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手的金融牌照,这回轮到了“网络小贷”
一直以来,网络小贷牌照都没那么“受宠”,支付牌照因其基础性和稀缺性显然更抢手一些。但据《经济观察报》从一位地方金融办人士处获悉,“银监会马上要出文了,网络小贷牌照我们现在已经不对外办了。”
今年2月,银监会曾提示过网络小贷的风险,表示在网络小贷尚未出台全国性意见和办法之前,希望各地能够慎重批。但网络小贷公司依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8月7日,网贷之家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的牌照发放数量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已经发放网络小贷牌照153张。其中,从2017年初至今,新成立的网络小贷数已达52家(不含虽获地方金融办批复但未完成工商登记的公司),几乎与2016年全年的新增数量持平,仅7月就有12家网络小贷公司陆续成立。
但是,网络小贷牌照的交易中介表示,“现在各地逐渐开始收紧了,网络小贷牌照开始变得稀缺,报价也会越来越高。”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说:“目前网络小贷牌照有很多人都在问,市场上炒作热情很高。现在最低的报价可能有1500万,高的到了3000万以上。业务做得好的,可能价格要上亿。”
其实,无论报价是2000万元还是3000万元,都只是一个转让的费用。再加上一些隐形的成本,要真正拿到牌照开展业务,远不止这个价格。
“就像买一块支付牌照,如果报价6个亿,还需要再花1亿备付金;如果对方有团队还要把团队收过来,这些隐形成本也很高。网络小贷牌照也是这个道理。” 这位业内人士说。
金融监管趋严,牌照就像是一纸护身符,拿到牌照的企业在开展相应业务时才能安心,“得牌照者得天下”已经成为各类金融业务开展主体的共识。
这其中,互联网小贷牌照可以说是各上市公司、大型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想争取的。
网络小贷可以说是传统小贷的升级版。相比传统小贷公司而言,互联网小贷不受注册地范围限制,业务范围由互联网平台经营范围决定,可满足全国信贷需求,实现跨区域经营,能大大降低金融机构获客成本。
据《经济观察报》统计,申请牌照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 上市公司:例如TCL、恒大、复星、保利地产、广发证券、德邦物流、宇通客车、万达等
- 互联网企业,例如阿里、百度、京东、小米、唯品会、携程、欢聚时代等
- 金融集团、互联网平台和传统小贷公司:例如宜信、分期乐、拉卡拉等
- 其它类别:例如软件公司等
目前,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均对网络小贷牌照有意,尤其是P2P公司。
P2P的意图很明显——为规避监管而涉足网络小贷。自2016年8月24日P2P网贷限额令的出台后,以大额标为主的平台必须开始寻求其他途径对接大额标。虽然各地金融办对网络小贷同一借款人的贷款额度也做出了限制,但与P2P网贷行业的硬性额度指标相比,弹性更大。因此越来越多的P2P网贷平台选择成立网络小贷公司,消化大额标的,以规避监管合规要求。
不过,网络小贷牌照最大的优势,还是体现在低成本的资金端。除了使用公司自有资金、股东资金放贷,还可以通过其它监管认可的渠道筹集资金,比如ABS,这是规模大、成本低的资金来源,也是众多公司对互联网小贷牌照渴求的原因。
看几个数字。今年上半年,蚂蚁金服的借呗、花呗专项计划共发行ABS规模达958亿元;小米贷款近期获得上交所30亿元注册制ABS发行额度;唯品会今年一季度消费贷累计发放118亿元、供应链贷款累计48亿元。
随着各平台对网络小贷牌照价值认知的水涨船高,各地区网络小贷牌照申请的门槛也在提高。比如,在注册资本金方面需要达到3亿元到5亿元不等,而且大多要求必须一次性足额缴纳。要想达到上述要求,平台要具备强大的股东背景和资金实力,这对先天不足的一些中小平台来说,存在非常大的难度。
在直接拿牌照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始考虑通过投资并购等间接方式获取牌照。如果网络小贷牌照的发放逐渐放缓、甚至有一天暂停下来,那么支付牌照市场上正在发生的“天价牌照交易”现象或会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