜比全景声影院=120帧+杜比视界3D+2K(简单科普,120帧代表的是流畅度,2K代表的是清晰度,3D的话,you know)
与顶配相比,除了票价上差了两到三倍,4K到2K,清晰度的差距可是整整差了4倍,是的,并不是简单除以2。
在清晰度上缺了一环的杜比影院,是否当得起“非北上”观众们的观影好选择?
以下是笔者的亲身感受:
杜比影院的装修基本一致。
一进门,先会通过一条“动态视听走廊”,这是杜比影院的标志性入口。这条走廊主要播放特制的视频影片,企图在一进场便能将观众置入电影世界。
其次,是场内设计。影厅大约可容纳578人。座椅采用的是芝华士真皮沙发,当然舒服。座椅角度的设计上,前排观众的脑袋大概只到你膝盖的位置,也让你不再需要为前排有可能会挡住你的黑影脑袋而烦恼。
事实上,影厅相当黑,灭灯后你也几乎很难看到黑影人头。这与杜比本身追求的视觉上高亮度高对比度有关,为了让观众注意力集中在电影上,在装修上,就不能让多余的光线妨碍了影片的播放。当然,还少不了杜比的看家本领,其优质的音响效果,多角度环绕,音箱均被镶嵌入墙,并不显露。
好比进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里,失去防备的你突然迎来一束光,你的选择只剩下去跟随这束光来进行下一步,只能沉浸其中——杜比影院在设计上与《比利》强调的“Immersion”(沉浸感)不谋而合。
但是在清晰度上缺掉的一环,杜比又该如何弥补?
杜比实验室内容及创意合作总监Stuart Bowling解释,“杜比视界放映系统的对比度一百万比一,而其它高帧率激光放映机能够实现1800 : 1。”强力碾压一众普通影院的高对比度确实起到润色的作用。
但说点不好的。
这始终不是 李安 强调过的 Whole Shebang(顶配)。尽管亮度上也是杜比的长处,但依然达不到 李安 的要求,在公开采访资料中,上影影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洪认为,“ 杜比影院的亮度14到16福特朗伯(亮度单位),但李安新片的要求是28个福特朗伯。 ”
但是,一些关于顶配版本针对“技术层面”的负面评价,你却也许可以在此得到一些缓解——一位看过了最高规格的业内人士在看完杜比版之后向壹娱观察表示,在杜比影院的体验更加舒畅,可接受度更高,“DV(Dolby Vision)120是个既精彩又比较平衡的技术指标”。
笔者认为,它虽然无法像顶级配置一样一下子把你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但它同样可以让你体验到那个全新的世界里将会发生什么。
参与进这场革命
影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B班有位士兵因为无法习惯台上的烟花喷射,惊慌失措哭泣。回到台下时,被一位坐席上的观众言语调侃。这位士兵恼羞成怒便伸手从背后勒住那位观众的脖子。你几乎可以清晰看到,当士兵的手臂慢慢勒紧观众脖子的时候,士兵手臂上的青筋压迫膨胀,前排观众血管的血直线涌上脑门,那位观众涨红了脸又变青的过程,好比一直被充气到快要爆开的气球。
我也看得窒息。
正如李安所说,“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美学理念,一种与画面的全新关联。”在这里,黑色更黑,白色更白,分明的世界把细节展现得更加清楚。
11月11日,影片上映当天,南京万达杜比影院正式开业。本周二,全国第七家杜比影院也在长沙正式营业。不到一周时间,接连两家具有放映120帧能力的杜比影院相继推出。
这也是李安希望看到的效果,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这场革命。
“坦白说,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吸引一些导演做出创新。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抛砖引玉’,我希望有人看到这种技术之后,想用它做出更好的作品。”李安在接受Deadline采访时说道。
“未来的10年20年也不可能(在电视或家庭影院上放出那些画面),所以我希望能凭借这一点将观众带回电影院。”
在这部影片之后,大家开始了解到原来电影在放映上竟有如此多的门道路数,这是大家能具体地去提出要求的开始。其实无论是120帧、60帧、48帧,多少帧都好,这些在李安之前已经存在。但只有有人去讨论、实践了,这些数据的价值才能被看到。
其实专程买张车票或飞机票来体验一次原汁原味的划时代之作,无可厚非。但《比利》目前市场的表现却更像是被困在一场“饥饿营销”当中。而观众仍在试图与某种“电影感”产生情感联结,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技术升级了,但观影习惯却还在原地。
但正如李安所说,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这里开放的心态或许并不是需要我们去判断这到底是不是未来电影的方式。真正的开放应该想的是,当它真的成为了未来电影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如何来接受。
孤独的颠覆者
目前,《比利》已经上映一周了,截止本周三,中国票房也终于过亿。即便在中国市场,该片无法大卖也已几成定局,与北美及海外的冷清相比,中国市场对李安已是相当温暖。
李安这次壮举,无疑撕开了数字电影市场的一角。发行版本高达19个,其实也是一次测试市场的实验。
对于背后的资本方来讲,其实也烧得起这个钱,在这次投入中,也博取了足够的眼球。但对于李安来讲,他要的并不仅仅是票房,他还需要市场对于他这个追求的认可,于是他不安。
在电影中,通过对好莱坞的暗讽,有人读出了李安其实是好莱坞的冷眼旁观者;而在影片制作中,对于资本方,李安也许更像一个有力的营销杠杆,是个讲资本故事的好角色;而对于技术的创新上,李安就像他电影里的角色,比利——打从心底的站在一切荣耀之外,深知自己的一份坚守和归属。
很少见的是,李安会在一段时间里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各种专访稿件或采访视频里,即便是电影的宣传期。而且还能同一句话,一个意思,换着花样来说。但都依然是非常“李安式”带着谦卑和一点哲学思想的回答。
如此密集而卖力地宣传背后,也许这句才是他最想表达的——
“说到底,我们并不想在这个领域孤独求索,这太难了,也太寂寞。”
(本文为“壹娱观察”独家首发,有需要开通白名单转载的公号请后台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