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联上线,能否破除微信、支付宝的双寡头格局?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众号:洪言微语

22日,网联召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确定了13个董事席位,央行系与国家队占据其中7席,剩余6家董事席位分别来自财付通、支付宝、网银钱包、天翼支付、快钱和平安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与股权占比排名基本一致。股东大会的召开可视作网联市场化运作的开端,恰逢金融强监管环境和支付清算牌照的开放,网联的上线对于支付行业的长期发展和市场格局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前,第三方支付市场已现寡头趋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优势难以撼动,网联的上线能否改变这一局面?就这一问题,见仁见智。在本文中,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先回顾银联走过的路,以史为鉴,看看网联上线后能否重复当年银联面世后破除大行垄断、重塑银行卡市场,为中小支付机构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网联上线VS银联出台:相似的监管逻辑

考虑到支付市场的高人气,去年网联上线的消息一披露,便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大家关心的是,有了银联,为何还要上线网联?

其实,从监管逻辑看,上线网联与当年组建银联有着颇多相似之处,那就是要在各家机构各自为政、系统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信息和数据割裂、不能联网通用,大型机构凭借网络效应形成寡头优势等行业背景下, 为行业提供统一、公共的清算服务,提升行业清算透明度,促进公平竞争格局的形成 。只不过,一个针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一个针对银行卡业务罢了。

就第三方支付市场而言,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支付机构各自搭建自己的直连体系,互不兼容、各自为政,并带来以下问题:数据信息沉淀于支付机构内部很难监控;分散存管的备付金存在挪用风险且问题高发;巨头凭借完善的直连体系和较低的费率形成竞争壁垒,在网络效应下强者恒强,中小支付机构生存艰难;支付账户不能互联互通,影响用户体验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监管机构成立网联平台,实则是跳脱现有格局之外的“大破大立”:一方面借助互联网金融集中整治明确了直连模式的违规属性,强制所有支付机构迁入网联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股份激励等措施提升支付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在数据中心架构建设上也充分听取中小支付机构意见,确定了三地六中心的集群体系。在短短一年内,网联平台从普遍看衰到响应者众,实属不易。而从行业影响上看,则基本可以破除上面所述的种种问题,使得行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再来看看银联成立前的银行卡市场格局,很多方面与当前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如出一辙。

银联成立前,各家银行发行自家银行卡,持卡人只能与发卡银行的本地机构进行交易,各家银行之间卡片和终端标准不统一,受理终端重复布放,“一柜多机”现象严重,受理效率、差错处理能力很差。在市场格局上,银行主要对本行发行的银行卡提供良好的支持,四大行网点多、POS和ATM机具多,用卡体验更好,自然更多人使用,进而产生网络效应,形成大行通吃的局面。

这一点与社交APP领域的网络效应如出一辙,你的朋友们都用微信,你自然也会选择微信,其他的社交工具只能慢慢式微。

为了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POS与ATM机具与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各家银行卡的联网通用,改善用卡环境,破除大行垄断地位,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银行业的竞争需要,2002年3月,在合并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和十八个城市银行卡中心的基础上,银联应运而生。

从行业影响的角度看,银联成立后,中小银行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2000-2004年间,平安银行(原深发展银行)年度发卡量增长358%;2003-2006年间,招行信用卡年度发卡量增长730%;反观四大行,2000-2006年间,总资产规模在行业内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

不难发现,当前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与2002年前的银行卡市场具有以下相似点,那么网联的上线能否重复银联面世后对市场格局带来的变革影响呢?

行业环境整体利好中小机构,但仍需从“生态”二字着力

当前,第三方支付的市场格局与2002年以前的银行卡市场如出一辙,现在是支付宝和财付通两个巨头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当时则是四大行占据主要市场份额,那么,网联能否重复银联的轨迹,为中小支付机构带来新的机遇呢?理论上讲,应该是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中小机构压力。 网联上线后,一点接入即可对接所有接入银行,中小支付机构不再有逐一对接银行的压力,也不再因支持银行数量有限而受到商户和用户排斥。

二是联网互通破除网络效应。 网联上线后,线下二维码标准的统一将成为可能,会给中小支付公司拓展线下场景带来更公平的竞争机会。

三是专注产品创新,服务质量提升。 网联上线后,支付机构系统建设与银行对接的压力大减,亦可专注于产品创新与客户服务,客户体验有望进一步提升。

不过,尽管大的方向上利好中小机构,但场景和客户不会主动跑到你碗里来,还是需要中小支付机构自己去争取,战略和策略,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错。

面对整体向好的行业趋势,在具体策略上,应立足生态圈协同效应实现破局。支付机构间比的是交易量,不过支付本身属于低毛利业务,若缺乏生态圈的协同,即支付业务对生态圈本身的支撑和导流效果,单纯的交易量并无太大意义,也缺乏大的价值。所以, 网联上线利好中小支付机构,最先受益和受益最大的也是有生态圈支撑的中小支付机构 ,不妨从网联的首批股东说起。

网联上线,能否破除微信、支付宝的双寡头格局?

支付与电商场景的协同自不必多讲,电商系企业中,支付宝、苏宁支付等都是通过深耕零售生态圈发展起来,成为流量入口之后成功走出生态圈,反过来反哺生态圈。而除电商系场景外,另一个有潜力且被市场低估的生态场景应该是金融场景,金融场景天生与支付相关,交易规模和市场空间巨大,且属于高频交易,抓住了金融场景,支付机构自可迎来另一番天地。

除了金融场景外,通信、商业地产和其他互联网巨头也可提供优质的场景,只是战略纵深要弱一些。以通信举例,其最佳的支付场景便是话费充值,话费充值刚性高频,本来可以支撑起支付巨头的诞生,只是话费充值是个开放式功能,并非封闭于通信巨头生态圈内,场景对支付的支撑作用也就大大削弱。其他场景也大多如此,便不再赘述。

而若中小支付机构缺乏自身的场景,便缺失了战略纵深,尽管网联上线后面临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日子会好过不少,依旧会缺乏想象空间。毕竟,网联上线并非灵丹妙药,机构的壮大乃至脱颖而出,靠的更多地还是自身的资源和基础。

趋势向好,路还要自己走

综合来看,网联的上线在行业趋势上利好中小支付机构,只是趋势向好,路还要自己去走。

从银联成立后银行业市场格局的分化来看,大行的市场份额趋于下降,中小银行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多家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中小银行崛起,助力中国银行业生态更加健康可持续。希望网联成立后,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最终也能呈现这样的局面。



本文被转载4次

首发媒体 加速会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财付通和支付宝 网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港版支付宝上线支付宝微信网联微信提现手续费网联平台上线微信转支付宝支付宝 网联微信支付宝支付宝登录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