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马化腾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马化腾

3月3日晚7点半, 马化腾 出现在会场,此时,现场已经人满为患,媒体已经在半个多小时前进场落座。我也是在3日上午才知道这场媒体沟通会的具体地点,此前守口如瓶。

昨晚这场媒体沟通会想必很多人已经通过直播或者媒体的报道、腾讯自己多个微信公众号的推送看到了。虎嗅昨天也第一时间从现场 进行了报道 ,但当时完全靠现场敲出来的,文字多少显得有些匆忙而凌乱。

所以决定今天再出一篇,也必然少不了对 马化腾 点评一番。

1 用户体验

尽管 马化腾 这几天的身份是“人大代表”,但他骨子里是一个产品经理。他落座后第一件事就是谈用户体验,但是这次的用户是在场的两三百位中外媒体。

马化腾说:“我刚刚进来先观察这个场地,因为我最近在清华上一个企业家学习班,其中有一课,就是怎么更好地安排采访。”

这就是开场白。马化腾说腾讯去年两会的媒体沟通会现场秩序有些乱,包括记者提问站起来可能会挡着后面的人,还有的人坐在地方。对此,他说:

后来我反思,这个过程我们犯了几个大忌讳,今年我们有一点提升,看看用户体验是不是有改善。

第一,我们把这个讲台抬高,大家都能看得见,就不会有人站起来,一站起来就连锁反应全场就乱了。

第二,摄像机统一集中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哪家媒体站在哪个地方就不会混乱。还有老师告诉我一点,侧边一定得有门。所以我今天从产品体验角度看,我们团队的设计好不好,如果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也请跟我们反馈,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作为腾讯董事局主席、CEO,能在如此细微的细节上关注到用户体验,令人十分意外和吃惊。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马化腾。

2 建议,而不是提案

马化腾去年提了五个提议,今年提了七个,balabala一通。关于他的七个建议,昨天我们已经写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一个细节。马化腾说他准备了二三十个建议,每个都想提,“而且很难取舍,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最终合并的合并,删减的删减,我们目前现在结论是7个建议案。”

昨晚我才知道,原来人大代表提的是“建议”,而不是“提案”,提案是政协委员干的事儿。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政协委员李彦宏的是“提案”,人大代表马化腾的则是“建议”了。

3 “TMD”和“KFC”

“过去说C2C(Copy To China),现在是叫KFC(Kaobei From China)。”

这是马化腾回答《财经》杂志的美女记者宋玮时说的一句话。宋玮问了他一个TMD的问题——您刚才提到的头条、美团、滴滴被业界称为TMD,腾讯也有不同程度的入股,您觉得TMD是BAT的影子还是新一代的BAT?

马化腾心想,我怎么回答你?我如果说是的话,马云和李彦宏怎么想?他最终是这么回答的:TMD都是O2O,都是个性化推荐,跟我们BAT不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和这种传统行业的这种融合,让中国其实相对于世界互联网有了一股新的力量了, 并不像过去说的C2C(Copy To China),现在是叫KFC(Kaobei From China),你看中国有很多原创的东西了。 你可以看到这种个性化的资讯阅读也好,包括这种O2O的。

虽然是UBER先做的,但是你可以看到现在滴滴的量已经是4倍、5倍于UBER全球的总量,这个是很惊人的。包括现在摩拜单车和OFO单车之争,共享单车这个量也增长非常迅速,这个也可以看到中国作为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是有很大这种潜力的。”

这个意思是说BAT都属于C2C(Copy To China)?这么大的大实话估计只有小马哥敢说了,怪不得现场的女记者都觉得他萌萌哒,怪不得她们都那么凶猛地抢着提问。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问:“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是跟随着和模仿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和物联网时代,您认为中国在世界的角色和地位是否有变化?”

马化腾内心很崩溃:“这个问题刚才回答过了。”

对于他提到的共享单车目前的竞争格局,马化腾担心的是未来这个行业的走向:“我担心的是,激烈竞争之下, 现在有些共享单车已经从付费往免费方面走了,后续会不会倒贴钱让用户区骑单车?行业会怎么演变呢? 那时候会再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4 焦虑

腾讯焦虑是什么?我认为这是全场提的最棒的一个问题。马化腾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明显严肃、凝重了很多,他说腾讯最大的焦虑是技术。为了不越俎代庖,我还是把他这段话原汁原味地贴在这儿吧:

为什么腾讯总是提科技,其实也是焦虑所在。

我们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最终归根结底可能还是要通过技术的进步,企业才有可能有保持在战略方面的制高点。 否则当一个浪潮趋势来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到了,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做不到,那就在于你有没有掌握这个技术。

可能过去有很多红利(人口红利、流量红利、内容红利),但是最终还是要看到技术是一个不可逾越的东西。特别是在AI更加普及的当下,这方面(技术鸿沟)更加明显了。所以我们还是非常担心,也关注这方面的发展。不止AI技术,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包括AR、VR等等),它们在终端方面会深刻影响人们的用户体验,人机的交互始终是一个核心。

人机交互的演变,从PC到手机,未来可能到视网膜眼镜,甚至通过脑电波、皮肤的电流可以产生一些互动,那可能都会催生很多产业。所以为什么 腾讯说研发小程序也是着眼于未来,以后这种应用的计算环境,可能就不是过去PC上的软件,也不是浏览器上的一个网站,也不是现在手机上的APP,而是一个场景和计算的代码,是一个流动的、动态的代码。

所以我们前期的投入、研发和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如果和过去一样只做纯软件、纯服务,可能会在未来的一些领域失去制高点。

技术,是中国科技公司和美国尤其是硅谷之间最大的鸿沟,中国的科技、互联网公司更喜欢跟你谈模式、谈理想、谈情怀,但谈技术的时候就很露怯了。

显然,马化腾又一次说了大实话,其实他的焦虑,也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焦虑之所在。

5 小程序

小程序在整个腾讯内部的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无论是马化腾还是张小龙,为了宣传小程序不遗余力,但自从小程序上线之后,对它的质疑之声就没断过,马化腾为小程序进行了辩护:

我觉得外界太误解了。其实小程序在一些应用场景是可以极大地降低用户流失率的。比如说摩拜单车的小程序,我们不是想取代你的APP,而是说对于重度用户,我们反而 希望你用小程序用一段过程当中,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场景途径,引导你去下载APP,因为你更复杂的体验可以在APP上实现,比较轻量的可以在小程序上来实现。

我觉得是我们看问题都是这样看的,就是从用户的角度。用户想怎么用我们就支持他,而不是去控制流量。

另外,他还说:

我们过去做了很多解决方案,都是为了跟线下实体去结合。 我们希望未来微信的公众号也好,包括小程序也好,更多的是线下实体来用 。小程序推出之前,我们线上不给他导流,也不希望成为一个流量风口,而是关注于线下实体怎么把它认识好、用好。而不是希望一来就冲刺,全都是线上的这些头部应用,我觉得那个不是我们的目的。

 

所以我们现在未来希望是更多地去扶持、帮助线下实体用好移动互联网,包括用好微信、小程序的这些中间的开发商。因为这个开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还是要打造一个生态,让很多的合作伙伴能够在各个行业,因为产业很细分,就是真的是很复杂的,他们再去把这个解决方案再铺出去。

结合去年马云提出的新零售和微信力推的小程序可以看到,两大互联网巨头已经明显感知到互联网经济已经遇到了拐点,线下实体才是突破口。不过,这个转变显然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微信刚推出的时候,其实也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增长过程。

6 网络安全

马化腾谈到网络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的时候,显得松弛而自信,张口来一句“当年3Q大战的时候”瞬间就有了历史的厚重感,“网络安全我们是6年前3Q大战开始出现,现在变成歪打正着,发现网络安全真的太重要了。”

而网络安全的话题也是现场提问次数最多的,包括网络诈骗、个人信息安全泄露等等。谈到网络支付的安全性问题,马化腾说:

科技发展也是双刃剑,一方面便利了,一方面带来了安全的问题。

因为越多的个人信息在大数据里面汇集,确实会有潜在风险,尤其是现在的黑客行为这么猖獗。我们了解到很多的互联网企业的数据被盗之后,用户在各家网站或者各家企业的密码其实是差不多的(可能30%、40%都是一样的),是很容易撞库撞出来,可能一家被盗就全部牵连了。所以说,这个事情是整个行业都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大家会在这方面会比较谨慎、保守也是很自然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微信这方面我们是很关注的,而且也请放心,微信里面绑卡已经数亿的用户,几个亿的用户都已经绑了,这方面总体来说安全度还是值得信赖的。

但是这里面如果你没有做大数据和风控的话,也是一样会有危险的,所以一定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要把这种潜在的危险压到极低的情况。这方面其实是,目前看来应该说总体效果和安全性还是得到保证的。

但是 唯一担心的是,有一些社交,就是社会工程学诈骗。比如有不法分子搞假的二维码让你去扫,甚至有人在群里发一个二维码说这是红包,很多人一点就其实就付账了。他之所以会上当,可能是因为在群里或者在别的场景里面,骗子用社会工程学跟他讲了让他信的这些话,导致受害者中招。

当然,就算用户没有绑卡,骗子用别的方式也会想方设法把钱骗走,包括让你去线下ATM转账当。但是我们还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做数据模型,例如一个人跟你从来没打过交道,突然间让你转钱;或是收钱的这一方过去收了好多钱,以及他这个号是新的(也没有信用记录),这样的话我们对这些行为就要特别拎出来的。系统自动判断出来这个是可疑的,我们就暂时禁止,或者是钱能转但是不到他帐上,保持一天或者几天的申诉期,用这种灰度的手段去保护。这样的话我相信可以把绝大多数的一些有问题的号是可以抓出来的。

另外:

“说到很多个人信息买卖,我们观察到确实有不少的QQ群、微信里面有看到很多被利用来交易这些信息和交换信息。所以说我们也在公安和工信部的支持下,近期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行动,一般一直在打,但是因为它确实比较隐讳,因为他讲的东西完全是用代号、术语来替换的,他不会直接讲这个,你用关键词是找不出来的,所以你还是从别的途径才能摸出来这个是有问题的这个东西。

所以这方面是相当难的,因为都是隐蔽着来做的。你以为他是正常的,所以这方面还是要刚才讲的,第一个是这个大数据的模型,要针对这些个案来找规律,然后再来训练这个模型,然后要让它越来越精准,能够逮得住这些人,能够做这些事情。

第二个可能还是脱离不了最土、最笨的方法,我们叫做放蛇,就是假设你要买这个信息,你走一趟,基本就可以摸出一串来。”

马化腾还说:“我刚才讲到别人被攻破了,他的用户密码其实跟我很多是一样的,我也一样受影响。所以说也是很担心的,我们还是希望行业不要把安全当做盈利或者说威慑,或者是成为一个要挟的一种武器。”

7 付费阅读

微信公众号是不是要推付费阅读了?马化腾一副“臣妾冤枉啊”的表情:

其实我当初在朋友圈回复朋友回答,后来被截了图传出去的。有一些误读, 有些人骂说公众号怎么还收费了?这个就跟当年讲微信收费一样是谣传。

其实我们是提供一个基础设施,让内容生产者自己决定你哪一些是要免费,或者哪一些部分放在付费包里,还是说免费,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因为这也是一个内容制造者的刚需,过去他可能是靠尾部广告或者加入我们的广告联盟,但是我觉得应该还有另外一只腿,就是他愿意把高质量的内容做成付费,或者是做成俱乐部、粉丝经济。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公众号,其实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经营他的会员,但是我觉得还可以直接在系统上支持,这样更到位一点。

就好像,公众号原来有打赏功能,其实也是一种付费方式,但是那种是属于丰俭由人了。为公众号运营者丰富这些管理手段,对整个产业是更加多元、更加好处,而不是一刀切的。因为我们不会代替他做决定,都是由这个内容生产者自己决定的。

8 腾讯金融

有记者问马化腾,蚂蚁金服跟京东金融都想争夺互联网金融第一股,腾讯金融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动作,有没有可能将来会独立分拆,进一步对接资本市场?马化腾说:

金融方面,我觉得腾讯通常用“稳健”的一个思路去看。因为金融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稳定和稳健,就是拼谁的命长,而不是谁在短期内跑得多快。

对于腾讯的金融业务来说,我们其实一部分是在体外(比如说像微众银行,是天然银行牌照的)的我们投资的,但是我们核心的(包括支付、包括我们的理财平台)都是在我们体内的。

所以我们这方面不是把它全部包在一个所谓的金融集团这样来做,我们并不是这样的思路,因为这些业务跟我们平台耦合非常紧,没有必要为了分拆而分拆,这个不是我们的风格,我们也一贯不是这个思路,也不会去玩儿什么“财技”(资本运作),显得好像这块儿资产有多少钱。

我觉得还是踏踏实实地,就是你过两三年,这个事情之前玩儿的花样也就那回事儿了,所以我们都是比较稳健地去看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说你们好像落后了或者怎么,说别人家动作很多。我说我们从来都不想搞这类的动作,这是我们的一贯思路。

稳,也是马化腾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

9 企业责任

马化腾说:

关于责任,腾讯是有很大的感悟的。其实企业发展壮大过程当中,我们也走过弯路,很多吃亏的地方,包括我本人当时就讲说,这个为什么他能做我就不能做呢?我为什么说要让着他呢?我大了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我不能做?可能在之前会有这种比较狭隘的产品思想,然后觉得你总不能剥夺我一点尝试的机会嘛。

到最后你发现真的一个企业大到一定的程度,特别是产品已经是蛮平台化的时候,有些事情真的是别人能做你真的不能做,有些钱或者有些业务别人能赚你还不能赚,这个越来越真切感受到的。

从内部来看,比如说腾讯以前的一些订阅服务,我们后来发现很多用户是很久不用了,但是我们每个月还扣钱,你说你要不要把它清掉呢?这是一个很难决定的问题。后来我们还是决定说要清,慢慢一点点把它清掉,你才能轻装上阵。否则的话你背得越久,迟早是要还的,还的那一瞬间更麻烦。

过去的很多风波,也是我们可能决策会有一些草率,没有足够深思熟虑。所以我们之后其实会更谨慎,而且会更关注责任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我们主动说未成年人的保护,这真的是很认真想这个问题。

我们内部说,用多个小地震化解一个大地震,这个还是蛮符合这个地理学的,否则的话迟早会出事儿的。所以也是真实的感受吧。

10 粤港澳科技湾区

马化腾本次提出来的七个建议,其中有一个建议是“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

香港的情绪现在不是很稳定,这个我们都知道的,具体的细节就不描述了,你懂的。如果不是偶然,那么马化腾此时提出的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可以说来得恰到好处,如果能被采纳并执行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香港人的某部分焦虑症。

马化腾说:“ 香港过去几年其实在人才的引入方面是收紧的,我觉得这个其实长期来说对香港是不利的,这样大家就越来越隔阂了。 我觉得应该是要有一个大的政策方向之下,然后有类似CIPA计划,能够有科技人才的一些绿卡,能够给一些额度吸引高科技企业。比如说你来入驻,我给你多少的人才绿卡的额度,可以更方便地自由进出,包括它的税收等等的。不要说进大陆要数180天有没有过,过了180天又得赶紧回去,这就很麻烦,长期下去就非常不方便。就是这方面能不能再放开一点,这部分不要算180天这种的。所以这个没有从税收等等这种角度来全盘规划,我觉得有一些难推动。我们是从一线的角度来观察到这种情况。”

站在深圳思考问题,和站在北京思考问题,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随意打赏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